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的八大金剛,七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2020-12-19 紅娟筆跡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所以你必須遵循命運的相同,相同的命運。"在人的一生中,一件小事情所造成的偏差將會在未來顯示出巨大的差異。有時候讓人覺得荒唐,一開始起點相同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分道揚鑣,甚至背道而馳,很多發展都不能滿足。

八大金剛第一個是何應欽,是貴州小軍閥出身,祖上曾經商,同盟會員,看準時機,擔任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擔任蔣軍二把手,活躍在國軍高層。

他曾奉蔣之命籤訂《塘沽協定》,背負歷史的罵名,但何應欽確實親日卻不倒向日本,這是最後的底線。至於我們黨,何應欽一生反對共產主義,一直到死都是如此。由此可見,他對我們黨是極其仇視的。在大陸時,他一直緊握大權,在總部主持政務。移居臺灣後,他說自己關起門來反省發生的事情,不再關心政務。

何應欽與蔣的關係並不密切,但他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他與蔣有兩次意見不合,但沒有消除。何應欽知道如何保持健康,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他活到了97歲,被認為是國民黨軍隊中的長壽老人。

第二位是陳誠,浙江青田人,青年時代在與孫中山的戰爭中身負重傷,與蔣介石有了第一次接觸。黃埔軍校成立後,陳誠被推薦調任特科軍官。陳誠在內戰中損失了軍隊,去了臺灣。他經過多年的精心經營,為蔣開闢了最後一條出路,足見蔣對他的信任。

蔣一般有三個用人原則,就是重用黃埔軍校的軍人,因為他是靠黃埔起家,然後多用老鄉,最後看人是否忠誠。陳誠三個都有了,還跟譚香結了婚,做蔣的女婿,他不能重用,蔣可能就無人可用了。

通過陳誠之手,蔣逐漸在國軍內部形成了一股與其他勢力抗衡的力量,特別是在圍剿紅軍時期,陳誠領導的派系被稱為"土木系"。陳誠在臺灣主政時,各方面政績輝煌,對穩定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統治起了很大作用,臺灣民眾也稱他為"陳澄波"。1964年,他再次擔任副總統,次年因病去世。

在黃埔軍校期間,他在淡水、棉湖等地的攻城作戰中開先例,被提升為團參謀長。

逃到臺灣後,顧祝擔任參謀總長兼國防部長,仍是國軍高層的重要人物,1987年去世,享年94歲,追隨蔣氏大半輩子。顧祝與人小心翼翼,不輕易露出鋒芒,花柳旁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種浪漫的生活。

第四大金剛是劉峙,他經歷了坎坷的童年,與家人始終處於離別之中,為了抗擊侵略軍,劉峙脫離了軍隊,在黃埔軍校與何應欽、顧祝等人打成一片。

在北伐戰爭中,劉峙擊敗孫傳芳的軍隊,取得江西的勝利,並進攻浙江,因屢戰屢勝,又被稱為傅江。然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平漢戰役中,他所率領的部隊被敵人打得潰不成軍,他也因此被譏諷為長腿將軍。

全國解放時,劉峙被劉鄧大軍隔黃河包圍,全軍覆沒,蔣大為震怒,立即剝奪軍職,送回南京。1949年,他與友人重遊黃埔,但物是人非,個人命運多舛,已走到窮途末路。

劉峙的作戰能力在八國中幾乎是最後一名,在後期的戰鬥中一敗再敗,甚至在去臺灣的時候也被排除在外,經過何應欽的懇求才得以回到臺灣。然而,他後來的悽慘經歷與他貪婪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也正是因為他的多才多藝,才有了最後的不易。

張治中是第五個人物,他從小家境貧寒,做學徒期間接觸到閱讀和寫作,他認為這是他人生漂泊的起點。在黃埔軍校期間,他與總理惲代英等人成為好朋友。他與我黨非常友好,是少數從未參加過戰鬥的國軍將領之一。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

皖南事變後,他堅決主張國共繼續合作,並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1945年,受總理委託,他搶救了我黨100多名幹部,為保存黨的骨幹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曾多次代表國軍與黨談判。

和談期間,他留在大陸,是八國將軍中唯一沒有逃到臺灣的,被蔣稱為"漢奸",卻是延安人民的好朋友。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在西北地區擔任軍政長官,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對國家戰略方針有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在十年動亂中,張治中雖受庇護,倖免於難,但他卻為彭劉二人奔走呼號,給這位偉人寫信陳述。張治中是一個很複雜也很簡單的人,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一生都在為中國的和平而奔走。

第五個人物是錢大鈞,家族是商人,進入陸軍小學後就參軍讀書,後斷斷續續參軍復學,在黃埔時還做過陳誠的老師。在淡水之戰中,錢大鈞取代前任統帥,力挽狂瀾挽救了國軍的劣勢局面,擊潰了敵軍,保留了追擊的實力。

短期的南方戰爭結束後,蔣將錢大鈞召回身邊,不再讓他直接帶兵,擔任秘書、侍衛等職務,主要負責全國軍政黨務,直接與蔣對接,背後出謀劃策。

去臺灣後,錢大鈞只擔任戰略顧問委員,他有個綽號叫"釣大款",主要是太貪錢,所以被蔣嫌棄,職務屢屢無法升遷,與同期黃埔系不斷升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好在他心態好,沒有不良嗜好,每天做體操、練書法,活到了90歲。

這第七大金剛名叫蔣鼎文。27歲時,他成為孫中山的參謀上校,但黃埔軍校成立後,他還是離開了這份好差事,降了四級,當上了軍校校尉。在軍校鍛鍊期間,他表現突出,得到蔣的賞識,因此得到重用,不久參加了平叛。

他辭去軍職後,先後開辦了磚廠、輪船公司等,在國軍滅亡前夕再次得到重用。去臺灣後,他擔任要職,聯絡同鄉成立同鄉會,設立基金,為同胞做了很多貢獻。

最後一個是陳繼承。保定軍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部隊當見習生,在黃埔擔任戰術教官。東徵時,他率領一個營防守廣州東郊。西安事變時,他和蔣介石一起被拘留。陳繼嚴的部隊,嚴格的管理,幾次參加紅軍圍剿作戰,擔任指揮員。

然而,在國軍戰敗前夕,他與傅作義之間的矛盾激化,因北平七五事件而被免職,但總體看來並無大功,也無大錯。赴臺後歷任戰略顧問、招商局顧問、銀行監事長等職。1971年,他因病去世,葬於陽明山下。

不得不感嘆人生的奇妙,意外和轉折,請不要還隱瞞,蔣家的八大金剛應該是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的,但七個人逃到臺灣,或退出軍政界,或不重要,只有一個人留在大陸,卻受到庇護,繼續在軍區服役。這種差異源於他們不同的選擇,也許並不明顯,但卻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老蔣的「八大金剛」結局怎麼樣?其中1人留在大陸,7人去了臺灣
    蔣介石身邊曾有8個心腹手下,他們曾被人稱為「八大金剛」。國民政府掌權時,他們位高權重,為蔣介石做了不少工作。解放戰爭結束時,蔣介石帶人逃離大陸,他身邊的八大金剛,有7個人去了臺灣,還有1個人留在了大陸,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第一,劉健群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
  • 山東出了三李一王,兩個逃到臺灣,兩個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末期,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三李一王」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李延年與李玉堂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李仙洲與王耀武兵敗被俘,被關進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被特赦後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山東的「三李一王」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一人留在大陸,七人去了臺灣,最後他們怎樣了
    儘管說「八大金剛」是老蔣在大陸時最信任的八個人,可首當其衝的何應欽,卻把與老蔣的關係運用到了「相互利用」上,何應欽對老蔣有過異心,但老蔣並沒有因為拿到了國民黨很大一部分實力而剷除異己。其次,陳誠,他可以一躍成為橫跨軍政的國民黨的強大勢力,與老蔣想牽制何應欽有一定的關係,在八大金剛中,陳誠的忠心讓老蔣非常動容,後來去了臺灣省,老蔣也是派他來主持臺灣的政務,另外,陳誠和老蔣還有乾親家關係。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蔣介石手下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他們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陳誠曾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參謀總長和海軍總司令的職位,後雖蔣校長去臺灣,曾擔任副總統,於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臺北,終年67歲。「忠將」顧祝同蔣校長的心腹,黃埔時期的戰術教官,陸軍一級上將。
  • 蔣介石的五虎將,四個逃到臺灣,一個留在大陸,他們的結局如何?
    其實這些人各有各的本領。有的打仗厲害,有的管理軍隊厲害,也有的因為老蔣太信任所以受到了老蔣的重用。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老將的五虎上將都有誰。 第一位「幹將」陳誠。老蔣的心腹愛將。他追隨老蔣的時間比較早,早在黃埔時期就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因為得到了老將的信任被重用。後來國軍敗退到臺灣以後,陳誠還受到了重用。1965年在臺灣去世。
  • 「陸軍總司令」餘漢謀,1950年逃到臺灣,最終的結局如何?
    1936年,「南天王」陳濟棠聯合桂系軍閥反對蔣介石,最終被蔣介石巧妙化解,「南天王」陳濟棠下野,之後逃到香港。在這之後,蔣介石特意安排了自己的心腹進入廣東,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蔣介石安排的這個心腹就是餘漢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餘漢謀的故事。
  • 國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結束了,動蕩的時局同時也分割了大陸和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同時,他也帶走了很多的同胞。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蔣介石手下的空軍總司令,此人名叫周至柔,想必大家也都很好奇,周至柔最終的結局如何?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年少時期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他是由自己母親一手拉拔長大的。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不過隨著蔣家王朝的覆滅,五虎將也隨之煙消雲散,而蔣介石的這五虎將,四個逃到臺灣,一個留在內地,他們的結局都如何?作為蔣介石最得力的幹將,陳誠對於蔣介石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當時的國民政府中甚至有「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的說法。而在國民黨敗退大陸以後,陳誠也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後來被蔣介石命名為了副總統,主持臺灣的土地改革。
  • 1949年大陸解放,這4位軍閥大佬逃到了臺灣,後來結局如何?
    今天要說的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四個軍閥大佬的姓名以及他們最後的結局。下面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幾個軍閥吧!「小諸葛」白崇禧白崇禧出生於廣西的一個書香大家。從小他就十分的聰明,他的家人把他送到學堂,他學習得十分的認真。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
  • 蔣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將,4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內地,結局如何?
    在蔣介石的軍隊裡陳誠擔任的職位是參謀總長,可見其戰略思維對蔣介石勢力的重要性,雖然在國內戰爭中蔣介石節節敗退,但是陳誠忠心耿耿,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而忠將顧祝同,之所以忠是因為蔣介石對他的知遇之恩,顧祝同一生的升遷軌跡幾乎都離不開蔣介石的推薦和任命,因此對蔣介石的感情不同於他人,由此被稱為忠將。
  • 蔣介石有八大金剛,陳誠也有土木系四大金剛,都是哪些人
    蔣介石八有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陳誠竄升為中央軍第一實權人物後,也在培養自己的勢力與何應欽抗衡,以其發家的第11師和第十八軍系統為主,成為著名的「土木系」,關於這個土木兩字的含義,普遍的說法是十一和十八兩個數字。
  • 國軍中土木系「四大金剛」指的分別是誰,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如果要論誰才是蔣介石最嫡系的將領,我相信陳誠絕對是第一人,眾所周知,蔣介石用人有三個標準,其一是「地緣」,也就是看對方是不是浙江人,其二是「學緣」,也就是看是否為保定軍校或黃埔軍校畢業生,其三是「血緣」,這點就更好理解了,也就是看是不是親戚,而陳誠恰好是三點全佔(浙江人、保定軍校畢業、妻子是宋美齡的乾女兒)。
  • 他是國軍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被要求返回,晚年在臺北開飯店
    國民黨軍從大陸敗退之後,軍官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一個人是國軍的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又被要求返回,晚年他在臺北開過飯店。此人的名字叫盛文,湖南省長沙人,是胡宗南手下的一位高級將領。
  • 老蔣落敗臺灣,這支三萬人的軍隊逃到鄰國,如今仍不忘中國人身份
    國軍戰敗之後,蔣介石帶著國軍主要部隊撤離到臺灣,但他當時能帶過去的人是有限的,許多國軍將士都沒有去臺灣的資格,這些人後來都去了哪裡呢?其中很大一部分自然是留在中國了,解放戰爭期間許多國軍將士被俘,之後根據罪行,該槍決的槍決,罪行比較輕或者是抗日有功被特赦的就被釋放然後回歸正常生活。還有一些人隱瞞了自己的國軍身份,隱姓埋名地生活下去,其中不乏國軍特務。我軍曾經多次展開搜查,揪出了不少隱藏在大陸的特務,掃清了威脅。還有一類比較特殊,比如國民黨93師。
  •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國軍逃亡臺灣後,那些來不及帶走的姨太太去哪了?
  • 張靈甫娶了四個妻子,有的被槍殺,有的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他年紀輕輕就成了蔣介石的左膀右臂,被蔣介石欽點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師長,駐守在民國的首都南京,又被稱為「御林軍」首領。第一任妻子邢鳳英張靈甫長了一副風流倜儻的好皮囊,所以民國時期迷戀他的少女還真不少。
  • 山西王閻錫山的妹妹,陷入包圍沒來得及逃到臺灣,她結局如何?
    自嘉道中衰以來,原本康乾盛世所粉飾出來的封建王朝最後的太平也被打破了,神州大陸民不聊生,內亂不斷的情況下,又有外敵來襲,漂洋過海的英國船隻通過鴉片戰爭徹底打開了清政府那緊鎖的國門。
  • 雲南王龍雲的兒子,追隨父親起義後又逃到臺灣,他的結局怎麼樣?
    龍雲被軟禁的過程中收買了飛虎隊,在飛虎隊的幫助下逃到香港,之後定居香港,於1949年在香港通電起義,正式反對蔣介石。在龍雲通電起義過程中,追隨他通電起義的還有他的長子龍繩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龍雲兒子龍繩武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