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以熱烈喜慶的方式慶祝的,這已成為民間習俗,所以也就有了「鬧」元宵的說法。宋代辛棄疾在詩詞《青玉案·元夕》中,就十分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元宵節鬧花燈的熱鬧場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他描寫當夜的燈火之盛,有如千樹萬樹鮮花盛開一樣,滿天的焰火像流星雨一般閃亮墜落。「玉壺」是描寫月光的皎潔柔潤,「光轉」是形容月亮從東轉到西。一整夜的時光,人們都在舞動著龍燈上下翻滾,在月光輝映中邊舞邊行,鑼鼓喧天,這是多麼熱烈的場景,這是距今近千年的南宋時期慶祝元宵節的真實寫照。
作者:何大齊 文並繪
鬧元宵這一民間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咱們就說這魚龍舞吧。我小時候父親在元宵節前就買回來金魚燈籠,因為「魚」與「餘」同音,所以用金魚紅燈,來企盼新的一年有個好年景,生活富裕。這燈籠也寄託了人們樸素的祝福。我們都盼著天快黑下來,把魚燈中的蠟燭點著,頓時紅光四射。幾個孩子,每人提著一個紅燈籠滿院子跑著玩兒,別提多高興了,過節的氣氛一下子就濃烈了起來。在家裡玩兒的是魚燈,那龍燈可就不是小孩子玩兒的了。龍燈有將近二十米長,由龍頭、龍身、龍尾三段串起來,一般是用竹木做成骨架,成圓形,龍身由多節組成,節節相連,外面罩上畫有魚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撐竿兒。在龍頭前面有一個是領頭,他舉的竿頂上豎著一個巨形球,又叫繡球,作為全隊引導。舞起來之後,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忽上忽下,龍頭就追著球,做出搶吃的狀態,後面的龍身跟著前面龍頭也是上下左右,邊遊走邊翻轉飛動,十分眩目。龍頭十分巨大,造型誇張,巨口中含一金球,圓眼怒視,龍鬚、龍角向外四射。用撐竿耍龍頭的人需要有把子力氣,並且還得有舞蹈基礎才能勝任。表演的內容有「二龍戲珠」、「雙龍出水」、「蟠龍鬧海」等。
龍乃是中國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中國人對龍是懷有敬畏之心的。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華夏民族的象徵。在中國人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逢有重大節日、重要慶典,必有舞龍助興,這也包含著老百姓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龍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晚上七八點吃過元宵,帶著自己的魚燈,和小夥伴們一起到離家不遠的西四牌樓路口看舞龍燈的巡遊表演,隨著鑼鼓敲擊有節奏的鼓點聲,伴著嗩吶吹出的嘹亮樂曲,幾條巨龍上下翻飛,滿街沸騰,真可用一個「鬧」字來概括這節日的場景了。老北京的春節最後一個高潮,達到了全民歡慶的極點。
今年春節、元宵節遇上了疫情,一切集會慶祝活動都停止了,這可能是歷史上最為安靜的春節了。千年的民風民俗可有一時的暫停,但也必將有更興盛的傳承到來。
正月十五花會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的尾聲,所以民間的活動特別熱烈。唐朝張祜有詩句形容這天「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如賞花燈、猜燈謎、放煙火、吃元宵等,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在北京地區,粗獷的北方性格更有了不同於南方的狂歡,例如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打太平鼓、跑旱船、跑驢等,統稱為「花會」。正月十五這天夜晚,民間自發組織的花會都會在街區路口巡遊表演。
例如「跑驢」,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舞蹈,相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大多是和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項目組合在一起表演。跑驢需要有驢形的道具,主要是由驢頭、驢身和驢尾組成,用竹子紮成骨架,外麵糊上紙或布,前面昂起的頭畫上驢的面目,在驢背上留一個可套在人腰部的方形洞口,下面再用紅布藍布圍起來。表演多由年輕婦女裝扮成農村小媳婦兒,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前面是驢頭,後頭是驢尾,上身做出騎驢模樣兒,前後左右扭腰擺動,腿在下面的圍布內抖動,邁著小碎步模仿驢顛跑的樣子。不時做出顛、跳、踢、驚的滑稽動作,再加上臉上的誇張化妝和表情,常引得圍觀的人哄堂大笑。她身邊還有一個男人扮演丈夫,手持鞭子做趕驢狀,這樣就有了情節,這是一對農村夫婦,正月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小故事:如過溝、爬坡、驢驚了、丈夫如何搶救等,夫妻有說有唱,詼諧幽默,同時還有鼓、鈸、嗩吶等樂器伴奏,行走在歡樂的街頭,給喜慶的海洋推波助浪。
在花會同時演出的還有「劃旱船」的民間歌舞,它也叫「跑旱船」,大多流行於北方農村,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舞蹈動作。它的道具依照船的外形製成木架子,木架的周圍,用棉布圍起來,並且在上面用海藍色畫上海水江崖的傳統紋樣,意在表現船在水中漂浮的樣子。在旱船的上面留一個方形口兒,船的頭和尾用彩色布罩住,再用四根木棍支起一個船篷,周圍綴上彩色的花穗子,船上留的方形口裡,站著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婦女,肩上搭一布帶子把自己和船系在一起,雙手提著船幫。船外由一男子扮成艄公的樣子,手持船槳,做出起伏波動的步態,隨船而行。船中的女子與艄公默契配合,模仿行船中水波上下起伏,時不時好像遇上旋渦,劇烈顛簸,女子做出驚叫不已的狀態,他們有趣的形態和舞姿博得觀眾鼓掌喝彩,隨著他們隊伍的行進,大街上的人流也簇擁跟隨著。金朝詩人元好問形容過這陣勢:「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我小時候,北京人口還少,車也少,所以花會得以在市內大街上展演流動,現在只能在京郊區縣偶見了。
(原標題:元宵耍龍燈)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