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推出"國際化小學期" "洋教授"為新生上通識課

2020-12-15 東方網

  東方網6月24日消息:辦學國際化,除了把一些優秀學生、教師送到國外大學去交流、訪學,還有沒有更加「經濟」的方式?這兩天,上海大學校園裡一下子出現了81位洋教授,其中75人負責給全校近5000名大一新生上通識類課程。

  大規模引入「洋教授」,上大精心算過一筆帳:不僅能展現歐美一流大學原汁原味的通識教學模式,讓每位新生都有機會受益,更大的「好處」或許發生在課程結束、「洋教授」們打道回府後……

  洋教授,帶來新奇的通識課

  75名「洋教授」,分別來自美、英、德、澳等高校,不僅科研能力強,個個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其中不乏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杜克大學以及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優秀師資。他們每人為新生開一門課,全英文教學,小班授課。

  據說,上大選課系統一開,很快就「爆」了。《美麗的使用:認識並欣賞功能藝術》、《地方、人以及工作:對空間計劃和可持續性的介紹》、《視覺通訊》、《批判性思維與全球視野》、《材料科學初探》……看到這些新奇的課程名稱,新生們的興趣就來了,除了選一門課學習外,不少人還決定抽時間去旁聽別的課程。

  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介紹,眼下正是上大的「小學期」,這個特殊的學制在上大已實施了二十年。根據最初的設計,「小學期」主要用來讓學生參加實習、實踐,學習課堂外的的知識。但自從2011年上海大學啟動大類招生、大一實行通識教育後,一年級學生的「小學期」怎麼安排,變成了一個問題。「大一學生還沒有學具體專業,跑出去實習收穫有限,不如抓住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葉志明說,此次開設的通識類課程,覆蓋文、理、工三大領域,涉及全球化與社會發展、市場經濟與戰略管理、科技創新與科學方法、自然進化與生命關懷、公民與社會等10多個模塊。

  據了解,洋教授的授課時間為2周,他們將通過筆試、遞交小論文、完成團隊作業等方式開展考核,通過考核的學生將獲1個學分。

  國際課程周,帶來「衝擊」不小

  短短兩周時間能學到什麼?其實,校方的「醉翁之意」,並不在於具體的知識。

  早在去年夏天上大「小學期」期間,學校就小範圍試點,邀請了一批「洋教授」利用他們的學術休假來開課。結果,這個「國際化課程周」反響不小,親歷過的上大師生們都感受到了課堂氛圍的差異、甚至是衝擊。

  「有的學生到大學讀了一年,上課還是習慣聽老師講,自己記筆記。討論課的教學模式反過來了,老師聽,讓學生唱主角,有人不適應,甚至開始意識到自己英語蹩腳……」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賀英告訴記者,不僅學生受到觸動,學校還給每個「洋教授」配了一名中國助教,由上大的青年教師擔任。怎麼在課堂上跟學生互動,怎麼拋出問題吸引學生,上一堂課要做多少準備,這些貼身的助教們,收穫也不少。

  今夏「小學期」,上大還專門聘請了6名外教給學校的教師們開展教學培訓。

  請外教耗資巨大?其實很超值!

  葉志明說,集中邀請81位洋教授到學校上課,乍看起來,學校要承擔的課時費、差旅費不少,對行政部門來說,工作量巨大。但學校早就精打細算,認為這樣做「超值」!

  對高校而言,推進教育國際化光有辦學理念遠遠不夠,實現的具體路徑是什麼?不少大學還是習慣性地遴選、派遣少量的師生遊學、訪學。葉志明說,算筆經濟帳,有些划不來。「我們送一個學生或者老師出國交流、培訓,動輒要花費幾萬元,但最直接的受益者,也就是這麼少數幾個出訪者。」而大規模引進「洋教授」,受益面則能覆蓋全校新生,還有更多的老師。

  「學生在外教課堂上,會感受到一種活躍的學習氛圍,新奇的提問方式。他們聽課的口味提高了,接下來,校內有些老師的日子恐怕就要難過了。」葉志明坦率地告訴記者,洋教授們前來「傳經送寶」,無形中會讓學校的本土教員們感受到一種壓力,甚至會引燃他們心頭的危機意識。「對正在全面推進教改的上大來說,把外來的壓力轉化為廣大教師們改良教學模式和方案的真正內動力,正是學校求之不得的事。」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暑假小學期裡的國際化大作為
    七月,本是高校校園逐漸冷清下來的時候,然而,在中國人民大學,一群有著不同膚色、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的面孔如期而至,為夏日的校園帶來了「國際範兒」十足的活力。吸引他們來到這裡的,正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小學期。
  • 大學夏季小學期怎麼上?
    大學夏季小學期怎麼上?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在夏季小學期進行實驗今年起,河南大學將打破春秋兩學期的傳統學制,增設夏季小學期,試行「兩長一短」的三學期制。新增的夏季小學期是從原來的春秋兩個學期中各抽出兩周時間組成。
  • 高校小學期點讚與吐槽並存 小學期該如何升級?
    ­  ——編 者­  炎炎7月,正值暑期,很多高校學生早就安排好各種出行,可對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大三學生段經琨來說,每天早上,仍要在鬧鐘的催促下準時起床,洗漱完畢後直奔明德主樓教室——在這裡,他要修習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劉長江的課程《中國音樂、美學與全球化》。­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還有小學期。」
  • 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南開大學試行夏季小學期
    本臺消息:6月24日是南開大學試行夏季小學期的第一天,南開學子們發現一些課程壓縮了,選課的範圍更廣了,而且一同上課的還有高中生甚至是普通市民。來聽記者賈毅君的報導:  在南開大學二主樓的A206教室,南開大學醫學院張京玲教授正在講授體質養生課。教室裡座無虛席。
  • 高校小學期 升級不容易
    在完成春季學期課程後,他們還要度過第三個學期——夏季小學期。  2004年6月,北京大學率先推出小學期,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一批高校陸續開辦小學期。小學期現狀如何?學生和老師如何看待?
  • 院士給大學新生上通識課,不妨更多些
    院士給大學新生上通識課,不妨更多些 2019-09-17 11:57:50 來源:錢江晚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本報報導,在不久前的浙大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幾位院士給新生上起了「開學第一課」。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小學期開學
    7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2018年國際小學期開學儀式暨教師交流會。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出席活動,學校辦公室、研究生院、教務處、國際交流處、信息技術中心以及各學院相關負責人、國際小學期授課教師等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 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國際小學期開學
    7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2019年國際小學期開學儀式暨教師交流會。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朱信凱出席開學儀式,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國際交流處等機關部處和有關學院負責人、國際小學期授課教師參加。
  •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2015-11-03 19:17:03  這門名為「大國方略」的通識選修課自開設以來,主題圍繞當下青年學子們最關心的國事,授課老師與學生不停「頭腦風暴」,上座率節節攀高,讓選修的本科生們直呼過癮,因為這種授課形式和課堂辯論氛圍,在如今的大學課堂較為少見。  記者注意到,上海大學專門為該課程量身打造的教學團隊堪稱豪華,主講教師多達十來位,均為來自哲學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學者和「會上課」的名師。
  • 冬季小學期||中國海洋大學張廣海教授應邀為旅遊學院開展冬季小...
    2020年1月初,按照學校安排,我院順利地展開了一系列冬季小學期授課活動。在海洋海島旅遊方面的專題授課,我院特邀請了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張廣海教授為2018級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講授。
  • 院士給新生上通識課,不妨更多些
    據本報報導,在不久前的浙大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幾位院士給新生上起了「開學第一課」。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為醫學院本科新生講授的「開學第一課」,可不是巴老拿手的免疫學等專業課,而是通識課。其他的如岑可法院士、楊衛院士講的也是通識課。
  • 復旦通識|「給新生的第一堂通識課」從「如何認識美國」講起
    對於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來說,通識教育是一個全新領域,在他們開始學習通識課程時,復旦通識教育中心組織了「給新生的第一堂通識課」系列講座,邀請校內相關學科領域的資深學者,從傳統中國到今日美國,從政治經濟到人類自身,每一場講座中的三位主講人將共同圍繞一個主題,以跨學科的視角展開分析與討論,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興趣,了解進入不同學科和領域的「鑰匙」。
  • 錢江晚報:院士給新生上通識課,不妨更多些
    原標題:院士給新生上通識課,不妨更多些 據本報報導,在不久前的浙大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幾位院士給新生上起了「開學第一課」。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為醫學院本科新生講授的「開學第一課」,可不是巴老拿手的免疫學等專業課,而是通識課。
  • 打造全球頂尖暑期學術盛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小學期」火熱...
    Hesp講授《資金與財富》課程(供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日報網7月18日電(記者 塗恬)以強化國際化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進國際學術前沿、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推廣為目標,為期一個月的2016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小學期」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 上海交大集聚優質教學資源,接軌國際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夏季小學期
    上海交大集聚優質教學資源,接軌國際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夏季小學期 2012-06-25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今年全面推行夏季小學期,著力推動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新探索。
  • 青島大學多個夏季小學期 為期四周
    但8月21日,記者走進青島大學校園,看到的卻是全體師生忙於學習、實踐的情景。據了解,青島大學從今年8月21日開始,正式開啟了為期四個周的夏季小學期,打破了往年春秋兩學期的傳統學制,試行「兩長一短」的三學期制。夏季小學期不以上課為目的,而是學生自主選擇,通過集中的實踐活動和高水平學術報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的學生在實驗室裡進行實驗。
  • 逾百位「洋教授」京滬面試招生,海外一流大學青睞碩博人才
    逾百位「洋教授」京滬面試招生,海外一流大學青睞碩博人才 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九屆博士生國際招生面試交流會」將於11月18-19日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11月21日在上海花園酒店舉行,
  • 上海外語頻道推出「兔NIGHT ICS洋春晚」
    繼去年成功推出滬上第一臺最具國際化元素的春節晚會「愛上這一晚 ICS洋春晚」之後,今年大年初一(2月3日)晚間七點半的黃金時段,上海外語頻道(ICS)又將再次為螢屏前的觀眾獻上兔年最夯、最時尚、最給力的2011年「兔NIGHT ICS洋春晚」,為觀眾朋友第一時間送上來自ICS的新年祝福。
  • 大學夏季學期怎麼上?
    今年暑期,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近百所高校都開設夏季小學期。暑期修學分「不打烊」其實,早在2004年6月,北京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推出小學期,學校希望通過開設「小學期」帶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讓學校與國際高校接軌。無疑,小學期是我國高校向美國學習的產物。那麼,美國高校的夏季小學期是如何開設的呢?
  • 北京外國語大學停辦2020年暑期國際小學期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3月19日,北京外國語大學下發通知,由於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決定停辦2020年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暑假國際小學期項目。北京外國語大學稱,儘管中國的疫情正在好轉,但由於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為了師生的安全與健康,2020年暑假國際小學期(ISS項目)遺憾取消。據悉,2004年,北京大學推出「暑期小學期」,隨後清華、人大、上海交大、南開等知名高校陸續開辦小學期項目,面向全國和世界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