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秒鐘》與觀眾見面。預告片的熱度正盛,關於電影的紀錄短片也已推出。看完紀錄片,不由得內心升騰起一股暖流,電影製作的背後我們看到了張藝謀的用心還有以整個主創為代表的電影人情懷。
電影,從誕生到歷經變革,無論是哪一風格,或者是何種流派,電影人無疑在用他們的真性情傳遞著、豐富著、感染著某種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更不同程度影響著、改變著、引領著人們關於世界、關於人性、關於人生的更深思考。
張藝謀導演說這是一部在當今電影市場很難得的電影,這部電影是寫給電影的情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電影在精神糧食匱乏的六七十年代,電影是最好的時間載體。
他記錄曾經的輝煌,記錄了苦難與熱情,對於光影的技術剛剛來到的年代,一切都是那麼新奇,電影放映員是一個神聖的崗位,這是一個能打開另外一個世界的職業,他的一句話比誰都好使,走到哪裡都受到愛戴。
範偉飾演的「範電影」就是這樣一位角色,這麼主創演員們除了新的謀女郎,其他都是影帝級的演員,當然劉浩存也很不錯,我自認為這是一部近乎默片的電影,所以每一句臺詞都至關重要,一切嘈雜的外音都阻擋不了,一個想看女兒的父親,「女兒的一秒鐘,父親的一輩子」一秒鐘的光影,一輩子的牽掛!
坦白地講,《一秒鐘》可能談不上是一部有多麼優秀的電影,他的優點很突出,但缺點也非常明顯。
電影主線在講述那個時代背景下對電影的渴求與熱愛,搶救膠片的齊心協力,渴望心靜;看電影前禮堂的沸揚喧鬧,座無虛席;開場後鴉雀無聲,與影共歌。
暗線講述敦煌沙漠下,不被沙子所掩蓋的父女情,一是爸爸(譯哥)對親女兒電影中一秒鐘的執念之深;二是爸爸對半路女兒劉閨女的一路的感情變化,從厭惡到同情,到打抱不平,到最後解決膠片燈罩的隱藏式的愛;三是範電影對勞改犯(譯哥)遭遇的同情和幫助也隱射了他對兒子和那時候淳樸民風的愛。
同時又有三條故事線,張譯演得想看女兒鏡頭的父親是一條線,劉浩存演得為弟弟偷膠片的姐姐是一條線,範偉演的電音放映員又是一條線。
三條線都有足夠的內容值得挖掘,比如張譯線但拎出來,那是又一部《千裡走單騎》,劉浩存線是一部《小鞋子》,範偉線是一部《天堂電影院》。
甚至選其中兩條線,無論是張譯 劉浩存還是張譯 範偉,也都能做出足夠的戲劇張力。
電影裡有兩個公認會演戲的演員,一個是張譯,一個是範偉。
張譯為《一秒鐘》剃了光頭,把自己瘦到了110斤。好演員不讓觀眾出戲,儘管你知道那是扮演過不同角色的演員張譯,但你更願意相信他就是那個苦苦尋找女兒的父親。
角色的演技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之處,尤其是男主角張譯,他所演繹的角色是有苦自己知,有鬱悶自己扛。而張譯在近年來電影作品上的演技,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他不僅是在表情、眼神上維俏維妙,在肢體語言上也做到了極致。
這次在《一秒鐘》裡,我們都能看到張譯為演繹張九聲這個角色下了不少苦功,而且都是"真苦功"。從他又瘦又黑的面貌裡,就知道是特意為角色去節食和鍛鍊瘦身,而且多次在荒漠中奔跑、追逐,可吃了不少風沙的苦。從鏡頭裡,張譯能讓觀眾們看到他的各種"累",讓觀眾更能用心地感受這個角色的"苦"。
和張譯更多對手戲的是新秀劉浩存,名字挺男性化的,樣子其實挺甜的,可在《一秒鐘》裡,明顯從外貌、行動等方面都無奈的"被醜化"了。這位首位"00後謀女郎",演技可不一般,這就要大家從《一秒鐘》裡去細細品味這個角色的"難言之隱"。
她很倔,很叛逆,也很小流氓的樣子,劉浩存同樣演繹的維俏維妙。其實她表面堅強,內心還很脆弱的,畢竟還是個小孩,這也是劉浩存在角色上的把控比較理想,讓觀眾們都能感受到那份"心痛"。
範偉那有範兒的演技也是大家毋庸置疑的,他的角色精彩之處是兩面性,表面是大好人,而背面確實那麼的"小人"。其實他也是有苦衷的人,很多事情都是做到上綱上線的樣子,而事實上他可一直在維護著一份親情。其實《一秒鐘》的故事是一個相對苦悶和悲涼的故事,而範大爺可在影片裡起著潤滑劑的作用,用更多的笑點來抗住了大家的淚點,免於觀眾們哭得太慘。
範偉永遠是那麼好。範偉的好處在於,儘管他在這樣一個悲苦的故事中不時表現出一些喜劇感,你也不會認為這有多麼突兀。換作有些演喜劇居多的演員,就很難逃脫觀眾如此的觀感。
影片的末尾 ,那一秒鐘的膠片被歲月的風沙掩埋, 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出電影院的時候我一直在想 劉閨女究竟找到那段膠片沒有 後來我就不想了 ,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那一秒鐘 和那段歲月, 能不能 ,該不該 ,允不允許被找到 、被談論 、被回憶、 整部電影從退出柏林到刪減公映 。前前後後一系列的行為藝術 從某種層面上成就和完滿了這部電影的價值內核, 同時也留給我們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