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成功於組織形態的優越性,敗於組織的鬆散性
國民黨能夠戰勝北洋軍閥,主要的一點原因就在於國民黨的組織形勢要優於北洋,但是很多人卻將國民黨北伐後的時期稱為新軍閥時期,這應該是對國民黨組織形式鬆散的側面反映,實際上國民黨的成功在於組織的團結性,然而國民黨的失敗依然在於組織的分散性,用史論縱橫的話來說,面對敵人的升級,國民黨沒有來得及更新換代。
為什麼後來的國民黨會敗於組織鬆散呢?就因為,國民黨內派系林立,始終沒有形成一股力量,以同盟會時期,實際上是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與宋教仁為首的華興會之爭,兩個組織各自行動,沒能達成統一。
到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的派系鬥爭更為複雜化,廣東籍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為爭奪廣州國民政府的權力,明爭暗鬥,汪精衛聯合老蔣,驅逐胡漢民,擠走許崇智,短暫獲取了政權後,倒是讓老蔣成為一匹黑馬,後來主導了國民革命軍。
當然,老蔣的真正崛起之路也並非那麼容易,除了汪精衛與胡漢民,還有國民黨內以孫科為首的太子派,以林森等為首的西山會議派,以及各地軍閥等。
老蔣最後能夠主導國民政府實際上跟其所建立的黃埔系有關,正是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擔任校長期間,利用黃埔軍校這個平臺建立了黃埔系,成為老蔣能夠挺起腰板的柱石。
國民黨中風光無限的黃埔系
老蔣前期在粵軍當參謀長,因為沒有嫡系,說話不硬,所以一直籌備建立自己的嫡系,所謂的黃埔系,實際就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掌權者,以及與黃埔軍校有關的將領,並非所有跟黃埔軍校沾邊的都能夠成為黃埔系成員,對於是否是黃埔系,主要看兩點,一點是否具有黃埔精神,第二點是否有權力,只有符合了這兩點,你才能真正算老蔣的人。
當時,國民黨內流傳,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眼淚汪汪。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
黃埔系的前期主要由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何應欽為首,包括劉峙、顧祝同、陳誠、錢大鈞,陳繼承等人構成,後期則又出現了黃埔的少壯派,包括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關麟徵等黃埔畢業生,再加上後來的湯恩伯。
在當時,黃埔系風光的不能再風光,在大陸的23期培訓中,黃埔招生30多萬人,成為中央軍的核心,在抗戰爆發前,國民黨嫡系部隊27個師,有20個畢業於黃埔軍校,到全面抗戰爆發後,老蔣的嫡系部隊40多個師,基本全部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國民黨一共39個集團軍,黃埔系佔16個。
黃埔係為何最終沒落
實際上很簡單,黃埔系是以老蔣為核心,黃埔系與老蔣可以當作是榮辱與共,老蔣靠黃埔系發家致富,黃埔系靠給老蔣打工賣命,沒有老蔣就沒有黃埔系,沒有黃埔系也就沒有老蔣。這也正說明了二者之間的依存關係。
但是隨著老蔣在大陸的潰敗,黃埔系也在劫難逃,在解放戰爭中,黃埔系在大陸基本覆滅,起義的、被抓的、殺身成仁的,最後隨老蔣逃到臺灣的寥寥無幾。
隨著老蔣年事已高,逐漸為小蔣鋪路,而小蔣又沒有黃埔背景,老蔣只能逐漸將黃埔系裁撤,風光一時的黃埔系由於後繼無人,最終退出了厲害舞臺。
PS:一般來說黃埔在大陸的23期都算是黃埔系,而1949年在臺灣創立的鳳山陸軍軍官學校並不被當做黃埔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