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一個又一個的省份相繼解放,國民黨終於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1949年底蔣介石從成都飛往臺灣,在臺灣度過了最後餘生。
蔣介石到臺灣後,曾反思國民黨丟失政權的原因,把軍事失敗列為主要責任,因為只要在戰場上不潰敗,國民黨又何必逃亡臺灣。軍事的崩潰也最容易追究責任者,而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麾下的黃埔系又是戰場主力,只不過表現乏善可陳。從孟良崮戰役中五大王牌的74師遭圍殲,到後來的濟南戰役、洛陽戰役、三大戰役、渡江戰役,黃埔系可謂是一敗塗地。
蔣介石他認為他們紀綱敗壞、腐化墮落,在日記中痛批軍隊是「無主義、無紀律、無組織、無訓練、無靈魂、無根底的軍隊」,是「無信仰、無廉恥、無責任、無知識、無生命、無氣節的軍人」。在一片批判追責聲中,接受編遣的黃埔舊勢力,誰還有往日威風,誰還敢反抗?無數黃埔系骨幹成為國民黨改造和軍隊整頓的犧牲品。
國民黨軍隊中,除了陳誠的土木系無恙外,其餘全面落馬。國民黨軍隊中大佬如何應軟、徐永昌、顧祝同、湯恩伯、錢大鈞、薛嶽、徐庭瑤、劉峙、羅卓英、蔣鼎文、谷正倫等,徹底結束了在國民黨軍事系統中的活動。其他敗軍之將也老實受編,退出軍界。
下場悽涼者,要數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的心腹愛將胡宗南、湯恩伯。兩人均是手握幾十萬重兵的一方諸侯,湯恩伯逃到臺灣遭受冷遇,日子過得很苦悶。遂有東去日本的打算,在登機前被軍警拉下飛機。1954年湯恩伯檢查出患有癌症,在得到了蔣介石的允許後,在家人陪同下飛東京醫治。由於失血過多,死在了手術臺上,終年56歲。蔣介石得知湯恩伯死訊後,只說了一句:「死了也好。」
有「西北王」之稱的胡宗南到臺後遭遇彈劾,蔣介石出面力保,才作罷。後來被蔣介石派到了澎湖擔任「防衛司令」度過了幾年艱苦的日子,家中開銷幾乎全靠老婆葉霞翟的稿費收入維持。1959年後退出軍界,1962年心臟病突發去世。
其他軍界大佬如何應欽,貴為「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但他很快發現,軍機大事既不用他「顧」也不用他「問」;杜聿明的原上司徐庭瑤,1952年10月,他的「戰略顧問」和「裝甲兵顧問「被撤去,以「中將」軍銜退役,生活靠舊部接濟,平時以養雞消遣餘生;錢大鈞,蔣介石的前任侍衛長,到臺後主要在體育界活動,任過「體育協會主委」、「足球協會主委」、「田徑協會主委」等。
細究蔣介石清洗裁汰黃埔系,公私心皆有。私心自然是為了幫助蔣經國掌權鋪路,剔除掉一些軍界實權人物,圍繞蔣經國挑選一批合適的輔助人才。1965年,黃埔土木系首領陳誠去世,國民黨內部再無人對蔣經國構成威脅。自此蔣經國開始掌握臺灣實權,走到前臺主政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