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今日中國文學》編輯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包括國際知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在內的130餘名海內外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學、外國語言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翻譯、傳播和接受現狀,共商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經典化的有效途徑。
美國著名翻譯家、漢學家葛浩文教授、金介甫教授、石江山教授、林麗君教授、香港翻譯學會長、《翻譯季刊》主編、香港嶺南大學陳德鴻教授、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塗笑非教授、中國文化典籍翻譯研究會會長王宏印教授等出席了研討會開幕式。開幕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教授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美國翻譯家與漢學家葛浩文教授致辭,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幕式結束後,來自美國聖母大學、有「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之譽的翻譯家、漢學家葛浩文教授與其夫人與合作譯者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教授帶來了大會主旨發言「忠實的限度」。聚焦「忠實的限度」這一重要翻譯倫理主題,他們援引多年閱讀與翻譯中國現當代小說過程中積累的豐富例證,探討了究竟該如何看待「譯作優於原作」這種評價,「創造性翻譯」究竟是違背譯者天職的「原罪」,還是翻譯中必然存在的現象等具有高度爭議性的問題。談到中西文化交流,葛浩文表示:「譯者應當在忠實與可讀性的角力中採取抵抗文化同化的立場」。此後,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教授作為《今日中國文學》的創辦者與主編,介紹了「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的歷史淵源,描述了其對翻譯研究範式正在產生何種影響,並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行動者網絡翻譯研究」(Actor-Network-Translation Studies),作為對既有的闡釋學與社會學導向的翻譯研究方法的一大補充。
南開大學的王宏印教授、蘇州大學的季進教授、海外國語大學的孫會軍教授也分別帶來了主題為「當代陝西作家作品的英譯研究」、「夏氏兄弟書信的意義」、「翻譯中的合作」的大會發言。當日下午的研討會分組論壇中,來自海外高校、內地高校與港澳高校的逾60所高校的學者聚焦「從中國文學到世界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傳播模式研究」、「中國現當代小說在海外的翻譯與接受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家研究」、「中國文學對外譯介的行為者研究」、「中國詩歌戲劇散文的英譯研究」六大主題,進行了分組討論。
28日當晚,葛浩文、林麗君這一對翻譯經驗豐富的譯界伉儷還將主持主題為「文學翻譯那些事兒」的圓桌會議,與譯者、學者、讀者面對面交流討論。此前,受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邀請,葛浩文和林麗君夫婦曾為上外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文學翻譯過程中的譯者合作」的精彩講座。
自16世紀歐洲傳教士將中國文化典籍與文學作品譯介到西方之後,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日益引起海內外文學翻譯研究者的普遍關注。此次國際研討會,旨在促進學界與業界關注與探討中國文學在海外的翻譯、傳播與接受,展現西方譯者、編者、出版社等行為者(agents)為中國文學傳播所付出的努力,總結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譯介的經驗和教訓,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翻譯學的發展,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責編:陳晨、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