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泉州馬年春節專題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據道家的說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賜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須往三官廟行香。泉俗素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吃「上元丸」、潤餅菜:「上元丸」,古稱「浮元子」,亦稱「元宵丸」,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此食俗始於宋代,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製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餡,沾溼後置於盛有幹糯米粉的盤中,反覆數次滾轉而成,煮熟後食之香甜而不膩嘴。
上元節當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後合家吃潤餅菜,亦寓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嘉兆。
祭春是日以元宵丸湯供祀祖先、神明,謂之祭春,並作家人早餐。
鬧元宵
以社會活動過節,俗稱「鬧元宵」,出門遊上元,看花燈、焰火、猜謎語、攻炮城,舉辦文藝踩節:化裝遊行有宋江陣、踩高蹺、迎閣、騎馬隊,樂隊有南音、十音、車鼓陣、籠吹,舞蹈有舞龍、舞獅、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劍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云:「泉中上元後數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又引《溫陵舊事》云:「吾溫陵以正月謂之朝拜,亦曰「會」。蓋合閭裡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遺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鳩金定期設醮,然後迎神周其境內。人家置幾櫝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壇元帥,則八抬。」「神之前為道士,又前為鼓吹,又前為巡逆……鑼聲震天地。」
鬧花燈,亦稱「燈節」,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鬧花燈。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帶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燈之盛,冠絕天下。宋《五雜俎》:「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製。
掛燈:元宵前夕,多數人家在居家、店鋪門口懸掛花燈或大紅燈,烘託喜慶氣氛。生男孩之家,製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還要宰殺一隻公雞、加一籃白果(米字旁)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