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讓他當黃埔軍校校長,他卻扔下全校師生,一個人逃到了臺灣

2020-12-22 評史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有過3任校長,第一任校長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蔣介石,第二任校長是關麟徵,1947年正式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1949年卸任。關麟徵是個聰明人,選擇在1949年卸任,不想替蔣介石背黑鍋。

這第三任校長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了,他就是張耀明。

說起來,張耀明還是一位抗日名將,七七事變後,時任第52軍第25師師長的他曾在保定和滄州之間率部阻擊日軍兩晝夜之久;

臺兒莊大戰,張耀明率第25師擊潰敵坂本支隊,又與友軍配合圍殲敵瀨谷支隊,終獲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湘北大捷,時任第52軍軍長的張耀明率部擊潰敵畑俊六部……

1949年9月20日,張耀明正式接任黃埔軍校第三任校長,僅僅三個月後,張耀明就扔下黃埔軍校全體師生,自己一個人坐著飛機逃到了臺灣。

蔣介石原本是想要他將黃埔南遷到臺灣的,張耀明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然而,情況瞬息萬變,正當張耀明準備撤走的時候,解放軍已經將其圍困,張耀明見撤走無望,才獨自一人逃到了臺灣。

因為丟掉了黃埔,張耀明被撤職查辦,還被蔣介石給軟禁了起來,終生沒有再被錄用。1972年10月11日,張耀明在抑鬱中去世,活了67歲。

相關焦點

  • 「黃埔三傑」賀衷寒,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1924年,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在廣東成立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正式對外招生。在黃埔一期學生中,有三名學生的能力特別出色,他們被稱為「黃埔三傑」,這三人是蔣先雲、陳賡與賀衷寒。1924年,得知黃埔軍校成立後賀衷寒格外興奮,第一時間乘坐輪船由上海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賀衷寒到廣州時已經錯過了黃埔軍校的招生時間,不過他的文化功底深厚,趕緊給當時負責招生的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寫了一封類似自薦信的材料,材料中闡明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廖仲愷看後非常欣賞賀衷寒的才華,特意允許賀衷寒等人複試。
  • 黃埔三傑是哪三人?其中蔣先雲不僅全校第一,蔣介石還極力邀請他
    在中國處於民國的時候,中國內部出現了非常多的戰爭性人才,那個時候以及之後對抗日本人的戰爭中人才差不多都是出自於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蔣介石在廣東建立的學校,蔣介石創辦的目的就是想多培養點人才,好充實自己國民黨的職位,但是沒想到自己學校裡面培育出來的精英們差不多都跑到共產黨之中了。
  • 他是黃埔軍校學生,蔣介石認為他最「沒出息」,此後成了開國元帥
    他是黃埔軍校學生,蔣介石認為他最「沒出息」,此後成了開國元帥說起學校的發展史,不得不提一下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學校——京師大學堂據了解,在黃埔軍校的學生,每天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訓練,他們每天都要凌晨5點鐘起床,一整天只有吃飯時是空閒的時間,光從這一點來講,就知道這所軍校是多麼的嚴厲了。不僅如此,如果學校學生違反了校規校律,會接收到嚴厲的懲罰,因此,這所學校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
  • 蔣介石敗退臺灣前,派哪位心腹主政臺灣?他是黃埔系二號人物
    如今長江防線危在旦夕,蔣介石比誰都清楚,他的前途渺茫,應該早做脫身準備。於是他以退為進,準備暫時隱退,將爛攤子交給代總統李宗仁。還有一點,他準備經營臺灣,以備不時之需。至於主政臺灣的最佳人選,蔣介石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心腹親信陳誠。於是陳誠打頭陣,以休養為名,行主政臺灣之實。但後來發生一件事,讓蔣介石對陳誠頗有猜疑。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第一,劉健群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
  • 在黃埔軍校,他的話比蔣介石更管用,沒有人敢不服
    要問誰是黃埔軍校裡說一不二的存在,很多人都會投蔣介石一票。 確實,老蔣身為校長,絕大多數黃埔學生都會追隨其左右,但其實在老蔣之外,還有一個人,讓大家從心裡都非常敬重,就連陳賡都說:「他是我們所有人的大哥,沒有人不尊敬他。」 究竟是誰有這麼大的面子呢?
  • 閱兵式上旗幟落地,黃埔軍校就地解散,誰是黃埔「末代校長」?
    眾所周知,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積累了足夠的資本,開始了他的「千秋大業」。某種程度上,老蔣把「黨國」當成了自己的「私產」,而黃埔軍校則是他最貴重的「家當」。可是,老蔣這個最貴重的「家當」卻被一個人「弄丟了」。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黃埔軍校歷任校長都是誰
    第一任-蔣介石(1924年-1947年),1947年改任名譽校長。第二任-關麟徵將軍(1947年-1949年10月),關校長曾任52軍軍長、九集團軍總司令、陸軍總司令,軍銜中將。出身黃埔軍校一期。已病逝於香港。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
  • 孫中山親提黃埔軍校門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什麼
    蔣介石擔任校長,李濟深任副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惲代英、蕭楚女、葉劍英、聶榮臻、熊雄等先後任政治教官等職務。學員中有很多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黃埔軍校落成後,孫中山先生為了勉勵學員發憤圖強,立志報國,就在黃埔軍校大門上親筆題寫了一副對聯。上聯為「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對應為「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
  • 他是黃埔軍校升遷最快之人,畢業一年多,軍銜跟校長蔣介石拉平
    黃埔軍校畢業生中升遷最快的是誰,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胡宗南。確實,胡宗南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就開始青雲直上,在國民黨中,又是黃埔畢業的,他應該是最快的。其實紅軍中徐向前就比他升職快,1931年徐向前已經是紅四方軍總指揮,當時胡宗南還是第一師師長。
  • 黃埔建軍,孫中山堅持認為「如果不叫蔣介石當校長,寧可不辦」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順利舉行,正式確定「聯俄容共」政策,並將籌備中的軍校正式定名為「陸軍軍官學校」。軍校選址廣州東面珠江口的黃埔島上,因此俗稱「黃埔軍校」。孫中山提名蔣介石、廖仲愷分別擔任校長和黨代表,有人不同意,請願孫自兼校長,孫忿然說:「如果不叫介石當校長,寧可不辦。」
  • 他身高不足1米6,卻進了黃埔軍校,最後還成為蔣介石最重要的將領
    軍校一直是許多人心中比較敬佩憧憬的選擇,然而我們都知道,軍校的要求十分嚴格,遠遠不止是成績,對學生的身體條件,如視力、身高等都有十分嚴格的限制,然而對於自己夢想的追求,如果都熱愛,夠堅持,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 在我們的印象中,軍人是不是都是身穿筆挺軍服,身姿挺拔,英姿颯爽的?而軍事將領是不是都是嚴肅剛正、說一不二的形象?
  • 最讓老蔣頭疼的黃埔學生,他曾救了老蔣的命,卻又棄他而去
    上海警備區知道,陳賡被抓時,他救了老蔣的命,現在他成了「燙手山芋」,不但不能嚴刑拷打,連陪笑都不行。一九二四年,陳賡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他與蔣先雲、賀衷寒並稱「黃埔三傑」,期間,因國共兩黨合作,結識了不少朋友,當時黃埔軍校有這樣一句話:「蔣先雲之筆,賀衷寒之口,但靈不過陳賡之腿」。
  • 鄧演達與黃埔軍校(上)
    鄧演達是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和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早年對於黃埔軍校的創建與發展有過重要貢獻,特別是他曾擔任黃埔軍校本部、潮州分校兩任教育長,武漢分校時期再任教育長兼校長
  • 他才是誰是黃埔軍校最受尊重的人,勝過蔣中正!
    說到黃埔軍校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黃埔軍校不僅有蔣介石為校長,更有葉劍英、聶榮臻等人在軍校工作。周總理則擔任政治部正、副主任。1924年到1949年,黃埔軍校一共開辦了23期,培養了23萬名畢業生。可謂是近代軍事人才的搖籃。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還剩下多少軍事力量?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蔣介石在當時能夠成為民國時期的統帥,很大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妻子宋美齡。我們仔細想一想蔣介石的經歷,蔣介石一開始就是中國革命黨裡面的一個非常普通的成員,當時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革命黨來阻止袁世凱的時候,蔣介石幫著了孫中山先生建立起了民國政府,但是這個時候的蔣介石也還是一個普通的成員。
  • 他是國軍軍長,黃埔老大哥卻變成小學弟,逃到臺灣又差點被趕回來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校之一,其中湧現了很多高級將領,並且國共雙方都有。 眾所周知,蔣介石極其看中黃埔軍校生,這也是他掌控軍隊的方式,對於前幾期的黃埔軍校生,後來大多數都身居高位,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所以後面的黃埔軍校生沒有前幾期優勢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