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寫蘇武】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

2021-02-13 中天羊業

 題記:

古有蘇武牧羊北海之說,但北海究竟在哪裡?中科院院士、我國草原生態學權威專家任繼周先生,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發現北海乃是武威市民勤縣,並與蘭州大學的兩位學者張自和、陳鍾撰寫了《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並公開發表,予以佐證。

 

 蘇武於紀元前100年奉漢武帝命,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19年,堅貞不屈。後來漢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漢朝與匈奴修好,蘇武歸漢。蘇武的民族氣節從此流傳千古。

 

但北海所指何處?歷史上似乎一直不大清楚。清代王先謙所撰《漢書補註 李廣蘇律傳》「唐書地理志骨利幹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時馬行八日可渡,海北多大山,即此北海也。今曰白哈兒湖,在喀爾喀極北,鄂羅斯國之南界。」所記「白哈兒湖」應為現稱的貝加爾湖。過去所見文獻都從此說,一無異議,似乎已成定論。但由於種種跡象,筆者一直心存疑問。 

2003年甘肅省科協副主席魏萬進來訪,魏君熟悉河西走廊豐富的文化古蹟,他說武威市民勤縣有—個蘇武廟,還有—個蘇武山,使筆者為之一驚。魏君曾任原武威地區行署專員,他的話當然可信。民勤這樣苦瘠偏遠的地方,久遠的古代,顯然不會憑空修建一座蘇武廟,更不會做一個假古董蘇武山,以張揚某種文化特色獲取開發效益。我想這裡很可能隱藏了蘇武牧羊北海的某些史實。 

2003年夏,在甘肅省沙漠研究所同志的陪同下,我們專程訪問了甘肅省民勤縣蘇武廟的舊址。說是舊址,實際上是一堆瓦礫。不大的蘇武廟,在文革中已經被徹底毀壞,現在是蘇武山林場所在地。我們站在原址的小山頭上,舉目遠眺,煙雲迷濛處就是已經乾涸的白亭海盆地。周圍是羊路鄉所屬的村寨,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蘇武葡萄酒廠。

晚唐詩人溫庭筠曾有《蘇武廟》詩,敘事寫景,雋詠跌宕,頗為感人。詩曰: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但是溫庭筠所詠嘆的蘇武廟究竟在哪裡?注家沒有說明。據現有資料,我國有三個蘇武廟,一在河北壩上的豐寧,一在寧夏中寧,一在甘肅民勤。 


其中河北豐寧的蘇武廟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不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在此建立牧馬場,為求得神明保護畜群,由「當地僧人重修」,而與蘇武牧羊的北海故地無關。 


至於寧夏中寧的蘇武廟,據文獻記載,是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第十五子慶王朱旃來寧夏就藩時,在寺口子一帶香山設牧馬場,養馬牧羊,建蘇武廟,以保佑畜群平安。也未涉及蘇武牧羊的北海。 

 經我們研究,初步認為甘肅省民勤縣白亭海應為蘇武北海牧羊故地。

依據之一,地名是最穩固的歷史標柱。地名揭示歷史,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許多民族已經湮滅了,但以他們民族語言命名的地名仍然存在。這裡的蘇武山,應該是蘇武曾經與此地有所瓜葛的佐證。它們命名起源何時,已無人知道。就在蘇武廟的舊址,這裡原有民勤縣誌中所說的「蘇武廟臺」,上有「古石碑上大書『漢中郎將蘇武牧羊處』」,但現已不存,而有2003年4月22日落成的「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碑記」,其中記載「縣境內有蘇武山,相傳為牧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漢中郎將蘇武曾在這裡仗節牧羊,後人敬仰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於明成祖永樂七年修建蘇武廟以資紀念。」這裡的蘇武廟是依據蘇武在此牧羊的蘇武山的傳說而建,建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而傳說當然更為久遠。在現蘇武廟附近有一個地方叫「羊路」,據說是蘇武牧羊時羊群每天路經這裡踩出了—條路而得名。上世紀60—80年代,這裡是民勤縣「羊路公社」所在地,之後又改稱「羊路鄉」,延用至今。

 


依據之二,據《漢書李廣蘇建傳》:「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這段話揭示了白亭海地帶特色。西北半荒漠地區有一種倉鼠每年秋末貯存野草、草籽和穀類籽粒作為過冬食物。當地貧苦農民曆來就有從鼠洞裡掘取這類「鼠糧」為口糧的習慣,尤其在繼大躍進而來的大饑荒年代中,成為當地農民常用求生之路,碰巧了一個鼠洞可以挖出幾升糧食。不過在匈奴時代白亭海邊當不會有農田,蘇武沒有後日民勤農民那樣幸運的收穫,但蘇武在「廩食不至」的絕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類,應在意料中,而貝加爾湖地區屬太加林帶,不是這種特殊鼠類的分布區。 


其三,民勤位於祁連山的山麓衝積地帶,地處石羊河流域的尾閭,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為河西走廊深入蒙古高原的突出部分。從祁連山發源的石羊河到民勤的集水面,高差達1000米,經常有河水浸潤而成綠洲和湖沼。從現有的白亭海的湖盆規模來看,當年應是與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民國時期出版的鎮番縣(今民勤縣)地圖還有「白亭海」圖斑。上世紀50年代末,筆者參加中國科學院沙漠考察時曾到民勤,對民勤沙井子地區曾有這樣的記載:「地下水深度為1—2米,淺者0.75米」,有自流井湧現。這類沙漠的湖盆地區,水草豐茂,是良好的牧場。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因石羊河上遊大量墾殖而水源逐漸枯竭。至於白亭海名稱,應在唐代以前就有。唐朝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涼州都督郭元振在涼州(今武威)北界置白亭軍,以拒突厥。白亭軍當為比附白亭海而名,故白亭海的名稱應早於白亭軍。所謂北海或為白亭海簡化為「白海」的轉音。因西北話「北(bei)」、「白(bai)」兩字發音極為近似。古音與今音或有不同,但不妨存為參照,以備音韻學家指正。 


其四,臺灣成文出版社依據手抄本影印出版的《民勤縣誌》,在民勤的「要地」條目中記載有「蘇武山,縣東南三十裡,相傳為漢中郎將蘇武牧羊處,為邑東南屏障,見疆域圖。」;「古蹟」條目中有「縣東南三十裡蘇武山上有廟址」(同書82頁);「廟觀」條目謂城內西北有「蘇公祠」(同書97頁);「烽燧」條目謂在城北三十裡有「蘇武山墩」(同書162頁)。民勤縣存在過蘇武山、蘇武廟、蘇公祠(今已泯滅無存)、蘇武牧羊處、蘇武山墩等系列古蹟,都從文字上印徵了民勤就是蘇武牧羊北海的故地。 


其五,古詩詞中的相關記載。這些詩詞作者雖然都已去蘇武年代久遠,但仍不失為佐證之—。 
溫庭筠的《蘇武廟》詩中有「隴上羊歸塞草煙」句,「隴上」顯然指認了西北某地,而非貝加爾湖、寧夏中寧或河北壩上。 

清代中葉有一批詩作涉及蘇武牧羊北海的事跡。張昭美在所著《濯硯堂詩鈔》中有不少描寫古涼州的詩詞,其中有數首有關於蘇武的記述。如《天梯古雪》中就有「神龍西躍駕層巒,萬古雲霄玉臂寒,北海當年氈共啖,南窗此日練同看」的詩句,前兩句是對「天梯山」即現祁連山雪景的描寫,而「北海」句當指涼州以北蘇武牧羊的白亭海。另一首《黃羊秋月》中「一線中通界遠荒,長川歷歷抱西涼,草肥秋色嘶蕃馬,霧遍山原擁牧羊。蘇武廿年持漢節,嫖姚萬裡拓秦疆。幾會聽處橫吹笛,楊柳春風憶夕陽。」寫的是古涼州東南「黃羊」(現黃羊鎮)一帶的風光,同樣提到了蘇武持節牧羊的故事(武威縣誌編纂委員會1985)。 
清代中葉張翽《涼州懷古三首》之二中有「姑臧官闕已成灰,一曲悲笳怨落梅。碧草春留蘇武澤,晴煙曉護李陵臺。」等詩句,其中「蘇武澤」注釋為休屠澤,在今民勤縣境內(武威縣誌編纂委員會1985)。按休屠為匈奴部落名,蘇武澤或休屠澤,應即為白亭海。

 
 晚清文人陳炳奎的詩作有《涼州懷古》一首云:「邊陲四郡漢初開,河外孤懸亦壯哉。蘇武看羊空貽澤,李陵牧馬獨登臺。梯山雪霽風偏勁,瀚海沙塵水不洄。遙望玉關通絕域,黃流如線亙天來。」全詩寫的都是涼州毗鄰各地的景觀與史實。其「蘇武」澤注釋為「今民勤縣東南二十裡許,有蘇武山,山中有池,並建有蘇武廟,民間傳說蘇武在此牧過羊」(武威縣誌編纂委員會1985)。

 
其六,民間傳說是歷史的折射。這裡有大量的民間傳說,證明蘇武在民勤一帶影響不同尋常。在民勤土生土長又在當地工作多年的潘競萬,收集民間傳說,撰寫《涼州傳奇》,其中與蘇武有關的故事竟有八則之多。傳說像多年陳酒,沒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和長久的年代醞釀是產生不出來的。這些儘管都是民間野老不經之談,但卻充分襯託出蘇武與民勤深厚的歷史淵源。它們對歷史輪廓指認的可靠性不亞於地名,往往遠在文人詩詞文墨之上。 


其七,匈奴為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但其政治中心總是在今陝北到河西走廊北部一帶遊移。現在陝北靖邊發現的匈奴首都統萬城,應為匈奴被漢武帝擊潰遠揚以前的首都。蘇武作為匈奴與漢朝政治交易的籌碼,蘇武的囚禁地應該離政治中心適當偏遠,而又不致過於隔絕,才便於在蘇武囚禁期間與漢使相會或作其它聯繫。民勤的白亭海與當時的匈奴政治中心大約4天的馬程,而從統萬城去貝加爾湖快馬也要10天以上,與前者相比,顯然不是理想的蘇武囚禁地。

 

史書有這樣的說法,元狩二年(紀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大軍討伐匈奴而大獲全勝,奪取了水草豐盛的祁連山和焉支山地帶。匈奴創痛極深而大發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從此遠揚,河西一帶不復出現。這裡對霍去病的戰功顯然誇大了,事實並非如此。此役雖重創匈奴,但只「斷匈奴右臂」,使其與北部匈奴聯繫隔絕,並未使匈奴遁跡河西,北部沙漠深處仍有匈奴盤踞。直到半個世紀以後,匈奴的後代沮渠蒙遜、沮渠牧健父子還在此建立北涼政權達三十餘年之久。因此,在紀元前100年霍去病伐匈奴獲勝以後,地處祁連山以北100多公裡的沙漠綠洲白亭海仍為匈奴所盤踞,並囚禁蘇武於此應該是可能的。 

以上的論述,可以闡明蘇武牧羊北海的故地,應該在民勤的白亭海而不是貝加爾湖。

 

但滄桑巨變,如今白亭海已經乾涸為沙漠。自然和人文的兩隻「巨手」於此交叉渲染,構成一幅厚重的歷史長卷,令人反覆把玩,浸沉在無限思念之中。遙想當年白亭海碧波浩淼,水草豐茂,蘇武持節坐擁羊群於天水之間,目送北雁南飛,帶去無盡的故國思念。蘇武借大雁將書信帶給漢家朝廷的傳說後來升華為「鴻雁傳書」,流傳至今。面對漠漠黃沙,我們追念逝去的孤臣孽子蘇武和他棲居多年的水草豐美的牧場,難免「空問瀚海哭逝川」了。

作者:任繼周 張自和 陳鍾 

https://lyzt.tmall.com

(請複製到瀏覽器打開)

(責任編輯:李軍強)

相關焦點

  • 蘇武的傳奇一生不單是牧羊北海邊,晚年得子多虧他的一句話
    蘇武牧羊這個故事幾乎每個國人都能說上幾句,這不僅是因為這個故事曾經是義務教育課本中的一篇文章,還因為蘇武在整個事件中表現出來的骨氣和愛國情懷確實非常震撼人心,是非常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一個歷史人物。不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的不是關於蘇武牧羊的故事,而是蘇武在牧羊的時候有沒有娶妻有沒有生子,回國以後又是怎麼處理的匈奴事宜這些事情。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感情方面。據說蘇武在出使匈奴之前,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結過婚了,而且婚姻對象家背景還挺厲害的。
  • 漢朝蘇武被匈奴扣留牧羊,糧食短缺餓得快死,為何不殺羊充飢?
    但畢竟不是心甘情願臣服,所以就有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故事。匈奴公匈奴元前100年,蘇武被漢武帝封為中郎將出使匈奴,卻多次被威逼利誘讓他叛國,他都不屈服,於是被扣留。匈奴給了蘇武一批羊讓他在北海附近放,提出只要他放的羊生下小羊羔就放他回歸家園。要求看似簡單,但問題是所有羊都是公的,沒一頭母的。並且不給蘇武供應糧食,讓其自行解決衣食。期間蘇武差點被餓死,但卻沒殺過一頭羊去充飢,這是為何?原因有二:其一,蘇武明知道公羊不可能生崽,是匈奴在為難他,但卻還抱有一線希望。
  •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牧羊北海的民族英雄,蘇武
    得知匈奴此舉之後,漢帝便派遣名為蘇武的大臣作為使臣護送羈押在漢朝的匈奴回到故土。蘇武也算是出身名門,他的父親蘇建是西漢的大將之一,也是朝中的官員,蘇武在其父去世之後繼承了爵位和官職,在朝中以忠義孝廉而為人所知。
  • (歷史故事)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首領單于繼位,派使者到漢朝來求和,漢武帝決定與匈奴交好,於是派蘇武出使匈奴。可就在蘇武返回漢朝的時候,意外發生了,一個漢朝使者衛律叛變了,投降了匈奴,其手下虞常,忠於漢朝,他與蘇武的副使張勝密謀,除掉衛律,可虞常辦事不謹慎,將計劃洩露了出去,被單于逮捕入獄。在獄中,虞常供出了蘇武的副使張勝。蘇武聽到這些事之後,自感無臉面返回漢朝,只得拔刀自殺,卻被其他人奪下刀,自殺不成,但已受了重傷。
  • 【民間故事】蘇武牧羊的故事
    漢朝的時候,蘇武被皇上選中派到匈奴國去當使臣。 誰知,蘇武到了匈奴國,見到匈奴王后,沒等他說明來意.那匈奴王便把臉變.叫人把他關押起來。
  • 論《蘇武牧羊》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意識形態價值】首先,蘇武牧羊人表現的意識形態價值是蘇武的愛國主義情結,古人對大漢忠心耿耿,而且,他總是相信大漢總有一天會試圖讓他回來,正是這種思想力量賦予了他動力活下去的動力,這是對國家的自信和自信如果太侮辱,蘇武完全可以選擇自殺,為什麼苟且活下去是這樣的。
  • 漢臣蘇武牧羊,到底是不是在貝加爾湖?歷史可能會被推翻!
    民勤有一種芨芨草為什麼沒有節,因為蘇武爺沒有鞋子穿,要用芨芨草編草鞋,有節的芨芨草一折就會斷了,所以遍地長出了沒有節的芨芨草供蘇武爺編草鞋,雖然蘇武被神話了,但是足以證明蘇武牧羊的地方確實是在民勤縣,老人們不識字,但以這種口口相傳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 就算公羊生子才釋放,也持節不屈(永遠的蘇武)
    荒涼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著,不遠處坐著一位手持漢節的人。從黑髮到白頭,用半生的心血續寫著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誰也不記得,遙遠的北海上,立著一座漢朝不倒的豐碑。可他沒有, 重傷的蘇武,身陷大窖,沒吃沒喝。天可憐見他蘇武,下起了雪。蘇武就臥病齧雪吞氈,竟奇蹟般地沒有死掉!單于也許永遠不會明白什麼叫做「氣節」,也永遠無法讀懂「氣節」在蘇武心中的分量,所以他才會不厭其煩的勸降與威逼蘇武,直至咆哮出那句:「放逐北海,直至公羊生出小羊,我才會放你回長安!」
  • 武威有人用剪刀剪出「蘇武牧羊」的故事
    19.衛律派人監視蘇武,探得蘇武在白亭海與百姓關係親密,就向單于再進讒言,聲稱蘇武預謀聚眾造反。單于聽信其奸計,派兵押送蘇武至遙遠荒涼的北海,令其放牧羝羊,並稱要羝羊下羔才能放他回國。20.北海渺無人煙,蘇武每天與羊為伴,餓了挖野菜充飢,冷了抱著羊只取暖。無論嚴寒酷暑、風餐露宿,蘇武手中始終拿著那根代表朝廷威嚴的節杖。
  • 昔日持節雲中,後來蘇武被困匈奴,只能牧羊為生
    一段時間之後,匈奴人竟然發現這個人還沒有死,就把蘇武當做是神人,就把他放到了北海,給他一個承諾,說如果公羊生了小羊,那麼他就可以回到他的國家。這也就是歷史上的蘇武牧羊。蘇武到了北海,每天面對的就是異土他鄉。
  • 千年神韻 絲路故事第4集:蘇武牧羊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一說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說在今甘肅白亭海 )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獲釋回漢。
  • 蘇武牧羊時吃野草籽飽肚,為何不吃放養的羊?專家:吃了就麻煩了
    這句感人至深的詩句出自蘇武的《留別妻》,這首詩是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前所作,皇上下令,臣子不得不從,於是臨行前蘇武只能寫下這首詩與愛妻告別,傷感之情躍然紙上。眾所周知,蘇武此行並不順利,一去就被匈奴扣押了19年之久,後來還被送到北海去放羊,只能以野草飽腹,不過大家疑惑的,既然沒人看著,他為什麼不吃羊呢?
  • 蘇武:他是西漢的忠臣,持節牧羊,十九年不投降匈奴
    蘇武:他是西漢的忠臣,持節牧羊,十九年不投降匈奴蘇武出生在140年,他出生在陝西的西安,提起蘇武,我們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一點他的故事,蘇武持節牧羊,出使匈奴,在敵人的百般威逼利誘之下保全了自己和國家的氣節。
  • 漢使蘇武的名言,狂拽酷炫吊炸天,震傻匈奴君臣
    不過確切的說,衛律只能算半個漢奸,原來他本是居住在長水(今陝西戶縣東)的胡人,幹的是漢臣,血統卻是匈奴,說起來他也曾是漢使,後因好友兼恩人李延年(亦李夫人之兄)因罪被殺後,他害怕被連坐,於是就義無反顧的投降了匈奴,匈奴單于非常寵信他,令他常在左右,與謀國事,並立為丁零王,遙領北海(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丁零諸部落。
  • 你知道古代的北海在哪裡嗎?曾是中國的領地,如今卻被他國侵佔
    你知道古代的北海在哪裡嗎?曾是中國的領地,如今卻被他國侵佔我國自古以來不僅陸地面積大,海洋面積也是很大的。大河文明的中國自然是有河,但是河流始終還是流向海洋。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東海和南海,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北海也曾是我國的領土之一,那麼你知道古代的北海在哪裡嗎?網友說:東海在東邊,南海在南海,北海當然在北邊,這還真的是正確的。北海相對於南海,一南一北。北海以前叫蘇武牧羊地,也就是現在的貝爾加湖。貝爾加湖面積廣闊,因為其足夠大,所以和南海對稱,稱之為北海。
  • 蘇武牧羊到底是在今天的哪裡?
    蘇武是個標準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代郡太守蘇建。憑藉著這層關係,蘇武和兄長蘇嘉、弟弟蘇賢都晉身仕途,官拜郎中,後升任栘中廄監。不過,蘇武的命苦,倒黴,於天漢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匈奴。不說別的,單說蘇武出使之前,匈奴就扣留了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批人。既然這樣,漢武帝為什麼還傻乎乎地派蘇武出使?原因是天漢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單于即位,他主動向漢武帝獻媚示好,說:「漢朝天子就是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