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碧讀好書(ID: renshengbidu)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勸誡:
先是把我們困在原地,接著又簡單粗暴地給我們的人生下了定義。
當我們提出質疑,勸誡者的說辭通常是:「大家一直都是這樣的。」
然而,從來如此、人人如此,就一定是對的嗎?
如果我們不被定義,而是「自定義」,將會過得怎麼樣呢?
答案是:非常精彩。
上個月,關於李子柒的一條微博,被32萬人點讚。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要知道,建了螺螄粉廠後,她要做的,可不僅僅是在攝像頭前展示養蠶、繅絲、刺繡、竹藝、木工等等手藝活兒了。
她還得親力親為,投身到產品研發、品質把控等實體事務運營中去。
從博主,到老闆,李子柒的身份標籤變得多樣化。
這是一種巨大的能量,也是一種蓬勃的「野心」,叫人欽佩。
事實上,根據相關數據,李子柒已經年收入過億。
按一般邏輯,她已經完成了財富積累,可以享受生活了,完全用不著這麼拼。
但,前路沒有盡頭,追求從無止境。
李子柒要的,不是當下的成就,也不是單一的事業模式,而是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想要更好,所以不把自己局限在一種身份標籤裡,而是去往更寬廣的領域角逐,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比如有的藝人,TA可以是演員,把每個角色詮釋得絲絲入扣;
也可以開工作室、當製作人,轉型到幕後當老闆,把自己的事業做得紅紅火火;
還可以「變身」為學生,去學校深造,在知識的殿堂汲取營養豐富自己。
還有的人,既能掌控主業,把業務水平錘鍊到行業中數一數二的水平,又能開闢副業,在兼職這一塊玩得風生水起、無人能敵。
這些人,不呆在舒適圈,不懼怕新領域的壓力,無論去到哪裡,都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那一個。
路,有千萬條;風景,不止一處。
勇於嘗試、敢於突破、不懼挑戰的人,路只會越走越寬,而沿途的風景,自然是美不勝收。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說:
「唯一不擔心後路的方式,就是把前路走得更長。」
不困於標籤的人,跳出了世俗的認知和視野,去掉了束縛的枷鎖,一路走得腳下生風、篤定堅韌。
青春已逝、紅顏不再意味著什麼呢?
有人這樣形容:「就像顆菜一樣被人去挑選,然後嫌你這個菜葉子老了,嫌你這個日期不新鮮了。」
讀來令人震驚。
但如果不懼怕年齡,而是在它的框架之外生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近,「70歲奶奶健身練出馬甲線」的新聞,被很多人點讚。
奶奶叫陳繼芳。
為了改善體質,她不顧高齡,把自己「槓」進健身房。
站舉壺鈴、熱浪戰繩、直腿硬拉等等,樣樣玩得認真又專業。
3個月之後,成績喜人,脂肪減掉28斤,並且身體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還有網友發出疑問:「真的70歲嗎?說她50歲我也信。」
確實,如此好的精神和體態,哪裡像是70歲的老人家?
無獨有偶,像陳繼芳奶奶這樣「逆齡生長」的人,不止一個。
武漢83歲的康康爺爺,不僅著裝時尚,還非常熱衷打籃球、健身,狀態可比年輕人;
日本新晉網紅——92歲的西本喜美子老奶奶,70歲學攝影,如今不僅繪圖軟體、修圖軟體運用嫻熟,還非常幽默地拍攝創意照片,來諷刺某些社會現象。可以說,她的情懷和責任感,不輸任何年輕人。
圖為西本喜美子自任照片主角,扮演「被扔進垃圾堆的人」,諷刺遺棄老人的現象。但它的影響程度,由我們自己決定。
如果年齡一大,就活得麻木無趣、死氣沉沉,那年齡除了是臉上的溝壑、鬢間的白髮、蹣跚的步伐,更是喪失激情、止步不前的生活態度。
但如果我們拒絕被它「定義」,而是活得隨心隨意、元氣滿滿,那年齡只不過是歲月的印記而已。
就像陳繼芳奶奶、康康爺爺、西本喜美子奶奶這樣,即便如此高齡,也仍然體態年輕、狀態年輕、心理年輕,叫人稱讚。
有人說:「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不被年齡定義,才更有活力。
如果問,有哪些人深受「性別定義」之苦?
毫無疑問,楊麗萍當屬其一。
她甘願為舞蹈事業奉獻一生,卻因沒有生育慘遭羞辱。
而羞辱,則因「唯性別論」而來——因為你是女人,所以,不生孩子就是人生失敗。
像這樣的「性別論」,不止一起。
去年,成都某小學,按性別開設課程,男生學習做飛機、造火箭、裝汽車,女生學習織毛衣。
至於為何要這樣做,校長的解釋是:男孩、女孩性別錯位了,需要糾正。
不得不說,在課堂上玩性別歧視,就是置教學理念不顧;
在工作中玩性別歧視,就是置專業操守不顧。
如此這般,最後也只能在所有人身上,烙下固有的刻板印象。
俞飛鴻曾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說:
「不能單獨把女性和男性分離開來,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一樣的豐富。」
深以為然。
那些不願被性別定義的人,都活出了自我形象。
比如格鬥選手張偉麗。
她摒棄了人們加諸給女性的柔弱印象,把拳擊、巴西柔術、泰拳、散打等多種技術練習得爐火純青,然後在那個以力量取勝的八角籠裡,用42秒的成績,打贏了對手,一躍成為首位奪得UFC金腰帶的中國人。
張偉麗直接懟了回去,她說:
「女孩不應該被性別定義,誰說女孩必須是柔弱的、相夫教子的,不能是強壯的、勇敢的?
女孩也不應該被職業定義,誰說格鬥的女孩就是暴力的、會家暴的?」
這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世界,尊重各自的性別,就是尊重人的自由與個性。不被性別定義,而是衝破世俗、打破常規,去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然就會活得精彩,並且擁有不負生命的意義。曾經有哲學家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奔走於世,讓我們繳械投降的,通常不是高難度的目標,而是世界給予的「定義」。
它以標籤、年齡、性別為結界,把人牢牢困住。
如果想要不辜負這一生,那就走出這些「定義」,活成一道自由而無畏的光。
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