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24日消息:辦學國際化,除了把一些優秀學生、教師送到國外大學去交流、訪學,還有沒有更加「經濟」的方式?這兩天,上海大學校園裡一下子出現了81位洋教授,其中75人負責給全校近5000名大一新生上通識類課程。
大規模引入「洋教授」,上大精心算過一筆帳:不僅能展現歐美一流大學原汁原味的通識教學模式,讓每位新生都有機會受益,更大的「好處」或許發生在課程結束、「洋教授」們打道回府後……
洋教授,帶來新奇的通識課
75名「洋教授」,分別來自美、英、德、澳等高校,不僅科研能力強,個個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其中不乏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杜克大學以及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優秀師資。他們每人為新生開一門課,全英文教學,小班授課。
據說,上大選課系統一開,很快就「爆」了。《美麗的使用:認識並欣賞功能藝術》、《地方、人以及工作:對空間計劃和可持續性的介紹》、《視覺通訊》、《批判性思維與全球視野》、《材料科學初探》……看到這些新奇的課程名稱,新生們的興趣就來了,除了選一門課學習外,不少人還決定抽時間去旁聽別的課程。
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介紹,眼下正是上大的「小學期」,這個特殊的學制在上大已實施了二十年。根據最初的設計,「小學期」主要用來讓學生參加實習、實踐,學習課堂外的的知識。但自從2011年上海大學啟動大類招生、大一實行通識教育後,一年級學生的「小學期」怎麼安排,變成了一個問題。「大一學生還沒有學具體專業,跑出去實習收穫有限,不如抓住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葉志明說,此次開設的通識類課程,覆蓋文、理、工三大領域,涉及全球化與社會發展、市場經濟與戰略管理、科技創新與科學方法、自然進化與生命關懷、公民與社會等10多個模塊。
據了解,洋教授的授課時間為2周,他們將通過筆試、遞交小論文、完成團隊作業等方式開展考核,通過考核的學生將獲1個學分。
國際課程周,帶來「衝擊」不小
短短兩周時間能學到什麼?其實,校方的「醉翁之意」,並不在於具體的知識。
早在去年夏天上大「小學期」期間,學校就小範圍試點,邀請了一批「洋教授」利用他們的學術休假來開課。結果,這個「國際化課程周」反響不小,親歷過的上大師生們都感受到了課堂氛圍的差異、甚至是衝擊。
「有的學生到大學讀了一年,上課還是習慣聽老師講,自己記筆記。討論課的教學模式反過來了,老師聽,讓學生唱主角,有人不適應,甚至開始意識到自己英語蹩腳……」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賀英告訴記者,不僅學生受到觸動,學校還給每個「洋教授」配了一名中國助教,由上大的青年教師擔任。怎麼在課堂上跟學生互動,怎麼拋出問題吸引學生,上一堂課要做多少準備,這些貼身的助教們,收穫也不少。
今夏「小學期」,上大還專門聘請了6名外教給學校的教師們開展教學培訓。
請外教耗資巨大?其實很超值!
葉志明說,集中邀請81位洋教授到學校上課,乍看起來,學校要承擔的課時費、差旅費不少,對行政部門來說,工作量巨大。但學校早就精打細算,認為這樣做「超值」!
對高校而言,推進教育國際化光有辦學理念遠遠不夠,實現的具體路徑是什麼?不少大學還是習慣性地遴選、派遣少量的師生遊學、訪學。葉志明說,算筆經濟帳,有些划不來。「我們送一個學生或者老師出國交流、培訓,動輒要花費幾萬元,但最直接的受益者,也就是這麼少數幾個出訪者。」而大規模引進「洋教授」,受益面則能覆蓋全校新生,還有更多的老師。
「學生在外教課堂上,會感受到一種活躍的學習氛圍,新奇的提問方式。他們聽課的口味提高了,接下來,校內有些老師的日子恐怕就要難過了。」葉志明坦率地告訴記者,洋教授們前來「傳經送寶」,無形中會讓學校的本土教員們感受到一種壓力,甚至會引燃他們心頭的危機意識。「對正在全面推進教改的上大來說,把外來的壓力轉化為廣大教師們改良教學模式和方案的真正內動力,正是學校求之不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