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為啥要「鬧」元宵?老北京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以熱烈喜慶的方式慶祝的,這已成為民間習俗,所以也就有了「鬧」元宵的說法。宋代辛棄疾在詩詞《青玉案·元夕》中,就十分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元宵節鬧花燈的熱鬧場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他描寫當夜的燈火之盛,有如千樹萬樹鮮花盛開一樣,滿天的焰火像流星雨一般閃亮墜落。「玉壺」是描寫月光的皎潔柔潤,「光轉」是形容月亮從東轉到西。一整夜的時光,人們都在舞動著龍燈上下翻滾,在月光輝映中邊舞邊行,鑼鼓喧天,這是多麼熱烈的場景,這是距今近千年的南宋時期慶祝元宵節的真實寫照。

作者:何大齊 文並繪

耍龍燈

鬧元宵這一民間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咱們就說這魚龍舞吧。我小時候父親在元宵節前就買回來金魚燈籠,因為「魚」與「餘」同音,所以用金魚紅燈,來企盼新的一年有個好年景,生活富裕。這燈籠也寄託了人們樸素的祝福。我們都盼著天快黑下來,把魚燈中的蠟燭點著,頓時紅光四射。幾個孩子,每人提著一個紅燈籠滿院子跑著玩兒,別提多高興了,過節的氣氛一下子就濃烈了起來。在家裡玩兒的是魚燈,那龍燈可就不是小孩子玩兒的了。龍燈有將近二十米長,由龍頭、龍身、龍尾三段串起來,一般是用竹木做成骨架,成圓形,龍身由多節組成,節節相連,外面罩上畫有魚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撐竿兒。在龍頭前面有一個是領頭,他舉的竿頂上豎著一個巨形球,又叫繡球,作為全隊引導。舞起來之後,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忽上忽下,龍頭就追著球,做出搶吃的狀態,後面的龍身跟著前面龍頭也是上下左右,邊遊走邊翻轉飛動,十分眩目。龍頭十分巨大,造型誇張,巨口中含一金球,圓眼怒視,龍鬚、龍角向外四射。用撐竿耍龍頭的人需要有把子力氣,並且還得有舞蹈基礎才能勝任。表演的內容有「二龍戲珠」、「雙龍出水」、「蟠龍鬧海」等。

龍乃是中國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中國人對龍是懷有敬畏之心的。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華夏民族的象徵。在中國人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逢有重大節日、重要慶典,必有舞龍助興,這也包含著老百姓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龍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晚上七八點吃過元宵,帶著自己的魚燈,和小夥伴們一起到離家不遠的西四牌樓路口看舞龍燈的巡遊表演,隨著鑼鼓敲擊有節奏的鼓點聲,伴著嗩吶吹出的嘹亮樂曲,幾條巨龍上下翻飛,滿街沸騰,真可用一個「鬧」字來概括這節日的場景了。老北京的春節最後一個高潮,達到了全民歡慶的極點。

今年春節、元宵節遇上了疫情,一切集會慶祝活動都停止了,這可能是歷史上最為安靜的春節了。千年的民風民俗可有一時的暫停,但也必將有更興盛的傳承到來。

正月十五花會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的尾聲,所以民間的活動特別熱烈。唐朝張祜有詩句形容這天「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如賞花燈、猜燈謎、放煙火、吃元宵等,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在北京地區,粗獷的北方性格更有了不同於南方的狂歡,例如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打太平鼓、跑旱船、跑驢等,統稱為「花會」。正月十五這天夜晚,民間自發組織的花會都會在街區路口巡遊表演。

例如「跑驢」,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舞蹈,相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大多是和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項目組合在一起表演。跑驢需要有驢形的道具,主要是由驢頭、驢身和驢尾組成,用竹子紮成骨架,外麵糊上紙或布,前面昂起的頭畫上驢的面目,在驢背上留一個可套在人腰部的方形洞口,下面再用紅布藍布圍起來。表演多由年輕婦女裝扮成農村小媳婦兒,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前面是驢頭,後頭是驢尾,上身做出騎驢模樣兒,前後左右扭腰擺動,腿在下面的圍布內抖動,邁著小碎步模仿驢顛跑的樣子。不時做出顛、跳、踢、驚的滑稽動作,再加上臉上的誇張化妝和表情,常引得圍觀的人哄堂大笑。她身邊還有一個男人扮演丈夫,手持鞭子做趕驢狀,這樣就有了情節,這是一對農村夫婦,正月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小故事:如過溝、爬坡、驢驚了、丈夫如何搶救等,夫妻有說有唱,詼諧幽默,同時還有鼓、鈸、嗩吶等樂器伴奏,行走在歡樂的街頭,給喜慶的海洋推波助浪。

在花會同時演出的還有「劃旱船」的民間歌舞,它也叫「跑旱船」,大多流行於北方農村,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舞蹈動作。它的道具依照船的外形製成木架子,木架的周圍,用棉布圍起來,並且在上面用海藍色畫上海水江崖的傳統紋樣,意在表現船在水中漂浮的樣子。在旱船的上面留一個方形口兒,船的頭和尾用彩色布罩住,再用四根木棍支起一個船篷,周圍綴上彩色的花穗子,船上留的方形口裡,站著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婦女,肩上搭一布帶子把自己和船系在一起,雙手提著船幫。船外由一男子扮成艄公的樣子,手持船槳,做出起伏波動的步態,隨船而行。船中的女子與艄公默契配合,模仿行船中水波上下起伏,時不時好像遇上旋渦,劇烈顛簸,女子做出驚叫不已的狀態,他們有趣的形態和舞姿博得觀眾鼓掌喝彩,隨著他們隊伍的行進,大街上的人流也簇擁跟隨著。金朝詩人元好問形容過這陣勢:「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我小時候,北京人口還少,車也少,所以花會得以在市內大街上展演流動,現在只能在京郊區縣偶見了。

(原標題:元宵耍龍燈)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元宵節的習俗你都知道嗎?小朋友除了猜燈謎,吃元宵也要注意哦
    新年的第一個月正月,也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等,人們在這天慶賀新春的延續,但是你知道這些習俗的由來嗎?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元宵節的習俗,文末還有燈謎哦,帶小朋友動動腦筋,一起猜猜吧~1、鬧花燈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
  •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你知道它為啥又叫湯圓嗎 因犯了一個人的忌諱
    正月十五吃元宵但你知道它為啥又叫湯圓嗎 因犯了一個人的忌諱時間:2020-02-07 22:22   來源:今日頭條 文化天嬌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正月十五吃元宵但你知道它為啥又叫湯圓嗎 因犯了一個人的忌諱 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也是時間跨度最長的一個節日。
  • 搖呀搖~搖元宵~正月十五話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的民族習俗起源甚早,據說在我國北宋時期就開始盛行,不過那時候不叫元宵,而是叫「浮圓子」,到了明朝時才改叫「元宵」的。我國南北各省過元宵節都吃元宵,不過叫法不同,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兒」。
  • 很少人知道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來歷,您不妨來聽聽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日之一,其中這天幾乎家家必吃的一種食物就是「元宵」或者「湯圓」。無論是水煮或者油炸,元宵都是極其美味的一種食品,但是關於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來,您真的知道嗎?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由來,最主要的有兩個傳說,不知道您更傾心於哪一種呢?第一種傳說:相傳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漢武帝時期,宮內有一名宮女,名字叫做「元宵」,由於常年在宮中,不得外出探親,所以十分思念自己的父母,終日以淚洗面。
  • 在北京過元宵,「鬧」起來
    隨著近年來各地的限放令的出臺,居住在像北京這樣大城市的人們越發難得體會到放煙花那種小時候的過年氣氛了,倒是元宵節成了時下比過年更有看頭的佳節。鬧元宵主要的內容就是燈,所以又稱為燈節,因此元宵節賞花燈成了各地過節必不可少的環節,元宵節的燈文化也越發濃鬱。鬧花燈鬧的是啥?
  • 正月十五元宵節你知道的習俗文化有哪些?
    元宵本為上元節的夜晚,古人稱夜為宵,同時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便將之稱為元宵節。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有一定的習俗,而且或多或少的有些不一樣,當然這也和歷史文化有關。元宵節定然要吃元宵,為團團圓圓之意。
  • Lantern|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正月十五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夜,這一天被稱為元宵節,象徵合家團圓、圓圓滿滿。在中國,正月十五這天有吃元宵、掛燈籠、猜燈謎的習俗。那麼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除了吃元宵為什麼要掛燈籠呢?讓我們和寶寶一起,一邊學單詞,一邊在本文最後的Tips小貼士裡尋找答案。當然,還有可愛的寶寶燈謎,全家e起猜!
  • 閩南春節習俗: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猜謎語
    2014年泉州馬年春節專題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  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製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餡,沾溼後置於盛有幹糯米粉的盤中,反覆數次滾轉而成,煮熟後食之香甜而不膩嘴。  上元節當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後合家吃潤餅菜,亦寓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嘉兆。
  • 你知道嗎:那些你不知道的元宵習俗(雙語)
    「真是閒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四大名著《紅樓夢》中對於元宵節的表述詳盡其致:團圓飯(reunion dinner)、猜燈謎(guess lantern riddles)、觀花燈(watch lantern)、放煙花(set off fireworks)……可惜的是很多古人有趣的習俗,都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被人遺忘了,這些被人遺忘的元宵傳統,你想知道嗎?
  • 正月十五,吃元宵還是吃湯圓?
    所謂「包」湯圓「滾」元宵,元宵在製作上要比湯圓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餡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覆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
  • 「正月十五鬧元宵」,為什麼要用「鬧」字?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 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元宵節。今天就是元宵節,都說只有過了元宵節,春節才算真正的結束。這一天剛好是正月十五。大家都約定張燈結彩來歡慶諸呂之亂的勝利。「鬧元宵」,為什麼要用「鬧」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從古至今體現的就是一個「鬧」字,而且是晚上的「鬧」。
  • 正月十五元宵夜,燈市花如晝,最美不過人間之煙火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舊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之夜,故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節最大特點就「鬧」,「鬧」即熱鬧之意。元宵過後,當春乃發生,氣溫漸暖,萬物復甦,一年之計在於春,農閒過後就得開籌春耕事宜了。元宵節是人們徹底放鬆的一天,大家喧天鑼鼓,虔誠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學生準備上學,老師準備上課……小編也不得不開始碼字了。
  • 【民俗】正月十五鬧元宵,慶團圓!(附:元宵燈會活動指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
  • 元宵節你知道哪些傳統習俗?在古代元宵節還有著情人節的作用!
    自古以來,元宵節在中國就是一個喜慶熱鬧的節日,有著許許多多的習俗,如: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走百病等。不僅如此,元宵節還產生了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節日的起源及其發展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具有了獨特的意義。
  • 明日元宵!這些習俗、詩句、好詞好句、手抄報值得收藏!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漢文帝劉恆登基。他大赦天下,以後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不一而足。
  • 北方搖元宵南方包湯圓,這還是老北京節前一景,看饞了當場來一碗
    何大齊 文並繪元宵節的習俗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據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但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了。元宵節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著稱——觀燈賞月、燃放鞭炮焰火、猜燈謎、吃元宵、打著各種形狀的燈籠到處遊街。
  • 逛燈會賞民俗,歡歡喜喜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記者獲悉,元宵節前後,上海推出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為人們詮釋我國傳統節日豐富而多層次的文化內涵。  節日氛圍濃鬱,互動體驗豐富  正月十五是春節後第一個月圓之夜,自古有張燈結彩、觀燈猜謎的習俗,故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  近年來要說上海西南地區新增的最有年味的地方,非莘莊燈會莫屬。
  • 2017元宵節燈謎大全(附答案)及各地習俗大盤點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元宵節猜燈謎一直是傳統習俗也是元宵節活動之一,2017元宵節燈謎大全及答案:  2017年元宵節就要到了,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到,全國有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但元宵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那麼你知道元宵各地習俗有哪些嗎?
  •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了解它的起源和講究嗎?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了解它的起源和講究嗎?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看重的一個民俗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放下過去一年的不愉快,重新以一個樂觀積極的態度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生活。春節年俗的時間通常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這段時間人們走親訪友,互相祝福,喜氣洋洋。正月初一走親戚、初二女兒回娘家......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燈謎,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你知道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什麼講究嗎?元宵節從漢代就已經存在了。
  •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它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雖然大家都還在上班可是關於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小薇還是忍不住想和你分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為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也叫元月,「宵」即夜晚,每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