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是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範圍、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千百年來,人們只知道蝗蟲的天敵是蛙類、鳥類。如果有人煞有介事地宣稱,蝗蟲最怕大雨,大雨一下,蝗蟲就會被徹底消滅,這能相信嗎?
宋太宗時期就有過這樣的先例。淳化二年(991年),北宋出現了全國性的旱災和蝗災,災情遍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等省。趙光義急壞了,因為傳說蝗蟲怕雨,他就帶頭向蒼天祈禱下雨,蒼天卻沒有任何反應。怎麼辦呢?趙光義便親手書寫了一道聖旨,交給宰相呂蒙正等大臣:「朕將自焚,以答天譴。」
奇蹟出現了:第二天,大雨傾盆,不但旱情立即紓解,還「蝗盡死」—連蝗蟲都死光了!
趙光義手書聖旨的這一天,是淳化二年三月己巳,公曆為991年4月22日。這條記載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因為趙光義不是光嘴上說說,而是親筆書寫,並將這道聖旨交給了「宰相呂蒙正等」,一個「等」字,說明了不是呂蒙正一個人,還有別的大臣。令人震驚的不僅是蝗蟲都死光了,更有趙光義的自焚決定。按照古代邏輯,旱災、蝗災盛行,求雨也無效果,這不是蒼天對這個「受命於天」的皇帝的嚴厲譴責嗎?所以皇帝只有以自焚來回應這一譴責了。其實第二天即使不下雨,皇帝要自焚也未必能成功—文武大臣們自然會苦苦勸阻、請求皇上打消此念,皇上也很可能就坡下驢,「俯允所請」。儘管趙光義的歷史形象並不太好,有害死哥哥趙匡胤的重大嫌疑,又把唯一的弟弟趙廷美一貶再貶,致使其憂悸而死,還逼得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自刎身亡……可是不管怎麼說,在既無外敵入侵,又無內亂相逼,皇位並未受到直接的嚴重威脅時,這位皇帝竟然表示要以自焚向悠悠蒼天及芸芸黎庶謝罪,怎不令人感動!
在這一「感動」面前,人們也不禁要問:一場大雨果然能使蝗蟲「盡死」嗎?考諸史籍,還真有一些相似的記載:
淳化三年六月甲申,遮天蔽日的蝗蟲從東北方向飛來,經過都城汴京,往西南方向而去。結果,這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雨,蝗蟲又都死光光了。《宋史·趙方傳》中也有「一夕大雨,蝗盡死」的記載。
除了《宋史》外,據《金史》記載,正大元年(1224年)四月,汴京城裡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到了六月,「京東雨雹,蝗死」。當然,這條記載沒有說蝗蟲「盡死」,而且不但下雨,還夾有冰雹,那些蝗蟲應該大多是被冰雹砸死的吧?正大三年,「六月辛卯,京東大雨雹,蝗盡死」。雖說蝗蟲死光了,但可能還是因為大雨夾有大冰雹,不全是「大雨」的功勞。
只有《明史》能夠說明一點問題:永樂年間,有個叫謝子襄的清官,在處州郡(今浙江麗水)擔任知府。這一年發生了旱蝗之災,謝子襄向天神祈禱,結果「大雨二日,蝗盡死」。本來,有了這條載於正史的旁證,似乎更可以說明「蝗蟲怕大雨」了。可惜,這條記載的濃厚的迷信色彩又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原來,處州郡當時除了旱災、蝗災,還有虎患。而謝子襄的這番祈禱之後,不但下了大雨,死了蝗蟲,「虎亦遁去」—連老虎也為躲避清官而遠遠地逃離,不再為患於人了,真是神奇!如此看來,蝗蟲是不是怕大雨,是不是一場大雨就能使它們死光光,答案非常明顯了。
可笑的是,當初第一個人「發現」了「蝗蟲怕大雨」的「規律」後,便當作政績記錄在青史中,而後來的人也都一一照做,並繼續將求雨滅蝗的「功績」發揚光大,卻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後來人都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