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是偶然,去是必然,所以你必須遵循命運的相同,相同的命運。"在人的一生中,一件小事情所造成的偏差將會在未來顯示出巨大的差異。有時候讓人覺得荒唐,一開始起點相同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分道揚鑣,甚至背道而馳,很多發展都不能滿足。
八大金剛第一個是何應欽,是貴州小軍閥出身,祖上曾經商,同盟會員,看準時機,擔任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擔任蔣軍二把手,活躍在國軍高層。
他曾奉蔣之命籤訂《塘沽協定》,背負歷史的罵名,但何應欽確實親日卻不倒向日本,這是最後的底線。至於我們黨,何應欽一生反對共產主義,一直到死都是如此。由此可見,他對我們黨是極其仇視的。在大陸時,他一直緊握大權,在總部主持政務。移居臺灣後,他說自己關起門來反省發生的事情,不再關心政務。
何應欽與蔣的關係並不密切,但他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他與蔣有兩次意見不合,但沒有消除。何應欽知道如何保持健康,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他活到了97歲,被認為是國民黨軍隊中的長壽老人。
第二位是陳誠,浙江青田人,青年時代在與孫中山的戰爭中身負重傷,與蔣介石有了第一次接觸。黃埔軍校成立後,陳誠被推薦調任特科軍官。陳誠在內戰中損失了軍隊,去了臺灣。他經過多年的精心經營,為蔣開闢了最後一條出路,足見蔣對他的信任。
蔣一般有三個用人原則,就是重用黃埔軍校的軍人,因為他是靠黃埔起家,然後多用老鄉,最後看人是否忠誠。陳誠三個都有了,還跟譚香結了婚,做蔣的女婿,他不能重用,蔣可能就無人可用了。
通過陳誠之手,蔣逐漸在國軍內部形成了一股與其他勢力抗衡的力量,特別是在圍剿紅軍時期,陳誠領導的派系被稱為"土木系"。陳誠在臺灣主政時,各方面政績輝煌,對穩定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統治起了很大作用,臺灣民眾也稱他為"陳澄波"。1964年,他再次擔任副總統,次年因病去世。
在黃埔軍校期間,他在淡水、棉湖等地的攻城作戰中開先例,被提升為團參謀長。
逃到臺灣後,顧祝擔任參謀總長兼國防部長,仍是國軍高層的重要人物,1987年去世,享年94歲,追隨蔣氏大半輩子。顧祝與人小心翼翼,不輕易露出鋒芒,花柳旁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種浪漫的生活。
第四大金剛是劉峙,他經歷了坎坷的童年,與家人始終處於離別之中,為了抗擊侵略軍,劉峙脫離了軍隊,在黃埔軍校與何應欽、顧祝等人打成一片。
在北伐戰爭中,劉峙擊敗孫傳芳的軍隊,取得江西的勝利,並進攻浙江,因屢戰屢勝,又被稱為傅江。然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平漢戰役中,他所率領的部隊被敵人打得潰不成軍,他也因此被譏諷為長腿將軍。
全國解放時,劉峙被劉鄧大軍隔黃河包圍,全軍覆沒,蔣大為震怒,立即剝奪軍職,送回南京。1949年,他與友人重遊黃埔,但物是人非,個人命運多舛,已走到窮途末路。
劉峙的作戰能力在八國中幾乎是最後一名,在後期的戰鬥中一敗再敗,甚至在去臺灣的時候也被排除在外,經過何應欽的懇求才得以回到臺灣。然而,他後來的悽慘經歷與他貪婪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也正是因為他的多才多藝,才有了最後的不易。
張治中是第五個人物,他從小家境貧寒,做學徒期間接觸到閱讀和寫作,他認為這是他人生漂泊的起點。在黃埔軍校期間,他與總理惲代英等人成為好朋友。他與我黨非常友好,是少數從未參加過戰鬥的國軍將領之一。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
皖南事變後,他堅決主張國共繼續合作,並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1945年,受總理委託,他搶救了我黨100多名幹部,為保存黨的骨幹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曾多次代表國軍與黨談判。
和談期間,他留在大陸,是八國將軍中唯一沒有逃到臺灣的,被蔣稱為"漢奸",卻是延安人民的好朋友。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在西北地區擔任軍政長官,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對國家戰略方針有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在十年動亂中,張治中雖受庇護,倖免於難,但他卻為彭劉二人奔走呼號,給這位偉人寫信陳述。張治中是一個很複雜也很簡單的人,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一生都在為中國的和平而奔走。
第五個人物是錢大鈞,家族是商人,進入陸軍小學後就參軍讀書,後斷斷續續參軍復學,在黃埔時還做過陳誠的老師。在淡水之戰中,錢大鈞取代前任統帥,力挽狂瀾挽救了國軍的劣勢局面,擊潰了敵軍,保留了追擊的實力。
短期的南方戰爭結束後,蔣將錢大鈞召回身邊,不再讓他直接帶兵,擔任秘書、侍衛等職務,主要負責全國軍政黨務,直接與蔣對接,背後出謀劃策。
去臺灣後,錢大鈞只擔任戰略顧問委員,他有個綽號叫"釣大款",主要是太貪錢,所以被蔣嫌棄,職務屢屢無法升遷,與同期黃埔系不斷升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好在他心態好,沒有不良嗜好,每天做體操、練書法,活到了90歲。
這第七大金剛名叫蔣鼎文。27歲時,他成為孫中山的參謀上校,但黃埔軍校成立後,他還是離開了這份好差事,降了四級,當上了軍校校尉。在軍校鍛鍊期間,他表現突出,得到蔣的賞識,因此得到重用,不久參加了平叛。
他辭去軍職後,先後開辦了磚廠、輪船公司等,在國軍滅亡前夕再次得到重用。去臺灣後,他擔任要職,聯絡同鄉成立同鄉會,設立基金,為同胞做了很多貢獻。
最後一個是陳繼承。保定軍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部隊當見習生,在黃埔擔任戰術教官。東徵時,他率領一個營防守廣州東郊。西安事變時,他和蔣介石一起被拘留。陳繼嚴的部隊,嚴格的管理,幾次參加紅軍圍剿作戰,擔任指揮員。
然而,在國軍戰敗前夕,他與傅作義之間的矛盾激化,因北平七五事件而被免職,但總體看來並無大功,也無大錯。赴臺後歷任戰略顧問、招商局顧問、銀行監事長等職。1971年,他因病去世,葬於陽明山下。
不得不感嘆人生的奇妙,意外和轉折,請不要還隱瞞,蔣家的八大金剛應該是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的,但七個人逃到臺灣,或退出軍政界,或不重要,只有一個人留在大陸,卻受到庇護,繼續在軍區服役。這種差異源於他們不同的選擇,也許並不明顯,但卻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