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你感興趣的訂閱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支持大家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在蔣介石心中,最喜歡的稱謂其實是「校長」,畢竟在國父去世之後,他並不算國民黨的首腦人物,依靠的就是黃埔一脈的軍隊才走上了最高的位置。所以此後他都視黃埔係為心腹,一些重要的軍官位置都只讓黃埔生擔任。
其中有八人非常得蔣介石信任,他們都位高權重,為蔣介石立下赫赫戰功,因此被人並稱為「八大金剛」,不過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這八人的境遇最後各不相同,還有一人選擇留在了大陸。
一、何應欽
何應欽祖輩就是清末的軍人,所以他自幼也有從軍的意向。先後就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日本振武學堂,在日本振武學堂中是蔣介石小一期的學弟。
武昌起義後回國,與蔣介石同在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府任職,一直做到了營長,不過討袁失敗後就繼續前往日本學習。
何應欽與蔣介石兩人的關係匪淺,所以在黃埔軍校籌建之時,蔣介石也把他拉到了一起,後來擔任黃埔軍校總教官。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算是國民政府軍方蔣介石之下的第二人。
不過兩人並非沒有矛盾,何應欽也是有自己的考慮,有兩件事就能看出兩人各自的小九九。
1、武漢汪精衛、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西北軍馮玉祥、晉系閻錫山聯合起來公開反蔣,要逼其下野,在大會上白崇禧氣勢洶洶,讓蔣介石非常尷尬。
此時何應欽認為蔣介石的倒臺已是必然,暗中也支持了桂系逼宮,所以在蔣介石回身注視何應欽時,何應欽低頭裝作沒看到,最終蔣介石只能憤然離席。
事後蔣也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
2、著名的西安事變,蔣介石已被抓,·以宋美齡為首的一干人等希望能和平解決,然而何應欽立馬率大軍逼近,揚言要血洗長安。蔣介石人還在對方手上,這等於是把蔣架在火上烤。
何應欽後來還讓飛機轟炸了陝西三原、渭南和赤水車站等地,導致東北軍中是少壯派想解決了蔣介石。
從這兩件事就能看得出來,何應欽其實也有自己的打算,所以最終不被重用也就感覺正常了。
當然,何應欽最出名的就是以中國陸軍總司令的身份代表中國接受日本政府的投降,這個鏡頭不管怎樣都無法抹去,這項功績足以讓他永遠留名青史。
不過1946年5月之後,何應欽漸漸遠離了國民政府中樞,先是被陳誠等人排擠,失去參謀總長和陸軍總司令兩個重要職務,後又被蔣介石派到美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
所謂的代表團團長,看起來代表了中國,實際卻差不多等於被「流放」了。所以解放戰爭中何應欽基本上沒什麼露臉機會。
到了臺灣後何應欽更是被冷落,僅被任命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基本上沒有什麼公務,不過他還是挺長壽的,1987年去世,享年97歲。
二、陳誠
如果說何應欽是蔣介石早期最信任的人,那陳誠就是蔣後期最信任的人,在黃埔軍校建立之初,陳誠只是候差軍官,但是後來的東徵、北伐、混戰中,陳誠的表現非常出色,漸漸走進了蔣介石的視野當中。
與何應欽不同的是,陳誠一直堅定不移地跟隨蔣介石,比如蔣桂戰爭時期,陳誠被調任新編第一師師長,他公開提出選拔使用幹部的條件就是不貪財、不怕死、會帶兵、能打仗、無不良嗜好、忠於蔣介石,服從其命令。
這個公開,是肯定能傳到蔣介石耳裡的,你說蔣介石聽後心裡高不高興?
有了蔣介石的支持,陳誠的仕途相當順利,打敗仗不懲罰,打勝仗給獎勵,武器、後勤等物資給得很足,所以後來陳誠自成一系——土木系,與何應欽一派互相爭權奪勢。或許這也是老蔣刻意為之,權衡之術。
解放戰爭時期陳誠也被老蔣委任負責東北戰場,然而均被解放軍擊敗。
即便如此敗績,蔣介石對他的信任依然不減,1948年10月派陳誠主持臺灣政務,先後擔任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其實也就是相當於「轉進」先鋒,為國民黨後撤臺灣做準備。
後來蔣介石逃亡臺灣,陳誠也一直相當於臺灣二號人物,他去世得比較早,1965年離世,終年67歲。
三、劉峙
劉峙是在黃埔軍校成立後,經何應欽介紹進入黃埔成為戰術教官的,他的外號有很多。
北伐戰爭中的「福將」:攻打南昌時,指揮官王柏齡突然失蹤,劉峙接任,打贏了此戰,由此開始了領軍之路;在龍潭被孫傳芳偷襲,陣地都已經被突破,情況萬分危急,碰巧增援適時趕到,有生力量的加入讓劉峙順利完成反攻,還因此升遷。
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對陣馮玉祥、石友三、傅作義皆勝。
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平漢路戰役被日軍打得一潰千裡,「轉進」速度驚人。
解放戰爭中就成了「豬將軍」:淮海戰役,劉峙是徐州「剿總」,負責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在國民黨那邊稱為徐蚌會戰),結果黃埔系基本上全交代在這戰。
所以老蔣對他非常生氣,國民黨戰敗後,劉峙流落香港、印尼等地多年,最糟糕的時候還去當過小學老師,一個國軍上將為了餬口,也是悲涼。
直到1953年才被允許去臺灣,基本也沒被重用過了,1971年去世,終年79歲。
四、蔣鼎文
蔣鼎文16歲開始從軍,在黃埔軍校成立前是孫文大元帥大本營兵站總監部上校參謀,也算是個肥差,聽到軍校成立的消息後請願連降四級擔任黃埔上尉軍事教官,可以說蔣鼎文還是很有理想的。
在此後的北伐、軍閥混戰時期也很拼命,尤其是西安事變時,為了營救蔣介石,往返於南京、西安之間,還被扣下當作人質,讓蔣介石很欣慰,對他也無比信任。
但是抗日之後,蔣鼎文開始腐敗起來,主政西北時大發國難財。國民黨內部貪汙成風,這些蔣介石倒沒有在意,然而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他統帥數倍於日軍的兵力,卻失地千裡、損兵20來萬。
此時的日軍已經出現頹勢,蔣鼎文卻還被打得那麼慘,因此基本上仕途就斷了。此後開始積極經商遠離軍政。
1949年隨蔣介石逃亡臺灣,也就是顧問之類的工作,1974年病逝,享年79歲。
五、張治中
在「八大金剛」裡,只有張治中的手上沒有沾染共產黨的血,他在黃埔軍校成立之時擔任軍官團團長,此後也參加了北伐、東徵等一系列重要事跡。
不過他未與我黨交戰過,反而屢有貢獻,比如皖南事變後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1945年受周恩來委託,到新疆解救了100多名共產黨幹部;1946年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等等。
1949年4月,蔣介石下野,張治中被派到北平談判,雙方議定《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在協定被國民黨政府拒絕後,張治中在周恩來的懇勸之下留在了北平,並沒有繼續跟隨蔣介石。隨後致電陶峙嶽、包爾漢等舊部,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擔任過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69年張治中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六、陳繼承
相比其他幾人,陳繼承的名聲和官職都是最小的,其父是清末秀才,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後來主要也是以教育事業為主。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陳繼承擔任教授部戰術教官,很多後來的國軍將領都是他的學生。此後長期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任職。
1949年先是跑到香港,1950年才奉命前往臺灣,也是擔任著軍事顧問,基本被閒賦,1971年因病去世,終年78歲。
七、錢大鈞
錢大鈞的從軍時間很長,在黃埔軍校成立之時已經是保定軍校教官,他也是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有經驗且又算同窗,因此被蔣介石選中成為了黃埔中校兵器學教官。
在國民黨中,錢大鈞是一個出謀劃策的角色,他擬定的作戰計劃,不但蔣介石非常欣賞,連白崇禧都推崇備至。
抗戰時期直接指揮了武漢空中保衛戰,以損失9架飛機的代價擊落21架日機。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錢大鈞也擔任過戰略顧問,貌似這些「金剛」們到了臺灣後大部分都是擔任這個職務,很閒的閒職。
1982年錢大鈞在臺北病逝,終年90歲。
八、顧祝同
顧祝同早年跟隨孫文先生,他也參加了軍校的籌建工作,軍校建立後擔任軍校教授部中校戰術教官。此後一直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尤其是西安事變中沒有接受何應欽命令進攻而得到蔣介石重用。
在慘痛的皖南事變中,顧祝同也是主要執行人之一,1949年12月還在西南抵抗,1950年3月前在雲南、西昌等地籌備力量打遊擊,由此可見其頑固不化。不過這些在大勢面前都是徒勞的。
1950年3月底飛往了臺灣,後來基本也是被閒置,一樣擔任過戰略顧問,1987年去世,終年94歲。
天下大勢、人心所向,並非幾個人就能夠阻攔的!相比之下,張治中比起另外七人要好很多,因為他順應了潮流、民心!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