納粹德國:從普通士兵到希特勒都「嗑藥」

2021-01-10 青年參考
曾是興奮劑消費大戶納粹德國:從普通士兵到希特勒都「嗑藥」

本報特約撰稿 書暢   青年參考  ( 2016年10月26日   20 版)

    表面上嚴厲打擊毒品的納粹德國其實是個興奮劑消費大戶,從普通士兵到希特勒無不如此。史學專著《沉醉》,正是從這個特殊角度揭示了藥物與納粹德國盛衰的微妙聯繫。

    有關納粹德國的專著可謂汗牛充棟,但還是不斷有人從故紙堆中發掘出新的「猛料」。德國作家諾曼·歐勒(Norman Ohler)的作品《沉醉:納粹德國嗑藥史》(Blitzed:Drugs in Nazi Germany)就另闢蹊徑,系統地揭示了興奮劑與第三帝國特別是其高層的緊密聯繫。此前,有關希特勒等人沉溺於藥物的報導時有耳聞,但該書記載的內容還是遠超想像。

    根據歐勒的說法,納粹德國使用過的興奮劑包括古柯鹼、海洛因、嗎啡,最常見的要數脫氧麻黃鹼,也就是冰毒。作為「元首」,希特勒無疑最有條件與這些危險化學品接觸;事實上,他在二戰期間一直用藥物支撐著自己,是個十足的癮君子。

    「一部靠得住的學術專著」

    據英國《衛報》報導,《沉醉》去年在德國面世後極其暢銷,至今已被翻譯成18種語言。歐勒解釋說:「毒品不是歷史學家優先考慮的問題,只有像我這樣瘋狂的傢伙才對這方面的話題感興趣。」無論此言是否過謙,他確實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英國歷史學家伊恩·克肖(Ian Kershaw)曾為希特勒寫傳記,被公認為研究納粹德國的權威,他對歐勒表示認可,稱《沉醉》為「一部靠得住的學術專著」。

    說來有趣,最早讓歐勒對這方面題材產生興趣的,是柏林著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亞歷山大·克雷默(Alexander Kramer)。某天晚上,他問歐勒知不知道毒品對納粹主義傳播起到的巨大作用,歐勒老實地回答「不知道」,隨即意識到自己下一本書的關注對象有了著落。

    他原本想寫一部虛構類作品,直到在歷史資料中發現了希特勒私人醫生西奧多·莫爾勒(Theodor Morell)博士的手稿,才決定展開專題研究。後來,在頗有聲望的歷史學家漢斯·莫姆森(Hans Mommsen)支持下,歐勒跑遍了整個歐洲,發現相關素材遠比想像得豐富,他寫完整本書都沒有用掉一半。首次披露的文件同樣數量可觀,比如,希特勒的秘書馬丁·鮑曼曾在一封信中,建議莫爾勒調整給「元首」開具的處方。

    從嚴厲禁毒到全民「嗑藥」

    歐勒講述的故事始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當時,德國的藥品工業發展迅速,在出口鴉片製劑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隨著嗎啡與古柯鹼產能飆升,幾乎每個城鎮都能買到此類藥物。恰恰是在這段時期,希特勒的親信精心為他設計了公眾形象,那就是:他為國家不知疲倦地工作,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偉人」,而且不允許任何毒素侵入自己體內,就連咖啡也不行。

    1930年的一份報告提到:「希特勒的禁慾方式令人震驚,他不喝酒,只吃蔬菜,也不近女色。」納粹黨於1933年奪取政權後,立即宣布「誘惑人的毒品」為非法。隨後的幾年裡,吸食毒品被定義為刑事犯罪,吸毒者甚至可能被關進集中營。而且,當局有意識地把使用毒品與猶太人聯繫在一起。納粹黨的「種族純潔辦公室」公然宣稱,「猶太人基本上都依賴毒品,所以,要把兩者從德國的土地上徹底清除掉」。

    然而,在一個人人都要跟上希特勒辦事節奏的社會,普通人需要充沛的精力來服務於「新德國」,何況,彼時的德國缺乏勞動力。很快,看似嚴格的禁毒政策便開了後門。

    在柏林一家名叫「特勒姆」的製藥廠裡,首席藥劑師弗雷澤·豪斯柴爾德(Fritz Hauschild)受美國運動員在1936年奧運會上使用安非他明的啟發,開始研製「日耳曼人的魔藥」。一年後,他的團隊成功合成冰毒,頓時引起轟動。這種物質被譽為「信心的推進器、能力的增強劑」,一時間,從演員到火車司機,人們都以服用這種非處方藥物為時髦。

    冰毒甚至被公開添加到零食中。有一則廣告語當時很有名:「某某牌巧克力給你帶來快樂!」奧秘就在於其中摻進了冰毒。據說,女性每天吃兩三塊這樣的巧克力,就能不知疲倦地打理家務,而且還有助於減肥。這種現象就是歐勒在書中提到的「全民嗑藥」。

    有了興奮劑才有閃電戰

    隨著戰爭逼近歐洲,德國軍隊與興奮劑的聯手也進入倒計時。歐勒在《沉醉》一書中提到了一封信,它的主人是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海因裡希·伯爾(Heinrich Boll)。時值1939年,伯爾在信中請求後方的父母為他寄一些冰毒,稱這是他對抗睡意的唯一方法。

    而在同一時期的柏林,「綜合與防禦心理學研究所」主任奧託·蘭克(Otto Ranke)已開始研究能讓德國國防軍那些「虎虎生威的戰爭機器」(士兵)不知疲倦的秘密武器。經過數輪實驗,他認定,冰毒是幫助精疲力竭的士兵恢復體力的上佳之選。蘭克本人也嚴重依賴興奮劑——後者可以讓他連續工作50小時而不覺得疲勞。士兵服藥後,不僅無需頻繁休息,還可以藉此消除恐懼感,變得無所畏懼,更具戰鬥力。

    1940年,通過阿登山區入侵法國的作戰計劃確定後,德軍的軍醫領到了一份「興奮劑使用指令」,其中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服用一片冰毒,需要夜間行軍時可連續服用兩片;如有需要,每天可以再多服用兩片。為此,德國國防部訂購了3500萬片脫氧麻黃鹼,特勒姆製藥廠開足馬力工作。從此,像伯爾這樣的士兵就無需再要求父母為他們寄這種藥了。

    那麼,納粹德國成功對西歐實施「閃電戰」是否得益於吸毒?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相關章節的內容認為,沒有興奮劑,戰爭不會是原本的模樣。實際上,希特勒對通過山區進攻法國的計劃非常認同,但德軍最高統帥部明確反對,主要理由就是士兵在夜間要休息,極易遭到敵人襲擊。那份「興奮劑使用指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藥物可以讓步兵三天三夜保持清醒;拜冰毒所賜,德軍裝甲部隊的官兵也保持著高昂的鬥志。

    從那之後,興奮劑類藥物就被納粹德國當成了秘密武器。1944年至1945年,意識到無法通過常規手段贏得戰爭後,德國海軍部署了僅需一人操縱的微型潛艇,希望從泰晤士河口對英國實施打擊。問題在於,一個人連續數天駕艇,按常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藥理學家只得開發全新解決方案,那就是含古柯鹼的口香糖。《沉醉》提到,這種產品是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裡的一條小路上進行測試的,服用了這種藥物的囚犯不停地走動,直到力竭倒地。

    試想一下:那些年輕的士兵把自己關在水下的鐵盒子裡,與外界完全隔絕,在藥物作用下忍受著幻覺,還得時刻準備著與強大的敵人作戰。歐勒對這種行為的評價是「太過瘋狂」。

    癮君子希特勒的最後時刻

    與此同時,在柏林的希特勒也遭受著折磨,他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私人醫生莫爾勒。希特勒早年飽受腸胃疾病之苦,莫爾勒用以細菌菌株為基礎的藥物「Mutaflor」為他治療,效果顯著;從此,代號「患者A」的希特勒與莫爾勒開始了相互依賴的關係。

    《金融時報》提到,1941年,希特勒一度身患重病而不能理政。莫爾勒先是為「元首」注射激素,隨後使用了被稱為「優可達」(Eukodal)的藥物,其特性類似於鴉片製劑和海洛因,會讓病人產生強烈的愉悅感。很快,希特勒對這種藥產生了依賴,每天需要注射數次,隨後更是與古柯鹼混合使用。在此之前,他就用古柯鹼作為治療聽力下降的輔助手段。

    是莫爾勒故意讓希特勒上癮,還是他無力阻止後者對藥物的依賴?歐勒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只不過,莫爾勒不能過早地告訴希特勒,他已經藥物上癮的事實。其實,即便是在獲知真相後,希特勒也沒有怪罪醫生,原因就在於他的「緊迫感」格外強烈,想在死去前儘量多做些事情。神經類藥物見效快,恰好迎合了希特勒的需求。另外,莫爾勒也為代號為「患者D」的義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裡尼服務,用了相同的藥物,效果同樣不錯。

    危機終於在戰爭的最後歲月到來。生產冰毒和「優可達」的工廠被盟軍炸毀後,通往柏林的興奮劑供應路線被徹底切斷。自1945年2月起,「元首」出現了強烈的戒斷反應:身體縮成一團,流著口水,用鑷子猛刺自己的身體,其狀慘不忍睹。「對希特勒來說,輸掉了世界大戰,又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藥物,這真是太可怕了。」《衛報》評論稱。

    總體來說,《沉醉》為人們窺探第三帝國的真面目打開了新的窗口。有人認為,納粹治下的德國「非常有秩序」,但這本書揭示了這種秩序背後的糜爛和混亂。

    《沉醉》的作者希望年輕一代讀讀這本書,「因為他們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未來而不願審視過去」。他對當下的德國社會不無擔憂——右翼勢力抬頭,排外情緒蔓延,政府介入伊拉克和其他地方的戰爭……種種現實問題,都需要以史為鑑。

    表面上嚴厲打擊毒品的納粹德國其實是個興奮劑消費大戶,從普通士兵到希特勒無不如此。史學專著《沉醉》,正是從這個特殊角度揭示了藥物與納粹德國盛衰的微妙聯繫。

    有關納粹德國的專著可謂汗牛充棟,但還是不斷有人從故紙堆中發掘出新的「猛料」。德國作家諾曼·歐勒(Norman Ohler)的作品《沉醉:納粹德國嗑藥史》(Blitzed:Drugs in Nazi Germany)就另闢蹊徑,系統地揭示了興奮劑與第三帝國特別是其高層的緊密聯繫。此前,有關希特勒等人沉溺於藥物的報導時有耳聞,但該書記載的內容還是遠超想像。

    根據歐勒的說法,納粹德國使用過的興奮劑包括古柯鹼、海洛因、嗎啡,最常見的要數脫氧麻黃鹼,也就是冰毒。作為「元首」,希特勒無疑最有條件與這些危險化學品接觸;事實上,他在二戰期間一直用藥物支撐著自己,是個十足的癮君子。

    「一部靠得住的學術專著」

    據英國《衛報》報導,《沉醉》去年在德國面世後極其暢銷,至今已被翻譯成18種語言。歐勒解釋說:「毒品不是歷史學家優先考慮的問題,只有像我這樣瘋狂的傢伙才對這方面的話題感興趣。」無論此言是否過謙,他確實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英國歷史學家伊恩·克肖(Ian Kershaw)曾為希特勒寫傳記,被公認為研究納粹德國的權威,他對歐勒表示認可,稱《沉醉》為「一部靠得住的學術專著」。

    說來有趣,最早讓歐勒對這方面題材產生興趣的,是柏林著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亞歷山大·克雷默(Alexander Kramer)。某天晚上,他問歐勒知不知道毒品對納粹主義傳播起到的巨大作用,歐勒老實地回答「不知道」,隨即意識到自己下一本書的關注對象有了著落。

    他原本想寫一部虛構類作品,直到在歷史資料中發現了希特勒私人醫生西奧多·莫爾勒(Theodor Morell)博士的手稿,才決定展開專題研究。後來,在頗有聲望的歷史學家漢斯·莫姆森(Hans Mommsen)支持下,歐勒跑遍了整個歐洲,發現相關素材遠比想像得豐富,他寫完整本書都沒有用掉一半。首次披露的文件同樣數量可觀,比如,希特勒的秘書馬丁·鮑曼曾在一封信中,建議莫爾勒調整給「元首」開具的處方。

    從嚴厲禁毒到全民「嗑藥」

    歐勒講述的故事始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當時,德國的藥品工業發展迅速,在出口鴉片製劑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隨著嗎啡與古柯鹼產能飆升,幾乎每個城鎮都能買到此類藥物。恰恰是在這段時期,希特勒的親信精心為他設計了公眾形象,那就是:他為國家不知疲倦地工作,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偉人」,而且不允許任何毒素侵入自己體內,就連咖啡也不行。

    1930年的一份報告提到:「希特勒的禁慾方式令人震驚,他不喝酒,只吃蔬菜,也不近女色。」納粹黨於1933年奪取政權後,立即宣布「誘惑人的毒品」為非法。隨後的幾年裡,吸食毒品被定義為刑事犯罪,吸毒者甚至可能被關進集中營。而且,當局有意識地把使用毒品與猶太人聯繫在一起。納粹黨的「種族純潔辦公室」公然宣稱,「猶太人基本上都依賴毒品,所以,要把兩者從德國的土地上徹底清除掉」。

    然而,在一個人人都要跟上希特勒辦事節奏的社會,普通人需要充沛的精力來服務於「新德國」,何況,彼時的德國缺乏勞動力。很快,看似嚴格的禁毒政策便開了後門。

    在柏林一家名叫「特勒姆」的製藥廠裡,首席藥劑師弗雷澤·豪斯柴爾德(Fritz Hauschild)受美國運動員在1936年奧運會上使用安非他明的啟發,開始研製「日耳曼人的魔藥」。一年後,他的團隊成功合成冰毒,頓時引起轟動。這種物質被譽為「信心的推進器、能力的增強劑」,一時間,從演員到火車司機,人們都以服用這種非處方藥物為時髦。

    冰毒甚至被公開添加到零食中。有一則廣告語當時很有名:「某某牌巧克力給你帶來快樂!」奧秘就在於其中摻進了冰毒。據說,女性每天吃兩三塊這樣的巧克力,就能不知疲倦地打理家務,而且還有助於減肥。這種現象就是歐勒在書中提到的「全民嗑藥」。

    有了興奮劑才有閃電戰

    隨著戰爭逼近歐洲,德國軍隊與興奮劑的聯手也進入倒計時。歐勒在《沉醉》一書中提到了一封信,它的主人是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海因裡希·伯爾(Heinrich Boll)。時值1939年,伯爾在信中請求後方的父母為他寄一些冰毒,稱這是他對抗睡意的唯一方法。

    而在同一時期的柏林,「綜合與防禦心理學研究所」主任奧託·蘭克(Otto Ranke)已開始研究能讓德國國防軍那些「虎虎生威的戰爭機器」(士兵)不知疲倦的秘密武器。經過數輪實驗,他認定,冰毒是幫助精疲力竭的士兵恢復體力的上佳之選。蘭克本人也嚴重依賴興奮劑——後者可以讓他連續工作50小時而不覺得疲勞。士兵服藥後,不僅無需頻繁休息,還可以藉此消除恐懼感,變得無所畏懼,更具戰鬥力。

    1940年,通過阿登山區入侵法國的作戰計劃確定後,德軍的軍醫領到了一份「興奮劑使用指令」,其中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服用一片冰毒,需要夜間行軍時可連續服用兩片;如有需要,每天可以再多服用兩片。為此,德國國防部訂購了3500萬片脫氧麻黃鹼,特勒姆製藥廠開足馬力工作。從此,像伯爾這樣的士兵就無需再要求父母為他們寄這種藥了。

    那麼,納粹德國成功對西歐實施「閃電戰」是否得益於吸毒?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相關章節的內容認為,沒有興奮劑,戰爭不會是原本的模樣。實際上,希特勒對通過山區進攻法國的計劃非常認同,但德軍最高統帥部明確反對,主要理由就是士兵在夜間要休息,極易遭到敵人襲擊。那份「興奮劑使用指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藥物可以讓步兵三天三夜保持清醒;拜冰毒所賜,德軍裝甲部隊的官兵也保持著高昂的鬥志。

    從那之後,興奮劑類藥物就被納粹德國當成了秘密武器。1944年至1945年,意識到無法通過常規手段贏得戰爭後,德國海軍部署了僅需一人操縱的微型潛艇,希望從泰晤士河口對英國實施打擊。問題在於,一個人連續數天駕艇,按常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藥理學家只得開發全新解決方案,那就是含古柯鹼的口香糖。《沉醉》提到,這種產品是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裡的一條小路上進行測試的,服用了這種藥物的囚犯不停地走動,直到力竭倒地。

    試想一下:那些年輕的士兵把自己關在水下的鐵盒子裡,與外界完全隔絕,在藥物作用下忍受著幻覺,還得時刻準備著與強大的敵人作戰。歐勒對這種行為的評價是「太過瘋狂」。

    癮君子希特勒的最後時刻

    與此同時,在柏林的希特勒也遭受著折磨,他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私人醫生莫爾勒。希特勒早年飽受腸胃疾病之苦,莫爾勒用以細菌菌株為基礎的藥物「Mutaflor」為他治療,效果顯著;從此,代號「患者A」的希特勒與莫爾勒開始了相互依賴的關係。

    《金融時報》提到,1941年,希特勒一度身患重病而不能理政。莫爾勒先是為「元首」注射激素,隨後使用了被稱為「優可達」(Eukodal)的藥物,其特性類似於鴉片製劑和海洛因,會讓病人產生強烈的愉悅感。很快,希特勒對這種藥產生了依賴,每天需要注射數次,隨後更是與古柯鹼混合使用。在此之前,他就用古柯鹼作為治療聽力下降的輔助手段。

    是莫爾勒故意讓希特勒上癮,還是他無力阻止後者對藥物的依賴?歐勒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只不過,莫爾勒不能過早地告訴希特勒,他已經藥物上癮的事實。其實,即便是在獲知真相後,希特勒也沒有怪罪醫生,原因就在於他的「緊迫感」格外強烈,想在死去前儘量多做些事情。神經類藥物見效快,恰好迎合了希特勒的需求。另外,莫爾勒也為代號為「患者D」的義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裡尼服務,用了相同的藥物,效果同樣不錯。

    危機終於在戰爭的最後歲月到來。生產冰毒和「優可達」的工廠被盟軍炸毀後,通往柏林的興奮劑供應路線被徹底切斷。自1945年2月起,「元首」出現了強烈的戒斷反應:身體縮成一團,流著口水,用鑷子猛刺自己的身體,其狀慘不忍睹。「對希特勒來說,輸掉了世界大戰,又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藥物,這真是太可怕了。」《衛報》評論稱。

    總體來說,《沉醉》為人們窺探第三帝國的真面目打開了新的窗口。有人認為,納粹治下的德國「非常有秩序」,但這本書揭示了這種秩序背後的糜爛和混亂。

    《沉醉》的作者希望年輕一代讀讀這本書,「因為他們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未來而不願審視過去」。他對當下的德國社會不無擔憂——右翼勢力抬頭,排外情緒蔓延,政府介入伊拉克和其他地方的戰爭……種種現實問題,都需要以史為鑑。

相關焦點

  • 德國嚴查軍中新納粹分子:一士兵大喊「希特勒萬歲」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 英國《每日快報》網站4月10日報導稱,有報導稱,德國軍方正在對275名被指為極端分子的軍人展開調查,其中包括一名據稱喊出「希特勒萬歲」口號的士兵。 據悉,軍方去年收到了143起此類事件舉報,今年收到了52起,其中包括一名士兵被控喊出「希特勒萬歲」、「領袖萬歲」等納粹口號。
  • 新納粹組織勢力擴大,有士兵高喊「希特勒萬歲」!
    據外媒報導,德國軍方就有士兵行納粹禮和針對有移民背景的軍人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的事件展開調查,去年收到了143起此類事件舉報,今年收到了52起,其中包括一名士兵被控喊出「希特勒萬歲」、「領袖萬歲」等納粹口號。在「希特勒萬歲」口號事件中,這名士兵並沒有被開除或關禁閉,儘管在德國公開使用納粹標誌或行納粹禮是違法的。
  • 二戰精彩圖集:1944盟軍向德國進軍,希特勒納粹的末日不遠了
    1944年6月6日,盟軍先頭部隊美英軍隊在法國西北諾曼第地區成功登陸,此後盟軍大規模越過英吉利海峽,湧入法國,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向德國進軍。希特勒納粹的末日很快就要到來了。圖為1944年12月19日,美軍第7步兵師士兵正在查看馬奇諾防線上的一處要塞。
  • 德國新納粹分子佔據小鎮 民眾高呼希特勒萬歲
    自從2004年以後,當地新納粹分子數量不斷增加,並吸引著其他歐洲國家的新納粹分子前來「朝聖」和「交流經驗」。這種現象讓德國各級政府既感到不安,但又無計可施。從地圖上看,Jamel位於德國東部,距波羅的海不遠且風景宜人。不過,小鎮所在州缺乏工業基礎,因此失業率很高。去年年底的數據顯示,該州失業率高達12.7%,再加當地上只有2%的人口是在德國以外地區出生。
  • 黑暗時代:讓波蘭恨之入骨的納粹德國佔領期
    經過1個月的連續慘敗,大半波蘭領土已被納粹鐵蹄踐踏。同時,蘇軍也從東方突然殺到,與納粹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勝利會師。 根據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所描繪的美好夢想,波蘭將是大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換言之,原有的國家架構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這位攝影師遠在希特勒掌權之前就是狂熱的法西斯分子,他美化第三帝國,為希特勒生日和其他場合拍攝宣傳照。在希特勒自殺身亡和納粹德國衰敗之後,他把照片藏在鐵盒裡埋在慕尼黑附近的幾處場所。他定期回去查看,讓它們保持乾燥。圖為一排爐子前的植物和鮮花。據說當年美國士兵搜查他住的房子,他用一瓶白蘭地酒轉移士兵的注意力,中止他們搜查存放照片的袋子,之後他立馬把它們埋了起來。
  • 納粹德國:崛起的災難
    可等到戰後,納粹德國的名將古德裡安在回憶錄裡依然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獲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其中一項就是「失業現象消滅了」。如果不因人廢言,平心而論,這位戰犯的話並不是簡單的自吹自擂。希特勒的執政經歷表明,獨/裁統治可不是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面目可猙。
  • 被稱為希特勒締造者!煽動納粹民族主義,親手毒殺自己6個孩子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宣傳的天才"保羅·約瑟夫·戈培爾,是被認為"創造希特勒的人"。 當時戈培爾通過控制媒體、報社等等,將德國輿論抓得死死的。其實希特勒的統治穩不穩,就看戈培爾和蓋世太保,當時戈培爾就不竭餘力的宣傳納粹思想。
  • 秘聞| 製造納粹嬰兒,希特勒的瘋狂,揭秘「生命之源」計劃
    這個說法與納粹的種族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理論認為人種有優劣之分,只有通過有計劃的生育才能解決問題。瘋狂的開始:生命之源計劃的實施1933年5月,希特勒掌控的德國政府開始了生命之源計劃。政府向人民號召:提高種族儲備,純種的雅利安女人不僅可以不工作而且無論結婚與否都鼓勵生育,如有雅利安女人墮胎則屬於違法行為。
  • 納粹高層裡的笑面虎,他天生殘疾,對希特勒到了愛戀的程度!
    納粹黨奪權之後,掌控德國命運的大權都集中在了希特勒的身上,當然更少不了圍繞在希特勒身邊的幫兇,他們就像一層一層的金字塔,有序的排列,形成了一個穩固的統治集團。在這座權力金字塔的高層,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他被稱為"魔鬼總理","笑面虎",他就是保羅.約瑟夫.戈培爾。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納粹標誌不僅如此,德國還需要不停地向各國賠款,可是當時德國國家的財富主要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家還有猶太人的手裡,如此的一個現狀,造就了德國內部的矛盾極其尖銳。而希特勒當時在參與競選的時候向德國的民眾保證他上臺之後會改變如此一個現狀,所以希特勒也就得到了德國民眾的支持。二戰前德國民眾的生活德國民眾的生活不會因為難民,也不會因為外國經濟的低迷讓普通的民眾承擔這一切。
  • 「瘋狂」希特勒:讓德國崛起花了三年,而跌入「地獄」則用了四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從軍經歷,無疑對希特勒後來的人生影響極大,他作為一名普通士兵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並獲得鐵十字勳章,而整個二戰時期,已經擁有德國絕對權威的希特勒,仍然喜歡經常佩戴著這枚普通的一戰勳章。
  • 「德國線開端」希特勒當選總理,茉黛發聲抨擊納粹
    沒帶他寫了一篇文章登在了社會民主黨人的雜誌社上面,在這份文章當中末代是大大的調侃了一番德國的新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在民粹主義蔓延整個國家的時候搞民主選舉,最後選出來的人一般都非常的不著調,當時德國還有一個總統叫興登堡總統超然於日常的政務之上,一般來說扮演一個裁判官的角色。
  • 沉淪毒海的萬字旗——納粹德國與藥物濫用問題
    與外界相反,德國民間普遍相信希特勒是個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的人。  此「藥方」給希特勒造成的影響我們將留到後文再說,至於在這裡,只需要記得除了他本人外,納粹黨的其他高層都學會了在大病發作時儘量避免被莫雷爾注意。  毒海之上,萬字旗升起  把「吸毒」和「納粹」兩個字聯繫起來,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赫爾曼·戈林。
  • 女武神計劃: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容克階層對納粹最後的反抗
    《行動目標希特勒》裡的主人公施陶芬貝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七·二零」事件本身,1944年夏,蘇聯軍隊已經推進到了波蘭地區,英美盟軍已經完成了諾曼第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納粹德國的末日已經不遠了殘酷的非正義戰爭,施陶芬貝格上校開始反思自己,反思德國。於是他多次試圖行刺希特勒,但都失敗了。這一次,他決定以定時炸彈結果掉希特勒。他用襯衣把一枚炸彈包起來,放在了自己的公文包裡。他藉口去衛生間方便,處理了炸彈,並將裝有炸彈的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這裡離希特勒的腿約兩米遠。然後施陶芬貝格趁人們正聚精會神地觀看地圖時走了出去。
  • 納粹最後一戰!1500名士兵負隅頑抗無人投降,大部分不是德國人
    之後,希特勒口述了自己的遺囑,出人意料地指定時任德軍北部最高司令官的鄧尼茨元帥,將在他死後繼任德國總理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同時決定自殺,以免活著落在蘇聯人手裡。這一天,墨索裡尼被遊擊隊處死,並遊街鞭屍的消息傳來,希特勒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 第二天,希特勒吃過午飯後,與此時還在身邊的所有人一一握手道別。
  • 納粹黨徒是如何順利逃出德國,躲過人民審判的?
    ,所有人包括德國人民都在好奇那些窮兇極惡的人究竟到哪裡去了?黨衛軍,正如絕大多數熟知二戰歷史的人所知道的,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創建,由亨利希·希姆萊指揮的軍隊中的軍隊。黨衛軍分普通黨衛軍、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和部隊黨衛軍三種。
  • 新華社記者:在德國議會大廈,我發現了希特勒的名字
    這是在德國議會大廈拍攝的標有議員姓名的鐵盒陳列間。新華社記者任珂攝每個盒子上,都貼著一張紙條,記錄著一個人名、政黨名以及年代。盒子上沒有拉手,貌似也打不開。這些鐵盒子以年代排序,從1919年開始,到1999年結束。紙條上的人名,有許多為人們熟知。
  • 二戰前,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
    希特勒因此受到鼓舞,並抓住機會實施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第一著險棋。1936年3月,德國向萊茵蘭派遣軍隊。儘管德國的士兵數量相對較少,但還是成功獲得了國內大眾的讚譽,而來自國外的批評則非常少,因為德國畢竟只是「進了自己的後院」。
  • 二戰納粹分子「劫掠歐羅巴」 希特勒最想要的「三大件」是這些
    不止是希特勒,他的黨羽們如「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宣傳部長」戈培爾等對藝術品的覬覦更加赤裸,他們都想空手套白狼式擁有一份私人藝術收藏,這甚至在納粹高層中形成了一種風尚,如果不收幾件名作,恐怕會顯得自己不夠品位,不夠高貴。怎麼收?只能明搶暗奪。因為歐洲絕大部分經典藝術品都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