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軍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被要求返回,晚年在臺北開飯店

2020-12-18 騰訊網

國民黨軍從大陸敗退之後,軍官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一個人是國軍的三大參謀長之一,逃到臺灣又被要求返回,晚年他在臺北開過飯店。此人的名字叫盛文,湖南省長沙人,是胡宗南手下的一位高級將領。

盛文,出生於1906年,家庭富裕,從小讀書,他本來已考取了黃埔一期生,由於父親反對他當兵打仗,他被迫放棄了黃埔一期生的學籍,進入一個專科學校學習,大學畢業之後他還是上了黃埔軍校。

當時,黃埔軍校已經辦到第六期,盛文從黃埔一期生變成了黃埔六期生。他原本可以成為老上司胡宗南的同學,可是最後卻成為胡宗南的學弟和下級。黃埔軍校畢業後,他進入四十九師中當了一名見習軍官。

後來,盛文考入陸軍大學第十一期,畢業後任第10師參謀處主任。抗戰中,他任過天水行營參謀處處長、第34集團軍參謀長,受得了胡宗南的信任,後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西安綏靖公署參謀長。

當時,作為國軍西北地區最高指揮機關的參謀長,盛文與衛立煌的參謀長郭寄嶠、杜聿明的參謀長趙家驤,合稱國軍「三大參謀長」。1949年胡宗南將盛文調任第三軍軍長,把老參謀長羅列調回,希望挽回局勢。

第三軍一度在秦嶺與解放軍交戰後就一直被部署在安康,沒有發揮的餘地。到了1949年11月,第三軍隨著其他國軍退入四川。上級命令他們從成都突圍,到西康尋求戰機,但被其他國軍部隊的起義打亂了部署。

盛文決定冒險突圍,但兩個師先後覆沒,盛文化妝後由水路逃到了香港,再轉到臺灣。這時,盛文被告知還有兩個團成功突圍到西康,胡宗南將這兩個團分別擴編為第335師和第317師,重組為第3軍,要求盛文返回西康指揮。

這時回到西康,簡直就是往火坑裡跳,盛文當然不願意,因此找藉口拖延時間。終於沒過多久,消息傳過來,那兩個師已被解放全部殲滅了,盛文還沒有出發,逃過了一劫,此後他被委以「國防部」參事的虛名,直到1965年退役。後來,盛文當過高雄六國飯店董事長,轉行從商開起了飯店,小有成功。1971年8月8日他在臺北去世,終年65歲。

相關焦點

  • 此黃埔一期生被迫變成黃埔六期生,逃到臺灣又被趕回,晚年開飯店
    他本是黃埔一期生,被迫變成黃埔六期生,解放戰爭後期,他率領第三軍退守四川,結果全軍覆沒,他化妝成富商逃到臺灣後又被趕回西康,最終逃過一劫,晚年在臺灣開飯店,他就是國民黨末代軍長盛文。盛文從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後,他憑自己的能力先是當了見習軍官,隨後擔任三十旅副旅長,參加了太原會戰、晉南攻勢等。1945年起,盛文的軍旅生涯進入「火箭式」的竄升期,先是擔任59師師長,然後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擔任參謀長、西安綏靖公署參謀長。
  • 他是國軍軍長,黃埔老大哥卻變成小學弟,逃到臺灣又差點被趕回來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校之一,其中湧現了很多高級將領,並且國共雙方都有。 眾所周知,蔣介石極其看中黃埔軍校生,這也是他掌控軍隊的方式,對於前幾期的黃埔軍校生,後來大多數都身居高位,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所以後面的黃埔軍校生沒有前幾期優勢那麼大。
  • 國軍的八大金剛,七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通過陳誠之手,蔣逐漸在國軍內部形成了一股與其他勢力抗衡的力量,特別是在圍剿紅軍時期,陳誠領導的派系被稱為"土木系"。陳誠在臺灣主政時,各方面政績輝煌,對穩定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統治起了很大作用,臺灣民眾也稱他為"陳澄波"。1964年,他再次擔任副總統,次年因病去世。
  • 此人本是國軍上將,為何晚年落魄到開餐館?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國軍將領,此人名叫龐炳勳。龐炳勳是河北省新縣人,曾在清軍中當過兵,後來離開清軍,回老家做起了生意。1920年,龐炳勳認識了同盟會成員孫嶽,後加入了同盟會。1928年,奉軍與第二集團軍展開激戰,在這一場戰鬥中,龐炳勳的部隊駐防於平漢線以西,在他的指揮下,後將奉軍擊潰。這一戰之後,由於表現出色,龐炳勳一躍成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戰之後,龐炳勳投靠蔣介石,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抗戰爆發後,龐炳勳擔任第四預備軍總司令,在徐州會戰中,他又擔任第三軍團軍團長。
  • 這三人,被稱為胡宗南系的三大參謀長,那他們的結局各是如何?
    胡宗南系能如此強大,作為輔佐胡宗南的參謀長們也一定不會弱。今天龍叔就和大家聊聊被稱胡宗南系三大參謀長都是誰?後來的結局如何?排名第一的參謀長叫盛文。盛文是湖南長沙人,1906年生。盛文的從軍之路本可以從黃埔一期就開始,但由於他父親的堅決反對,他只得讀完大學後才進入黃埔六期。
  • 廖耀湘要槍斃進攻不力師長,此人幹掉廖的憲兵,逃到香港安享晚年
    廖耀湘曾任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新編第六軍軍長,後任國民黨最精銳的第9兵團司令,在遼瀋戰役中全軍覆沒。此戰中,廖耀湘曾要槍斃一個進攻不力的師長,此人幹掉廖的憲兵,逃到香港安享晚年。
  • 「陸軍總司令」餘漢謀,1950年逃到臺灣,最終的結局如何?
    1936年,「南天王」陳濟棠聯合桂系軍閥反對蔣介石,最終被蔣介石巧妙化解,「南天王」陳濟棠下野,之後逃到香港。在這之後,蔣介石特意安排了自己的心腹進入廣東,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蔣介石安排的這個心腹就是餘漢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餘漢謀的故事。
  • 1949年,這位國軍中將已撤退到臺灣,為何30多天後還是進了功德林
    在解放戰爭時期,被俘的國軍將領中論官,湯堯絕對能排進前列。他淪為俘虜時的職位是國軍陸軍副總司令。但奇怪的是要論名氣,,這位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遠不及其他國軍高級將領。這主要是因為湯堯這個陸軍副總司令是趕鴨子上架才當上的,新官上任不出一個月就被我軍活捉了。
  • 國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結束了,動蕩的時局同時也分割了大陸和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同時,他也帶走了很多的同胞。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蔣介石手下的空軍總司令,此人名叫周至柔,想必大家也都很好奇,周至柔最終的結局如何?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年少時期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他是由自己母親一手拉拔長大的。
  • 1949年,孫元良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孫元良的家境很好,幼年的他從來不必像那些窮人家的孩子一樣為生計發愁,他喜歡讀書,從小的志向就是當一個文人,可惜他生不逢時,在中國正值兵荒馬亂的時候長大。國不成國,家又何以為家?看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孫元良經過一番苦苦掙扎最終決定棄文學武,他很幸運,恰好遇上了黃埔學校的成立,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孫元良很幸運考入了黃埔一期,成為黃埔一期學子。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
  • 臺灣寫真:臺北圓山大飯店的江浙風味
    【同期】圓山大飯店圓苑餐廳主廚 王泉益  用自己種的老薑,大概三年以上的老薑,去切的薑絲。五公斤以上的,大條的,那個魚要大概三年左右的,那個魚很鮮甜,肉質很Q。  【解說】2017年,王泉益代表圓山大飯店參加兩岸本幫菜比賽,憑藉西湖醋魚一舉奪魁。經常參與海峽間廚藝交流的他告訴記者,過招之後,自己還會將從不外傳的部分改良版 本幫菜工序、配比與同行分享。
  • 葉劍英元帥同窗摯友曾舉直的晚年歸宿︱最是倉皇辭廟日!
    他當即帶著全家老小避居香港粉嶺,小女兒和小兒子雙胞胎接連出生,全家合計有12口人(不含侍衛和使女),生活極為困窘,太太變賣首飾以度日,他只好開雜貨店、領小手工賺零錢。這時,一個從廣州回港的親友帶來葉劍英給他的口訊:「曾舉直這麼好的朋友,今生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他大驚:「大陸不可歸矣!」只好攜眷渡海退居臺灣。
  • 國軍大潰敗,劉峙為何不敢去臺灣?他幹的這些事老蔣一件都不能忍
    三大戰役結束後,老蔣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屋漏偏逢連夜雨,桂系的白崇禧和李宗仁又趁機逼宮,老蔣只得黯然下野,退居了幕後。面對危局,國民黨內部不是商議如何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而是藉機拆臺,勾心鬥角,所以說國民黨敗得一點也不冤。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那些國軍大佬們都開始為自己尋找退路。
  • 老蔣落敗臺灣,這支三萬人的軍隊逃到鄰國,如今仍不忘中國人身份
    國軍戰敗之後,蔣介石帶著國軍主要部隊撤離到臺灣,但他當時能帶過去的人是有限的,許多國軍將士都沒有去臺灣的資格,這些人後來都去了哪裡呢?其中很大一部分自然是留在中國了,解放戰爭期間許多國軍將士被俘,之後根據罪行,該槍決的槍決,罪行比較輕或者是抗日有功被特赦的就被釋放然後回歸正常生活。還有一些人隱瞞了自己的國軍身份,隱姓埋名地生活下去,其中不乏國軍特務。我軍曾經多次展開搜查,揪出了不少隱藏在大陸的特務,掃清了威脅。還有一類比較特殊,比如國民黨93師。
  • 國軍中遊擊戰第一高手,人送外號「金門王」,退回臺灣過得如何?
    之前我們介紹到國民黨軍隊中的王牌軍團第12兵團,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黃維兵團,其實當時為了國軍第12兵團兵團司令的人選,國軍內部確實是有著許多的不同成見,其中當時第一人選並非是黃維,而是另外一個國民黨戰將。
  • 雲南王龍雲的兒子,追隨父親起義後又逃到臺灣,他的結局怎麼樣?
    龍雲被軟禁的過程中收買了飛虎隊,在飛虎隊的幫助下逃到香港,之後定居香港,於1949年在香港通電起義,正式反對蔣介石。在龍雲通電起義過程中,追隨他通電起義的還有他的長子龍繩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龍雲兒子龍繩武的結局。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劉健群投靠蔣介石後深得蔣介石信任,經過蔣介石考核,劉健群加入了蔣介石的復興社,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復興社成立後,劉健群擔任了復興社書記,他到處鼓吹蔣介石的領袖地位,為蔣介石做了大量宣傳工作。1949年,劉健群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在臺灣的劉健群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央評議委員」,最終於1972年因心臟病去世,終年70歲。
  • 「兵工之父」俞大維,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來說一位堪稱天才的奇人,他就是有著「兵工之父」之稱的俞大維。為什麼說俞大維是一位堪稱天才的奇人呢?俞大維學貫中西,與著名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是表兄弟,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交通大學。俞大維利用短短的兩年時間寫了40多本德國兵工業發展的筆記,他系統地掌握了德國的兵工業模式,回國後組建了中國自己的兵工廠,開始生產統一制式的武器與彈藥。俞大維自己曾經透露:「抗日戰爭時期他最引以為豪的事情就是士兵們從來沒有缺過彈藥,也從來沒有因為沒有彈藥而抱怨」,由此可見俞大維把兵工廠辦得真的不錯。
  • 他為蔣賣命一生,晚年生活悽涼,臨終前說了8個字,字字戳人心扉
    他為蔣賣命一生,晚年生活悽涼,臨終前說了8個字,字字戳人心扉文/宋哥讀歷史1949年,在我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不得民心的國民黨節節敗退最終全面退往臺灣後,還有不死心的頑固反革命分子追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而這個時候正是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這個時候胡宗南還擔任著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