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2020-12-17 騰訊網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到訪一地就要閱兵。

1949年對於蔣介石來說,可能是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首先年初被迫第三次下野;其次,李宗仁逃往美國扔下遷往廣州的國民黨政府。1949年12月3日,蔣介石剛剛從重慶逃到成都黃埔軍校隨即住進了軍校。這時成都黃埔軍校學員還正在接受培訓,蔣介石突然提出要檢閱軍校學員。

閱兵式的第一個環節是唱「國歌」升「國旗」。在軍樂隊的「三民主義,吾黨吾宗」的歌聲中,升旗官打開一面青天白日旗,按照已經操練了無數遍的程序,將旗幟拴在旗杆的拉索,然後緩慢地拉繩升旗。當升到旗杆的一半時,只聽「嘣」的一聲,繩索突然繃斷,青天白日旗呼啦啦墜落下來。在場的人鴉雀無聲,場面很尷尬。

蔣介石也像泥塑木雕一樣,呆呆地站在檢閱臺上,臉色極其難看。好半天,負責升旗的軍官緩過神,趕緊放倒旗杆,更換繩索,重新升旗。在接下來的「訓示」環節,張口講了幾句,就再也說不下去了,有人看見他的眼眶裡滿是淚水。他冥冥之中好像預感到了什麼。這是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次閱兵,10天後,他懷著無比鬱悶的心情登上了去往臺灣的飛機。再也沒有回來!

相關焦點

  • 1949,共產黨為什麼能打敗國民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新華社發1蔣介石素以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為榮,他從一個毫無家世背景的普通人物,最終走上國民黨政權的權力巔峰,靠的就是「黃埔系」,他通過掌握這支軍隊,逐漸將國民黨的軍權、黨權、政權集於一身,權傾一時。在諸多「天子門生」眼中,他是至尊無上的「校長」。但在1949年,「校長」差點就被黃埔軍校二十三期的學生活捉了。二十三期,也是黃埔軍校在大陸的最後一期。
  • 揭秘:1949年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的始末
    敲響南京政府喪鐘1949年1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全勝。這使得國民黨當局京師震動,人心惶惶。對於李宗仁提出的條件,蔣介石除堅決拒絕「出國」外,不得已表示:既然「過去之協助政府者,已被認為牽制政府,故中(正)惟有遁世遠行,對於政治一切不復聞問」。5月7日,閻錫山、朱家驊、陳濟棠等又自廣州來桂林勸說。次日,李宗仁才從桂林飛抵廣州視事。61年前的1949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性偉大勝利的一年,也是國民黨領導的南京政府覆亡和新中國誕生的一年。
  • 蔣介石當年敗走臺灣之前、離開大陸之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在1945國民黨節節敗退之際,選擇逃亡臺灣,那麼當時是一種什麼什麼樣的情況呢?其實在蔣介石選擇離開大陸之前,就已經想好了要逃到臺灣的,在走之前將大陸的很多金銀珠寶、古董字畫一批一批往臺灣運,臺北也有一個故宮,裡面陳列的都是蔣介石帶去的古董,有很多珍貴的東西都被運走了。
  • 劉統:1949——共產黨「趕考」與國民黨「搬家」
    1949年3月29日,蔣介石率家人於溪口舉行清明掃墓,此為蔣最後一次在故鄉進行清明掃墓。1949年春,勝利者齊聚北平,萬眾歡騰。而蔣介石只有黯然歸鄉,攜妻祭祖(如圖)。其實,蔣介石「下野」已經不是第一次。他意識到,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是敗局已定,無力回天,只好另尋出路了。1948年10月,蔣介石召集親信秘密會議,商討一旦戰敗,國民黨的黨政中心遷往何處。有人建議模仿抗戰時期,遷往大西南。蔣介石的同鄉、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主張撤往臺灣。
  • 49年戰敗,蔣介石離開大陸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
    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蔣介石撤回臺灣時,對於失敗的原因,全部歸咎在了自己的下屬身上,堅決認為當年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對的,於是對毛人鳳說道:國民黨戰敗,楊虎城要負全責。毛人鳳立馬心領神會。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1949年,蔣介石是如何從成都離開大陸去臺灣的?
    1949年12月12日凌晨,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的起義通電傳入黃埔樓。通電如雷貫頂,驚得蔣介石從床上跳了起來。晨曦中,已聞遠處傳來隆隆解放炮聲,蔣介石癱倒在床上。蔣介石及其侍從人員不得不作出了馬上離蓉的決定,著手在選定具體時間等技術細節上絞盡腦汁。
  • 1949國民黨為何失天下?蔣介石一語破天機!
    1948年下半年,國共雙方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共一方佔據優勢。中央審時度勢,決定發起戰役決戰。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
  • 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蔣介石帶走了多少黃金?
    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開始退守臺灣,在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黃金,那麼究竟帶走了多少呢?數量之大,就連臺灣學者李敖都曾放話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蔣介石退守臺灣一事,早就有了謀劃。他知道國民黨敗局已定,提前就給自己找了後路。當時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任臺灣省主席,蔣介石屢次聯繫陳誠,讓他在那邊做好準備。有了地方之後,蔣介石開始搶人。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1949年,國民黨將領吳奇偉和平起義,主動留在大陸的結局怎麼樣?
    廣州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發源地,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北伐一路進展順利,在1927年攻打下武漢後成立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寧漢分裂。1927年9月,寧漢合流,國民政府也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南京國民政府。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1949年2月上旬的一天,曾任上海市市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時已去職在香港逗留的蔣介石的親信俞鴻鈞,突然接到蔣介石從溪口拍來的電報,要他想方設法將國庫中的黃金提出來秘密送到臺灣,並叮囑再三:「千萬要守秘密!」因為他們早已預料,李宗仁一定要以庫存黃金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
  • 1949年蔣介石最後一次回故鄉,在父母墳前長跪不起,圖9令人動容
    【蔣介石在翻閱族譜】1949年初,這是蔣介石一生中最受挫折的時刻。尤其經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有生力量被消滅大半。在各種壓力下,蔣介石當年1月21日被迫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蔣介石是深知自己在大陸的時日不多,他最後一次回到了家鄉奉化溪口鎮。
  • 【禁區年譜】大陸電影中蔣介石形象的變遷
    及至1975年蔣介石去世,新華社播發的消息仍然是這樣的定性:「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臺灣病死。」②這條消息的標題叫《蔣介石死了》,刊登於《人民日報》第4版(最後一版)。同一天的報紙上還刊載有董必武追悼會的消息,標題為《沉痛哀悼董必武同志逝世》。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西康被劃掉後,蔣介石只能在海南和臺灣兩省做二選一。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相隔,可以選擇作為死守地,可佔地利的優勢。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
  •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各「中央」機構從1949年2月起陸續南遷廣州,至10月14日廣州解放,8個月的偏安局面遂告結束。這次「遷都」廣州過程,把國民黨各派系互相拆臺、互相掣肘的黑幕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加劇了人心渙散,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滅亡。
  • 1949大陸解放後, 控制中國十多年的四大家族去哪兒了
    1949年,撤離大陸前夕,蔣氏父子在溪口登山遠眺故裡景致 在茫茫的大海上,載著蔣氏父子的江靜號,隨波浮蕩,向著一個前途未卜的遠方,孤獨地駛去。然而,這一天後,身後的海岸,再也沒有見過他們父子返航的帆影。
  • 明朝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原來氣數已盡竟然是這種意思
    氣數已盡,就代表著無可挽回了。因為氣數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本質,是全面的集體崩潰罷了。氣數這東西放今天可能是迷信,其實是一種以微觀入手全面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局罷了。明朝的滅亡很多人歸之於是氣數已盡。宋安之個人認為明朝滅亡還真是氣數已盡的一種體現。首先封建社會家天下之中,是最顯示個人能力的地方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尤其是明末那種千瘡百孔的時局,更需要一個力挽狂瀾之人。
  • 最後一任「雲南王」盧漢,起義後計劃逮捕蔣介石,最終結果如何?
    龍雲從1927年趕走唐繼堯開始執掌雲南軍政大權,一直到1945年被蔣介石用計軟禁,前後執掌雲南長達18年。「雲南王」龍雲下野後,他的表弟盧漢成為了新的「雲南王」,盧漢也是最後一任「雲南王」。蔣介石驅逐龍雲後本想把雲南控制在自己手裡,但是雲南地方勢力錯綜複雜,蔣介石的勢力無法深入雲南內部,因此蔣介石最終還是選擇扶持滇軍內部出身的盧漢,盧漢由此成為最後一任「雲南王」。
  • 國民黨最後一個被抓的將軍:在國內潛伏9年,因4字成語暴露身份
    國民黨最後一個被抓的將軍:在國內潛伏9年,因4字成語暴露身份 導語:1945年,抗戰勝利不久,蔣介石就發動了針對我軍的包圍清剿活動。等到所有部隊都安插完成後,蔣介石終於撕下了假和談面具。可惜,蔣介石即便擁有百萬裝備先進的陸軍,面對我們英勇的解放軍,依舊不是我們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