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結束後,老蔣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屋漏偏逢連夜雨,桂系的白崇禧和李宗仁又趁機逼宮,老蔣只得黯然下野,退居了幕後。面對危局,國民黨內部不是商議如何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而是藉機拆臺,勾心鬥角,所以說國民黨敗得一點也不冤。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那些國軍大佬們都開始為自己尋找退路。
當時許多國軍大佬都跟著老蔣跑了,比如顧祝同、陳誠、胡璉、湯恩伯和胡宗南等人,就連白崇禧和薛嶽這樣的非嫡系將領也退到了臺灣。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他是老蔣的心腹愛將,為老蔣立過不少戰功,但在國軍大潰敗的時候卻沒敢去臺灣,而是先去香港,後又去了印尼。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位列老蔣五虎上將之首的劉峙。
說起劉峙,不少人都稱他為「豬將軍」,但早期的劉峙還是很能打的。北伐戰爭期間,他曾率部在龍潭戰役中一舉擊潰孫傳芳的主力,立下了奇功;之後在蔣桂戰爭和蔣唐戰爭中,劉峙都有上佳表現,中原大戰爆發後,劉峙率部和閻錫山的晉軍作戰,連戰連捷,連一向以勇猛著稱的傅作義也敗在了他的手下。這一時期的劉峙堪稱常勝將軍,威風八面,他也因此成了老蔣的五虎上將之首。
然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劉峙仿佛一下子江郎才盡,變得不會打仗了,被人們譏諷為「長腿將軍」和「豬將軍」。雖然如此,但老蔣依然對劉峙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了徐州「剿總」總司令的職務。淮海戰役結束後不久,劉峙就去了香港,之後又前往印尼,以教書為生,直到1954年才轉道去了臺灣。那麼劉峙在淮海戰役結束後為何不敢直接去臺灣呢?他幹的這些事老蔣一件也不能忍。
那麼劉峙都幹了哪些老蔣不能容忍的事情呢?第一件就是貪。劉峙的貪婪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抗日期間他擔任重慶衛戍總司令時就大發國難財。解放戰爭爆發後他先後擔任過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和徐州「剿總」總指揮,劉峙利用職權插手了許多行業,鹽鋪更是開了無數家,他的財富達到了數百萬大洋之多。胡宗南、薛嶽、白崇禧和閻錫山等人逃到臺灣後大都清貧度日,劉峙貪了如此多的錢財,他哪裡還敢去臺灣呢?所以才去了香港,在香港期間,劉峙多次遭到昔日的部屬打劫,損失了不少錢財,無奈之下決定前往印尼,然而途中再次被搶,損失慘重,到印尼後只得以教書餬口。
老蔣不能容忍劉峙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他在淮海戰役中敗得太慘了。淮海戰役爆發前,老蔣本意是要讓小諸葛白崇禧來指揮這場戰略大決戰的,但白崇禧卻不願上任,老蔣沒有辦法才讓劉峙來指揮,但知道他能力不行,所以又讓杜聿明來當副總司令。然而還沒等杜聿明來到徐州,劉峙就把事情給搞砸了。當時黃百韜已經判斷出了華野的意圖,認為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於是親自給劉峙發報,請求將第7兵團撤往徐州。
但劉峙卻命令他在新安鎮等海州方向的第44軍一起撤退,當時華野大軍正晝夜兼程向黃百韜包抄,多耽擱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但劉峙卻置黃百韜的險境於不顧,強令他和44軍一起撤退,實在是無腦。如果僅僅是這一道命令,黃百韜雖然危險但還不至於被圍,因為海州距新安鎮並不算遠,44軍又是機械化行軍,一天的時間就足以趕到。
可劉峙的貪婪徹底害死了黃百韜,當時他在海州有私鹽生意,為了不使自己的錢財受損,他命令管帳的和44軍一起行動,這個人又把44軍撤離的消息告訴了自己的親朋友好。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海州的人都知道國軍要撤了,於是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攜家帶口紛紛往新安鎮跑,道路很快就被堵死了,44軍用了兩天的時間才趕到新安鎮。
華野正是用這兩天的時間追上了黃百韜,將他包圍在了碾莊地區。為了給黃百韜解圍,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先後前去增援,最終在半路上陷入我軍的重圍被全殲。整個淮海戰役,國軍一直是在給自己被包圍的部隊解圍,根本就沒有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打,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劉峙的無能和貪婪引起的。他深知自己對淮海戰役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去臺灣的話必定會被老蔣追究,很可能還會因此下獄,所以他才不敢去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