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十大元帥,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三太保

2020-12-12 方圓文史

嚴格來說,國民黨的確有「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但是卻不存在「十大元帥」。因為按照國民黨的最高軍銜劃分,最高的軍銜是「特級上將」,其次就是「一級上將」。但是「特級上將」只有蔣介石一人,而「一級上將」,則只有9人,分別是,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陳濟棠,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如果將一級上將和特級上將歸納為是「十大元帥」的話,那麼就包括得有蔣介石、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陳濟棠、陳紹寬。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分別都有哪些人組成。

五虎上將

國民黨五虎上將有:顧祝同、劉峙、衛立煌、陳誠和蔣鼎文。「五虎上將」這一稱呼實際上是在中原大戰的時候所起的。他們都是蔣介石的部隊,在於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對陣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並且五人都在1930年榮獲上將軍銜。所以這才被人們稱為「五虎上將」。值得一提的是,這五人中陳誠是最後一個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所以其資歷較輕。不過他卻是蔣介石的心腹人物。但是到後來,民國政府從新授予時,只有劉峙、衛立煌、蔣鼎文、顧祝同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而陳誠則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這時候的「五虎上將」也就名不副實了!

八大金剛

國民黨的「八大金剛」分別為何應欽、錢大鈞、蔣鼎文、顧祝同、劉峙、陳繼承、張治中和陳誠。如果你仔細看這八人的身份,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時期培養的個人勢力。而這八人都是黃埔軍校的教官。簡言之,這就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他們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幹將。

十三太保

國民黨的十三太保分別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乾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1932年,蔣介石授意讓賀衷寒、鄧文儀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隨後並由蔣介石核定幹事十三人為該組織骨幹成員,因此被稱為「十三太保」。因為這些社團人員在不公開活動時穿的都是藍衣服,所以也被稱為是「藍衣社」。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十三人之中,除了劉健群是黔軍出身,擔任何應欽的秘書之外,其他的都是黃埔出生。其中黃埔一期的有胡宗南、賀衷寒、鄧文儀、曾擴情、桂永清、酆悌、梁乾喬、肖贊育。黃埔二期的有鄭介民。黃埔三期的有康澤。滕傑是黃埔四期的,戴笠則是黃埔六期。

以上便是國民黨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十大元帥、十三太保,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討論吧!

相關焦點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蔣介石手下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他們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八大金剛八大金剛八大金剛指的是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時期共有8位幹將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他們分別是: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誠、劉峙、張治中、陳繼承。
  • 蔣介石有八大金剛,陳誠也有土木系四大金剛,都是哪些人
    蔣介石八有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陳誠竄升為中央軍第一實權人物後,也在培養自己的勢力與何應欽抗衡,以其發家的第11師和第十八軍系統為主,成為著名的「土木系」,關於這個土木兩字的含義,普遍的說法是十一和十八兩個數字。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為何在抗戰時期都能夠擔任,戰區司令長官
    蔣介石的五虎將,13太保,八大金剛,都是他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而且這些人都是位居國軍高官。尤其是大麾下五虎上將,都是黃埔軍校的戰術教官,而且,也是蔣介石的心腹將領。劉峙就是蔣介石五虎上將其中一位,他畢業於保定軍校,後到黃埔軍校任戰術教官。可能在黃埔軍校期間,劉峙表現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北伐戰爭以及中原大戰時,他卻成為蔣介石集團中最能打的一位猛將,被稱為常勝將軍。可能在那個時候,蔣介石的五虎將中他最風光,據說排五虎將排名劉峙就是第一位。
  • 出自黃埔軍校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名單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民國人物誌:蔣介石8大金剛之一、5虎上將之首,7子5女福氣大!
    劉峙被認為是五虎上將之首,不過想必很多人對他並不了解。本文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劉峙生平及其妻兒子女情況吧。劉峙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經扶,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出身,恐怕是整個國民革命軍中綽號最多的將軍,各種說法與傳言林林總總:北伐戰爭中的「福將」、八大金剛之一
  • 「五虎上將」衛立煌55年回北京,官至副國級,他的家人結局如何?
    眾所周知共和國有十位元帥,個個都是為共和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元勳傑著。而蔣介石麾下也有著名的「五虎上將」,這五人能徵善戰,數次屢立奇功,五人皆曾任職戰區司令官及以上職位。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五虎上將中的一員虎將,那麼這位將軍又是誰呢?解放後他和他的家人又去哪裡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 閻錫山麾下五虎將和十三太保
    第四位名叫楚溪春,他也是閻錫山的十三太保之一,兩人的關係非比尋常。當年閻錫山和楚溪春一起遭遇了空襲,這樣危急存亡的關頭閻錫山還不忘拉著楚溪春逃跑。楚溪春也沒有辜負閻錫山的期望,1946年他用一個師抵擋了聶榮臻和賀龍的十萬大軍長達45天,實在是厲害!
  • 他是國民黨五虎上將,曾被中共通緝,卻成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他是孫中山的衛士,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毛澤東的老朋友。曾經是八路軍的上級領導,也曾是被中共通緝的戰犯,後來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終其一生,這位將軍如同一道難解的謎案。衛立煌,字俊如,1897年出生於合肥,祖父兩輩均為貧農。
  • 字如其人|國民黨「八大金剛」,造詣深厚的書法藝術
    依據相關的文獻記錄,國民黨「八大金剛」按照排名分別為: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均、蔣鼎文、陳繼承。拋開政治考量,他們首先被人廣知的是赫赫軍功,但不限於此,他們書法絕對優秀,再給他們安一個書法家名頭也不為過。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一人留在大陸,七人去了臺灣,最後他們怎樣了
    儘管說「八大金剛」是老蔣在大陸時最信任的八個人,可首當其衝的何應欽,卻把與老蔣的關係運用到了「相互利用」上,何應欽對老蔣有過異心,但老蔣並沒有因為拿到了國民黨很大一部分實力而剷除異己。其次,陳誠,他可以一躍成為橫跨軍政的國民黨的強大勢力,與老蔣想牽制何應欽有一定的關係,在八大金剛中,陳誠的忠心讓老蔣非常動容,後來去了臺灣省,老蔣也是派他來主持臺灣的政務,另外,陳誠和老蔣還有乾親家關係。
  • 開國將帥:元帥之首是彭老總,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於是軍銜制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共設6等19級:被授予元帥軍銜的有十人,大將軍銜的有十人,上將軍銜的有57人,中將軍銜的有177人,少將軍銜的有1360人;其中元帥之首是彭老總,那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又分別是誰?
  • 蔣介石拿著十大元帥名單,指著一個人對宋美齡說:這個人太厲害
    蔣介石拿著十大元帥名單,指著一個人對宋美齡說:這個人太厲害十大元帥是國家的重要人物,只有浴血奮戰,經歷沙場,立下汗馬功勞,才有可能匹配上該位置。1955年時期,國家一片祥和穩定,而毛主席也對徵戰沙場的將士們,進行一一授銜,無論元帥或者上將,無不是最好的褒獎!授銜結束,大約有一千多名人選被授予不同軍銜,而名單的出現,也吸引了眾人矚目!就連蔣介石也難以放下好奇之心!內戰期間,同蔣介石交手最多的莫過於十大元帥,而各位元帥的能力,蔣介石也是心中有數,而元帥們不能為己所用,也是遺憾之事。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在復興社早期,蔣介石指定了復興社的十三位骨幹,這十三位骨幹又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1932年,復興社正式成立,此後中國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戰事。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都是誰?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對蔣介石肯定不會陌生,多年內戰的發起者,但是也不能否認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貢獻,作為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麾下猛將如雲,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 第一位 幹將 陳誠
  • 他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是著名的抗日名將,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
    他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是著名的抗日名將,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 馮玉祥作為西北王,曾經手握40萬西北軍,手下有很多優秀的將領,其中有13個人被稱為「十三太保」,每個人都很厲害,但要說最厲害的還得是孫連仲。
  • 蔣介石視他為心腹大將,但他卻沒向解放軍開過一槍,拒絕元帥稱號
    從現在追溯到70年前,正是國共最後一次決定生死的較量,國民黨的敗亡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蔣介石的政權已經脫離了人民,在老蔣的國民黨軍隊中,有些人他們在抗日戰爭的時候與小日本誓死抗擊,但是卻在解放戰爭的時候,總是打不過解放軍,其中有一名國民黨的高級指揮官,他是抗日英雄,他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
  • 蔣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將,4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內地,結局如何?
    中國人讀史似乎有一種莫名的情懷,喜歡用數字串聯歷史事件和人物,諸如春秋五霸、曹操五子良將、劉備五虎將等等,雖然這些說法更多的存在於民間讀史之中,仍然可以看出中國人讀史喜歡用數字串聯的情懷,即便歷史事件之間並不會有太大的聯繫或客觀存在,人們仍然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總結歸納
  • 他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首,中國武術走向世界,他居功至偉
    民國時期,馮玉祥的西北軍實力雄厚,不但兵多,最多時候達到了40萬人,而且將廣,比較著名的就有五虎上將和十三太保,都是能徵善戰之人。 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叫張之江,位列馮玉祥五虎上將之首,也是公認的西北軍第二號人物。
  • ​蔣校長的力行社、復興社、軍統十三太保,是什麼關係
    該社的組織骨幹成為幹事,共有十三位幹事,因此被稱為「十三太保」。這十三人除了劉健群之外,全部為黃埔畢業。按長幼有序,分別是:曾擴情(1894年-1983年),四川人,黃埔軍校一期生,少將軍銜。1931年當選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是黃埔同學進入國民黨中委的第一人。在復興社擔任監察幹事。1949年在重慶被俘,1983年病逝。
  • 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名將, 中國十大元帥居然只有一人入選!
    從1931的「九一八事件」開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14年事件屬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時間,期間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故事,很多為國家捐軀的將士都沒留下名字,但他們都為抗日作出了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自然是十大元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