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後,為什麼要清洗黃埔系將領?

2020-12-16 騰訊網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一個又一個的省份相繼解放,國民黨終於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1949年底蔣介石從成都飛往臺灣,在臺灣度過了最後餘生。

蔣介石到臺灣後,曾反思國民黨丟失政權的原因,把軍事失敗列為主要責任,因為只要在戰場上不潰敗,國民黨又何必逃亡臺灣。軍事的崩潰也最容易追究責任者,而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麾下的黃埔系又是戰場主力,只不過表現乏善可陳。從孟良崮戰役中五大王牌的74師遭圍殲,到後來的濟南戰役、洛陽戰役、三大戰役、渡江戰役,黃埔系可謂是一敗塗地。

蔣介石他認為他們紀綱敗壞、腐化墮落,在日記中痛批軍隊是「無主義、無紀律、無組織、無訓練、無靈魂、無根底的軍隊」,是「無信仰、無廉恥、無責任、無知識、無生命、無氣節的軍人」。在一片批判追責聲中,接受編遣的黃埔舊勢力,誰還有往日威風,誰還敢反抗?無數黃埔系骨幹成為國民黨改造和軍隊整頓的犧牲品。

國民黨軍隊中,除了陳誠的土木系無恙外,其餘全面落馬。國民黨軍隊中大佬如何應軟、徐永昌、顧祝同、湯恩伯、錢大鈞、薛嶽、徐庭瑤、劉峙、羅卓英、蔣鼎文、谷正倫等,徹底結束了在國民黨軍事系統中的活動。其他敗軍之將也老實受編,退出軍界。

下場悽涼者,要數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的心腹愛將胡宗南、湯恩伯。兩人均是手握幾十萬重兵的一方諸侯,湯恩伯逃到臺灣遭受冷遇,日子過得很苦悶。遂有東去日本的打算,在登機前被軍警拉下飛機。1954年湯恩伯檢查出患有癌症,在得到了蔣介石的允許後,在家人陪同下飛東京醫治。由於失血過多,死在了手術臺上,終年56歲。蔣介石得知湯恩伯死訊後,只說了一句:「死了也好。」

有「西北王」之稱的胡宗南到臺後遭遇彈劾,蔣介石出面力保,才作罷。後來被蔣介石派到了澎湖擔任「防衛司令」度過了幾年艱苦的日子,家中開銷幾乎全靠老婆葉霞翟的稿費收入維持。1959年後退出軍界,1962年心臟病突發去世。

其他軍界大佬如何應欽,貴為「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但他很快發現,軍機大事既不用他「顧」也不用他「問」;杜聿明的原上司徐庭瑤,1952年10月,他的「戰略顧問」和「裝甲兵顧問「被撤去,以「中將」軍銜退役,生活靠舊部接濟,平時以養雞消遣餘生;錢大鈞,蔣介石的前任侍衛長,到臺後主要在體育界活動,任過「體育協會主委」、「足球協會主委」、「田徑協會主委」等。

細究蔣介石清洗裁汰黃埔系,公私心皆有。私心自然是為了幫助蔣經國掌權鋪路,剔除掉一些軍界實權人物,圍繞蔣經國挑選一批合適的輔助人才。1965年,黃埔土木系首領陳誠去世,國民黨內部再無人對蔣經國構成威脅。自此蔣經國開始掌握臺灣實權,走到前臺主政臺灣!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的嫡系愛將 揭秘顯赫一時的國民黨「黃埔系」
    敗退臺灣後「黃埔系」的多數人都失去了利用價值被蔣介石拋棄,仍能掌權的僅剩十幾人而已。其實黃埔出身不代表就是「黃埔系」,還要符合三個標準:一、是否為前七期的畢業生;二、是否掌握國民黨軍政權力;三、是否忠於蔣介石,願意為了校長成功成仁。黃埔軍校一共培養了32萬餘人,真正能算黃埔系的僅有6000餘人。
  • 蔣介石敗退臺灣前,派哪位心腹主政臺灣?他是黃埔系二號人物
    解放戰爭蔣介石以黃埔起家,許多黃埔系的將領都會稱他一聲「校長」。在眾多黃埔系將領中,蔣介石最信任的人無疑是陳誠了,他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其實在一開始,陳誠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黃埔軍校剛成立時,陳誠追隨教練部副主任的鄧演達來到黃埔軍校,任教育副官。在黃埔軍校時,陳誠與蔣介石並無深交。
  • 國軍中CC系,政學系,黃埔系哪一個才是蔣介石最倚重的派系
    蔣介石領導的國軍軍事集團,內部派系林立,他們拉幫結派,都在這個大軍事集團中培養自己的勢力,就比如拿軍隊來講吧。在國軍將領中分嫡系與雜牌將領,嫡系是指蔣介石的愛將,或者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學生。雜牌將領是指不是畢業於黃埔軍校,而是半路加入國軍,或者原先是地方將領的人物,稱之為雜牌將領。因為內部派系林立,也導致是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失敗的一個重大原因。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在派系林立的國軍中CC系,政學系,黃埔系哪一個才是蔣介石最倚重的派系
  • 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蔣介石第一次到臺灣是1946年,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時,他和宋美齡在1946年10月25日飛到臺灣造訪。蔣介石退到臺灣後,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下場如何?
  • 「黃埔三傑」賀衷寒,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1924年,得知黃埔軍校成立後賀衷寒格外興奮,第一時間乘坐輪船由上海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賀衷寒到廣州時已經錯過了黃埔軍校的招生時間,不過他的文化功底深厚,趕緊給當時負責招生的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寫了一封類似自薦信的材料,材料中闡明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廖仲愷看後非常欣賞賀衷寒的才華,特意允許賀衷寒等人複試。
  • 「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何應欽小時候就讀的是私塾,他讀完私塾後決定棄筆從戎,先是入讀貴陽陸軍小學,之後又入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公費留學生,留學日本入振武學校就讀。因為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日本振武學校,因此,何應欽在振武學校留學時認識了蔣介石,並逐漸接受革命思想,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何應欽回國,並逐漸在貴州站穩腳跟。
  • 國軍敗退後,這2位國軍高級將領沒去臺灣,最終選擇回到祖國
    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軍部隊敗退臺灣,很多國軍將領都跟隨著去了臺灣,但是在逃亡的過程中依舊有著很多的將領看清了老蔣的面目,所以選擇定居香港或者去到其他的國家,當然還有著一些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選擇 回到了大陸,在新中國的建設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今天我們講述的這兩位國軍高級將領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抗戰期間,被蔣介石處決的黃埔嫡系將領有哪些?各自的原因是什麼
    黃埔軍校是1924年在孫中山支持下創立的,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黃埔軍校是軍官的搖籃,直到抗戰期間,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軍事指揮官,由於蔣介石是黃埔軍校校長,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一律被蔣視為嫡系,那麼,在抗戰時期,被蔣介石下令處決的黃埔嫡系將領主要有哪些
  • 1949年,孫元良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看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孫元良經過一番苦苦掙扎最終決定棄文學武,他很幸運,恰好遇上了黃埔學校的成立,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孫元良很幸運考入了黃埔一期,成為黃埔一期學子。黃埔畢業後,孫元良又趕上東徵和北伐戰爭的爆發,他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又足夠勇猛,很快就升任團長。
  • 國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結束了,動蕩的時局同時也分割了大陸和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同時,他也帶走了很多的同胞。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蔣介石手下的空軍總司令,此人名叫周至柔,想必大家也都很好奇,周至柔最終的結局如何?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年少時期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他是由自己母親一手拉拔長大的。
  • 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蔣介石帶走了多少黃金?
    蔣介石退守臺灣一事,早就有了謀劃。他知道國民黨敗局已定,提前就給自己找了後路。當時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任臺灣省主席,蔣介石屢次聯繫陳誠,讓他在那邊做好準備。有了地方之後,蔣介石開始搶人。有了地,有了人,還要有錢才可以。
  • 《點將》三期:黃埔將領中陳誠權最大勢最高
    圖1:陳誠是黃埔系將領中最受蔣介石信任的三炮起家的故事蔣介石以黃埔軍校起家,黃埔系自然就是他的嫡系,而在眾多的黃埔師生中,最受信任的無疑就是陳誠了。所以陳誠到黃埔軍校任教官,完全是跟隨保定軍校的學長鄧演達,而不是浙江同鄉蔣介石的關係,這時他和蔣介石最多只是在孫中山的大本營裡有過一面之交,並無太深的交情。
  • 國軍5大將領,除杜聿明外,蔣介石最器重誰?
    在國民黨軍隊中,蔣介石為國軍核心人物,雖然是從黃埔軍校出來的,但是其作戰指揮才能有所欠缺,不過他手下也是擁有許多強兵猛將,其中最出名的有國軍五大將領,這裡面他最器重誰呢?國軍五大將領有哪些?一、杜聿明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最熟悉的將領之一,著名的抗日將領,畢竟他不僅在國內打過仗,還去國外打過!中國遠徵軍的將領人才,而且還是唯一一個把林彪給為難住的將領,在東北地區如果他沒有被換下,很可能林彪還會吃他的虧。
  • 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命運如何?大多晚景悽涼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蔣介石帶著蔣經國,乘坐專機「美齡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倉惶逃往臺灣。從那以後,直到1975年病逝於臺灣,蔣介石這輩子再沒踏上過大陸的土地。在1949年前後,跟隨蔣介石前去臺灣的,還有眾多的國民黨將領。比如何應欽、白崇禧、胡宗南、閻錫山、熊式輝、劉峙、薛嶽、周至柔、餘漢謀、湯恩伯等人。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處置了那麼多人,為什麼不處罰何應欽呢?
    這引起了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不滿,於是他們扣押蔣校長,實行兵諫,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這是蔣校長一生中比較狼狽的一次,所以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親自送他會南京的張學良遭到了軟禁,可以說張學良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在軟禁中度過的。楊虎城被迫去職出國考察,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參戰被蔣校長給抓住,解放前夕遭到殺害。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國民黨榮盛一時的「黃埔系」,到底是如何沒落的?
    到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的派系鬥爭更為複雜化,廣東籍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為爭奪廣州國民政府的權力,明爭暗鬥,汪精衛聯合老蔣,驅逐胡漢民,擠走許崇智,短暫獲取了政權後,倒是讓老蔣成為一匹黑馬,後來主導了國民革命軍。
  • 蔣介石麾下八大金剛,一人留大陸,七人往臺灣,各自什麼結局?
    其中有八人非常得蔣介石信任,他們都位高權重,為蔣介石立下赫赫戰功,因此被人並稱為「八大金剛」,不過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這八人的境遇最後各不相同,還有一人選擇留在了大陸。 先後就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日本振武學堂,在日本振武學堂中是蔣介石小一期的學弟。 武昌起義後回國,與蔣介石同在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府任職,一直做到了營長,不過討袁失敗後就繼續前往日本學習。 何應欽與蔣介石兩人的關係匪淺,所以在黃埔軍校籌建之時,蔣介石也把他拉到了一起,後來擔任黃埔軍校總教官。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算是國民政府軍方蔣介石之下的第二人。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這場戰役是從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前後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戰役,華野與中野全體將士們都會殲滅敵軍一支王牌兵團與者擊斃司令員。而這些部隊與將領都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不過,蔣介石為了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可是下了血本,把棺材本錢都押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