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的蝗災已經蔓延到了南亞地區,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開始收到大群蝗蟲的肆虐。蝗蟲能否進入中國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問題,而腦洞大開的網友們已經想出了對策——說吧,想被吃成幾級保護動物?
一般情況下,蝗蟲確實能吃,據歷史記載,我國早在唐代就開始吃蝗蟲,當時一遇到蝗災後,百姓就把蝗蟲抓來充飢。現在的人們則把蝗蟲當作美食來享用,蝗蟲也有一定的營養,對人體有不錯的保健作用。但是真的能靠吃來解決蝗災嗎?——不能!
蝗蟲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吃的。
群居飛蝗(Gregarious locusts)在高密度(Crowding)刺激下起動CYP305M2基因將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轉化為苯乙醛肟(Z-Phenylacetaldoxime),苯乙醛肟快速水解為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PAN)。苯乙腈作為嗅覺警告信號(Warning signal)對天敵大山雀產生強烈的排斥性。當群居飛蝗受到大山雀攻擊時PAN會轉化為劇毒氫氰酸(HCN)。這樣群居飛蝗利用PAN的警告和轉化為HCN的雙重功能實現了化學防禦天敵的作用。散居狀態的飛蝗(Solitary locust)CYP305M2基因失活,化學防禦被阻斷,採用色彩擬態(Camouflage)防止被天敵發現來保護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蝗蟲在一般的情況下是綠色的。接近草的顏色,這樣不容易被鳥類天敵發現。而在群居的時候蝗蟲的顏色會變成黑色,因為大量的蝗蟲聚集在一起時,什麼顏色都是藏不住的。蝗蟲變黑以後會分泌一種叫苯乙腈的氰化物,這種物質可以迅速轉化劇毒氫氰酸,有實驗表明苯乙腈會造成鳥類捕食蝗蟲的意願急劇下降黑色也起到警告天敵的作用。至於為什麼蝗蟲要冒著風險大量聚集呢?因為群居有利於繁衍後代。
所以說,群居的蝗蟲會產生劇毒物質,發蝗災時的那種黑色蝗蟲是萬萬不可以吃的。小小的蝗蟲能夠泛濫成災並不是光靠數量就能做到的,為了生存自然界的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奇怪特性。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麼來預防蝗災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源頭出發,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才能產卵繁衍後代。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不能繁衍,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植被,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防止蝗災的發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