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年代,新思想與舊思想交融更替。正是在思想的碰撞下誕生了許許多多知名的學者,他們開了新思想的先河,永為後世之楷模。其中也有很多女子因自己過人的才華而聞名於國內外。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位民國才女張充和。
張充和生於1914年,家族聲名顯赫,其曾祖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曾任兩廣總督。她的父親也是蘇州著名的現代教育家張武齡。雖然家世顯赫,但是張充和卻從不安於祖輩的光環之下。他自身被稱作為民國租後一位才女。
包括她另外三個姐姐都是民國著名的人物。比如說她的三姐張兆和,如果對於這個名字還不是太熟悉的話,那麼對於張充和的三姐夫沈從文一定都印象深刻了吧?正是在姐夫沈從文的影響下,張充和才有了機會步入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北京大學就讀。
1933年,張充和來到北京參加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在姐姐和姐夫要求下,他在便在三姐張兆和家住了下來。我們知道,沈從文曾是北京大學的人民教師。於是張充和便到北大去旁聽,而這一聽便不可收拾,幾乎天天都要去,一堅持就是一年。
都說一個人的愛好所愛就是才華所在,嗜學的張充和在國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強的天賦,姐夫沈從文是個懂得惜才的人。看出了張充和在國文方面的天賦,於是便鼓勵張充和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沈從文親自教她基礎的高中內容。
當時,考北大需要考四門:國文、數學、歷史、英語,可是,張充和從小到大隻學國學。從來沒有學過幾何、代數,所以,以至於考試結束後,張充和的數學只考了零分。我們知道,現代高考只要有一科不及格基本就和北大無緣了。.
而當時北大也有規定,不能有一科掛零分。但是張充和雖然數學是零分,但國文卻考了滿文。尤其是她的作文,雖然題目是《我的中學生活》。但是卻寫得文採飛揚,且十分的具有內涵。讓當時北大很多大學者們都為止驚嘆。
最後連胡適都坐不住了,和沈從文一起忙裡往外地讓校方通融,希望能夠破格錄取這位曾經的「旁聽生」,最後校長都被打動了,最終決定破格錄取張充和。
學成後的張充和並沒有辜負祖國的培養,雖然旅居於國外卻終身都為推廣國學做貢獻,時常在哈佛,耶魯等國際名校傳播書法,國學等。可是說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奉獻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