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賞花燈在我國有著由來已久的傳統,據說這個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之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起來,並沿襲傳於後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正月十五日夜月中就有「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賞花燈的千古絕句。如今,正月十五賞花燈的習俗仍舊在延續著。
我的老家也一直傳承著這一古老習俗。
在我小的時候,一進臘月,扎燈籠是每家每戶過年的一個重要準備,也是各家各戶的主人施展做燈籠的才華和絕技的時候,大人還有大男孩們忙著用高粱的秸稈和竹釺插做燈籠的框架,再用各種各樣的彩紙糊燈籠。
我家每年扎燈籠都是爸爸的事,每逢扎燈籠我都要不停地圍著爸爸去轉,一會兒為他遞上剪刀,一會兒為他遞上竹釺,很溜須的商量爸爸為我做一個小一點的手提燈籠。爸爸每次都會滿足我的要求,以至於在年三十的晚上,我顯擺的提著小燈籠在鄰裡家亂串,引來鄰家一些小孩的豔羨。
那時候,人們做的最多的是傳統大紅圓燈籠,也有做六角形的走馬燈、蓮花燈和十二生肖中的小豬、小狗、紅公雞燈籠等等。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門庭兩側都要掛上紅紅的燈籠,燈籠的中間插上紅蠟燭。在年三十的漆黑夜裡,大紅燈籠洋溢著無與倫比的光明,整個村莊紅紅火火、燈光通明。
在整個正月裡,幾乎家家的燈籠一到晚上都要點亮,營造春節喜氣洋洋的氣氛,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大富大貴,吉祥如意。一直要點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又一高潮,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鬧花燈到來了。
天還沒有黑,村子裡就熱鬧起來了,各家各戶花燈綻放,璀璨奪目,美不勝收。村子的主要幹道上,扭大秧歌的、踩高蹺子的、耍獅子舞龍的都出來表演了,他們一路奔向學校的操場。我和媽媽還有妹妹隨著人流來到了學校的門前,學校周圍的樹上裝飾著各式各樣、造型精美、有著文化內涵和耐人尋味的燈籠,我們宛若步入了燈籠的海洋,令我目不暇接、賞心悅目。回想起來,感覺當年那些閃閃爍爍的燈籠真的不亞於現代都市的霓虹燈哦!
這時,整個操場裡人潮湧動、鑼鼓喧天、歌聲鼎沸,千姿百態的各種表演展現在我的眼前,尤其東北特色的二人轉《小拜年》和地方評劇《小女婿》等傳統文化大舞臺,招引來了許多觀眾聚精會神地觀賞。忽然間古裝的踩高蹺子的隊伍從我身邊經過,領頭那個黑鬍子老頭和叼著大菸袋、臉上布滿黑皺紋的老太太向前走來,嚇得我急忙躲到媽媽的身後,心中不禁竊思,這怎麼像爸爸給我講的《水滸傳》裡的李逵呢?後來回家問媽媽,才知道這些踩高蹺子的臉譜大都是《西遊記》、《水滸傳》中的人物臉譜。媽媽告訴我,他們表演的是「過天橋」、「跌八叉」,通過一招一式高難度的動作,充分展示踩高蹺的良好藝技。
光陰似箭,轉眼又到元宵節了,童年時正月十五鬧花燈的興奮又在我的心裡湧動,如夢似幻。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今我們喜逢盛世,從農村到城市,大街小巷,花燈樣式繁多,彩燈薈萃,爭奇鬥豔,聲光電設備運用程度空前。正是:花燈歡照映千樹,吉祥幸福到萬家。
(文/圖 天瑞集團誠興公司 陳淑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