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
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西康被劃掉後,蔣介石只能在海南和臺灣兩省做二選一。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相隔,可以選擇作為死守地,可佔地利的優勢。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
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當時解放軍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陸軍雖然強大,但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這樣,臺灣海峽無疑給解放臺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則太近。
同時,臺灣北有日本,東有關島,南有菲律賓,都有美國勢力,利於美、臺協防。而海南周邊的國家多為英法屬地,協防難度很大。
其次,臺灣被日本佔領了五十年,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都遠遠好於大陸其他省份,尤其是二戰後,日本在臺灣大力發展重工業,滿足軍事需求。這些都為國民黨退守臺灣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而同時期的海南則是一窮二白,屬於尚無建設的蠻荒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臺灣在日本的長期統治下,沒有共產黨的組織,而海南則一直有瓊崖縱隊的活動;另外,臺灣暫無軍閥勢力,臺灣省長陳誠更是蔣介石的嫡系,而海南的桂系向來與蔣不合。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臺灣的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臺灣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是我國沿海的咽喉要道,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西太平洋地區的一條重要國際航道,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只從這裡通過。
臺灣島這一位置,形成了我國東南沿海海防的天然屏障,臺灣島與海南島相映,形成雙目,北和舟山群島相呼應,構成犄角,以臺灣島為中心和舟山群島這南北兩要點,構成了一條天然有力的戰略海防線,足以掩護我國東南沿海6省市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可以說臺灣對我國東部海防的戰略作用和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憑此重要戰略位置,美國自然會千方百計地阻止大陸解放臺灣,這樣就更利於美國封鎖中國。蔣介石正是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憑藉臺灣的戰略位置來穩住自己與美國人之間搖搖欲墜的關係。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臺灣距離南京比較近,可以為國民黨撤退節省時間。
所以,蔣介石和國民黨政權最後選擇了臺灣作為自己最後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