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大潰敗,劉峙為何不敢去臺灣?他幹的這些事老蔣一件都不能忍

2021-01-08 騰訊網

三大戰役結束後,老蔣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屋漏偏逢連夜雨,桂系的白崇禧和李宗仁又趁機逼宮,老蔣只得黯然下野,退居了幕後。面對危局,國民黨內部不是商議如何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而是藉機拆臺,勾心鬥角,所以說國民黨敗得一點也不冤。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那些國軍大佬們都開始為自己尋找退路。

當時許多國軍大佬都跟著老蔣跑了,比如顧祝同、陳誠、胡璉、湯恩伯和胡宗南等人,就連白崇禧和薛嶽這樣的非嫡系將領也退到了臺灣。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他是老蔣的心腹愛將,為老蔣立過不少戰功,但在國軍大潰敗的時候卻沒敢去臺灣,而是先去香港,後又去了印尼。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位列老蔣五虎上將之首的劉峙。

說起劉峙,不少人都稱他為「豬將軍」,但早期的劉峙還是很能打的。北伐戰爭期間,他曾率部在龍潭戰役中一舉擊潰孫傳芳的主力,立下了奇功;之後在蔣桂戰爭和蔣唐戰爭中,劉峙都有上佳表現,中原大戰爆發後,劉峙率部和閻錫山的晉軍作戰,連戰連捷,連一向以勇猛著稱的傅作義也敗在了他的手下。這一時期的劉峙堪稱常勝將軍,威風八面,他也因此成了老蔣的五虎上將之首。

然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劉峙仿佛一下子江郎才盡,變得不會打仗了,被人們譏諷為「長腿將軍」和「豬將軍」。雖然如此,但老蔣依然對劉峙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了徐州「剿總」總司令的職務。淮海戰役結束後不久,劉峙就去了香港,之後又前往印尼,以教書為生,直到1954年才轉道去了臺灣。那麼劉峙在淮海戰役結束後為何不敢直接去臺灣呢?他幹的這些事老蔣一件也不能忍。

那麼劉峙都幹了哪些老蔣不能容忍的事情呢?第一件就是貪。劉峙的貪婪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抗日期間他擔任重慶衛戍總司令時就大發國難財。解放戰爭爆發後他先後擔任過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和徐州「剿總」總指揮,劉峙利用職權插手了許多行業,鹽鋪更是開了無數家,他的財富達到了數百萬大洋之多。胡宗南、薛嶽、白崇禧和閻錫山等人逃到臺灣後大都清貧度日,劉峙貪了如此多的錢財,他哪裡還敢去臺灣呢?所以才去了香港,在香港期間,劉峙多次遭到昔日的部屬打劫,損失了不少錢財,無奈之下決定前往印尼,然而途中再次被搶,損失慘重,到印尼後只得以教書餬口。

老蔣不能容忍劉峙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他在淮海戰役中敗得太慘了。淮海戰役爆發前,老蔣本意是要讓小諸葛白崇禧來指揮這場戰略大決戰的,但白崇禧卻不願上任,老蔣沒有辦法才讓劉峙來指揮,但知道他能力不行,所以又讓杜聿明來當副總司令。然而還沒等杜聿明來到徐州,劉峙就把事情給搞砸了。當時黃百韜已經判斷出了華野的意圖,認為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於是親自給劉峙發報,請求將第7兵團撤往徐州。

但劉峙卻命令他在新安鎮等海州方向的第44軍一起撤退,當時華野大軍正晝夜兼程向黃百韜包抄,多耽擱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但劉峙卻置黃百韜的險境於不顧,強令他和44軍一起撤退,實在是無腦。如果僅僅是這一道命令,黃百韜雖然危險但還不至於被圍,因為海州距新安鎮並不算遠,44軍又是機械化行軍,一天的時間就足以趕到。

可劉峙的貪婪徹底害死了黃百韜,當時他在海州有私鹽生意,為了不使自己的錢財受損,他命令管帳的和44軍一起行動,這個人又把44軍撤離的消息告訴了自己的親朋友好。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海州的人都知道國軍要撤了,於是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攜家帶口紛紛往新安鎮跑,道路很快就被堵死了,44軍用了兩天的時間才趕到新安鎮。

華野正是用這兩天的時間追上了黃百韜,將他包圍在了碾莊地區。為了給黃百韜解圍,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先後前去增援,最終在半路上陷入我軍的重圍被全殲。整個淮海戰役,國軍一直是在給自己被包圍的部隊解圍,根本就沒有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打,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劉峙的無能和貪婪引起的。他深知自己對淮海戰役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去臺灣的話必定會被老蔣追究,很可能還會因此下獄,所以他才不敢去臺灣。

相關焦點

  • 劉峙上將做了何事?張治中把他五花大綁:你差點要了蔣介石的命
    劉峙是國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他參與過北伐、中原大戰、抗戰等多場戰事,甚得蔣介石的賞識、信任。「福將」劉峙對蔣介石非常「愚忠」,對老蔣唯命是從。遭到大家痛斥時,劉峙振振有詞說:「這事,我也不完全了解,但我是以蔣校長的意思為意思,校長命我幹啥,我就幹啥。」劉峙對蔣介石忠心不二,是蔣介石的嫡系,屢獲老蔣重用。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國軍上將,在抗戰時期卻因自作聰明,差點讓蔣介石、白崇禧機毀人亡。
  • 司徒雷登暗中聯繫國軍親美將領,想阻止校長去臺灣,慘遭打臉
    仗打到這個地步,明眼人都看出來了,軍校校長麾下的國軍明顯不是圖書館館長領導的解放軍的對手,蔣介石開始籌劃退路了。兵強馬壯裝備精良的國軍在解放軍面前為何不堪一擊屢戰屢敗?原因有很多,但在老蔣自己看來,主要原因還是國民黨自身內部的問題。
  • 蔣介石的五虎將,四個逃到臺灣,一個留在大陸,他們的結局如何?
    首先能成為老蔣的五虎上將一定老蔣信任的人物。其實這些人各有各的本領。有的打仗厲害,有的管理軍隊厲害,也有的因為老蔣太信任所以受到了老蔣的重用。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老將的五虎上將都有誰。 第一位「幹將」陳誠。老蔣的心腹愛將。他追隨老蔣的時間比較早,早在黃埔時期就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
  • 最機謀的國軍將領,為何被關麟徵懟到吐血?讀懂陳誠,才懂國軍
    第三件事,陳誠1925年在年的棉湖一役中立功受獎 。 不過,陳誠取得蔣介石的信任,主要還是因為寧漢決裂中的態度。當時蔣介石下野,陳誠被免職,陳誠寫信給蔣介石,建議他「容納眾流忍小忿以成大謀」。這封信,其實算是陳誠給蔣介石的效忠信。到這時,陳誠算是成了蔣介石交心的小弟,兩人從此建立了長久的信任關係。
  • 國軍敗退後,這2位國軍高級將領沒去臺灣,最終選擇回到祖國
    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軍部隊敗退臺灣,很多國軍將領都跟隨著去了臺灣,但是在逃亡的過程中依舊有著很多的將領看清了老蔣的面目,所以選擇定居香港或者去到其他的國家,當然還有著一些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選擇 回到了大陸,在新中國的建設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今天我們講述的這兩位國軍高級將領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 臺灣往事:他是潰敗的國軍,亂世中娶別人的老婆,養別人的孩子!
    剛參軍就遇到部隊潰敗,逃亡臺灣!命運由此開始了轉折,是好是壞,已經不重要了,只為活著故事的主人公叫門閂,在1948年那個兵荒馬亂又忍飢挨餓的年代裡,家裡實在養不起他,當爹的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東西,湊了三塊大洋,讓門閂拿著去投靠在國軍中當夥夫的同鄉大哥狗剩。
  • 國軍的八大金剛,七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所以你必須遵循命運的相同,相同的命運。"在人的一生中,一件小事情所造成的偏差將會在未來顯示出巨大的差異。有時候讓人覺得荒唐,一開始起點相同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分道揚鑣,甚至背道而馳,很多發展都不能滿足。
  • 除了最後一個,其他四個能力都很一般
    在國軍內部,陳誠又被叫做「小委員長」.他與蔣介石一樣,是浙江人。他出生於浙江青田,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受校長信任的他出名很早,北伐戰爭之後,就被任命為第十八軍軍長,可見在國軍隊伍中,陳誠的地位很不一般。抗戰時期,陳誠被蔣介石委以重任,曾先後擔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遠徵軍司令長官等職,後來更是被任命為陸軍參謀總長,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人。
  • 蔣介石軍事集團猛將如雲,誰才是老蔣,在解放時期最倚重的大將
    尤其是在八年抗戰時期,這些將領都成為驅趕外敵的頂梁柱。雖然在後來的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都失敗了,但是在抗日戰場上,他們都是英雄好漢。從1937年的抗日戰爭全面爆到1945年結束,在這八年時間裡,蔣介石軍事集團的將領,一直都在與侵略者拼殺。
  • 中印開戰,美國將軍勸老蔣趁機反攻,老蔣的話卻讓他坐立不安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關於兩國之間的領土問題,當時的中國堅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但是也默許了印度方面佔領著藏南。但是中國一再強調過,要以實際控制線為準,然而印度方面卻不這麼想,他們還想繼續侵佔本來由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為了這個事,周總理還去了印度,提出了雙方各退一步,各拿一塊的解決辦法,但是印度人不同意,他們都想要。
  • 劉峙的人生四個關鍵詞(花襲君)
    劉峙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教官、第一軍團總指揮、河南省主席等職。為國民黨軍二級陸軍上將。 淮海戰役,他出任徐州「剿總」司令,遭到慘敗,逃亡印尼教書為生。1953年劉峙在蔣介石的召喚下回到到臺灣,翌年任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 劉峙寫了一本書:《我的回憶》,序裡說:「回首前塵難免有浮生若夢之感。
  • 逐鹿中原的淮海大戰,看雙方指揮官,就知道蔣介石輸得一點都不冤
    需要注意的是,戰場上變化很快,加上當時信息的傳播還不太發達,主要是靠電報,而且電報還有加密,所以打亂這件事也就耽擱了。不同於現在的電話、網絡,如果是小事,只要上了網絡幾分鐘就能讓全國都知道。但是,作為國軍最高長官蔣介石,也非常重視徐蚌會戰(也叫淮海戰役,只是雙方叫法不同)。原來老蔣是想讓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任總司令,但遭到拒絕。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一人留在大陸,七人去了臺灣,最後他們怎樣了
    利用利益,縱使這個人和自己發生過大的矛盾,最後也能把自己恢復過來。一九三三年四月,日軍攻佔華北,國民黨對日軍卻繼續實行不抵抗政策,何應欽奉命與岡村寧次籤訂了《塘沽協定》,何應欽也因此背上了罵名,但何應欽仍然大權在握,此後並未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
  • 這個國軍名將有25萬大軍,卻被2萬解放軍消滅,老蔣以為他是叛徒
    戰爭的勝負是很難預料的,即便是身經百戰的將士也不敢百分百保證自己能夠打贏每場戰爭。因為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將領的能力,還要結合天時與地利等,所以在戰場上最忌諱的就是過於傲慢自大,從而低估了對手的實力,那樣往往是沒有好結果的。
  • 國軍五虎上將排行版,誰稱的上是真正的戰神
    應該說國軍中也有很多棟梁之材,為國家民族獨立特別是抵禦日本侵略做出過很大的貢獻。老蔣時期評了個五虎上將,分別是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等五人。暫且不論五虎上將是如何出籠的,各自的戰功如何,先按資歷做下排位再論貢獻大小。被稱為五虎上將之首的是劉峙,年紀最大,資歷最老。
  • 老蔣身邊潛伏的兩大紅色將軍,分別都是誰?後來授啥軍銜?
    稍有不慎,就會遭致殺身之禍,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然而,為了人民的事業,依然有很多革命前輩選擇這條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在這條隱蔽的戰線上,有兩位將軍甚至「潛伏」到了老蔣的身邊,這兩位紅色將軍就是韓練成和郭汝瑰,他們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為大家講述下他們的傳奇經歷。
  • 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命運如何?大多晚景悽涼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蔣介石帶著蔣經國,乘坐專機「美齡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倉惶逃往臺灣。從那以後,直到1975年病逝於臺灣,蔣介石這輩子再沒踏上過大陸的土地。在1949年前後,跟隨蔣介石前去臺灣的,還有眾多的國民黨將領。比如何應欽、白崇禧、胡宗南、閻錫山、熊式輝、劉峙、薛嶽、周至柔、餘漢謀、湯恩伯等人。
  • 南京保衛戰,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為何只守了10天就被日軍攻破?
    人們不禁會問,南京保衛戰為何會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潰敗?南京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延續,淞滬會戰後期,國軍高層就在爭論南京是棄還是守的問題,大體上分為三種觀點:陳誠、白崇禧等人主張放棄南京。對於南京棄守問題,老蔣並未在會議上明確表態,但是他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11月26日,他率眾拜謁了中山陵,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上、對下、對國、對民無以為懷矣。」老蔣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傻,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在他看來「不能不守」。
  • 國軍的崛起與衰落過程中,蔣介石起了哪些作用?
    從退據臺灣的KMT如今紛紛擾擾各自為戰的狀況,想到70年多年前那場內戰中,KMT各自為政、相互防範扯皮,終致丟失大陸、敗退臺灣的歷史。除去政治經濟的因素,國軍特級上將老蔣在領導作戰中的表現不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老蔣有些什麼特點,軍事指揮水平如何呢?
  • 潰逃臺灣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鬧了大烏龍,老蔣打碎牙齒和血吞
    然而,到了1949年12月14日,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又發生了,老蔣公開宣布臺灣省府改組,陳誠辭去了省府主席職務。這實在令人看不懂,頂著巨大壓力冒著很大風險,才讓陳誠坐上省府主席的寶座,怎麼才一年就換人了呢,是老蔣跟陳誠又鬧掰了,還是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