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劉寧榮:暴力事件衝擊下,香港各大學為何仍保持吸引力?

2020-09-03 鳳凰網

核心提示:

1、疫情給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帶來很大的困局。美國一些中學在考慮在中國進行線上的課程,很多大學已經啟動線上課程,大學生和研究生也或可利用國際間大學的交換生計劃,在本地學校上課。如果能夠這樣安排,是非常理想的


2、香港確確實實是連接東西方的一座城市。在香港可以獲得西方最新的知識,大學老師也相對來說是從全球各地來的。這種豐富多樣性有助於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從不同的視野去看問題。


3、去年香港社會事件發生之後,大家都擔心香港碩士課程會不會受很大影響?有趣的是,今年各個大學招收內地學生來香港上碩士課程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而且報名者遠遠超過原來想像的。


4、現在中國內地的教育發展非常快,獲得的教育機會要大得多,是否要到海外去,要根據每個人自己的情況去評估。若家庭有能力、願意讓孩子去經風雨是值得鼓勵的,但也要看具體學科和未來規劃。


5、不管是在哪裡讀書,都必須注重孩子的具體工作經驗、動手能力,而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如果沒有這些能力,書讀得再好,可能以後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6、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志向,他願不願意出去,是否還是想留在中國內地發展,這個是首要的。還要想到孩子是不是適合一個人生活的?如果到了海外壓力一大,心理受挫折,然後出了問題,是得不償失的。


7、歐美針對華人的歧視比以前要更常見,而且歧視總是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用隱性的或者是公開的方式來出現。留學生最主要就是做足心理準備,學會應對。但最重要是把自己保護好,順利完成學業。

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我是陳箋。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得到控制的今天,有一個群體可以說是相當的焦慮,那就是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們,他們到底能不能回到學校繼續他們的學業呢?在國際環境比較複雜的形勢下,還有沒有必要去海外留學?相關的話題,今天節目我請到香港大學SPACE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劉寧榮教授一起來探討。

疫情下留學生困局怎麼破?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在目前的情況底下,現在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最大的焦慮是什麼?應該怎麼樣解決呢?

劉寧榮:這次的疫情給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帶來很大的一個困局,這困局在剛開始的時候,國內的疫情很嚴重,那麼他們其實是非常擔憂的。然而國內的疫情結束之後,他們在海外尤其像在英國美國這些國家,他們面對就學業如何去完成的問題,尤其現在在美國,疫情非常嚴重,而且在短時間之內,美國的疫情要有一個轉折點,我覺得還是比較難的,U-turn(轉變標誌——編者注)可能還沒有到來。

而且根據2018、2019美國的外國留學生的數字,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概在35、36萬左右。那麼這個數量是巨大的,如果現在能夠在美國繼續待下去的人,那麼當然他們可以根據學校的一些安排來完成課程。很多大學都已經取消了面授,但是很多大學也都已經啟動了線上的課程,所以學生在美國的時候可以通過線上的課程來完成。

另外一方面,不少大學的線上課程也可以在海外上,包括在美國的一些中學裡面的這些中國小留學生,下個學期很多中學也在考慮,如果疫情不能結束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在中國進行線上的課程。當然大學的課程,尤其是研究生層次的課程,情況可能會有所不一樣。

那麼在這方面如何能夠妥善的安排,過去不同大學裡面都有交換生計劃,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國際間大學的交換生的計劃,譬如A大學在美國,它如果跟中國的大學有過交換計劃,那麼能不能把計劃擴大了,讓這些人可以到當地的學校,例如說北京、上海的某個學校去上課,然後美國大學可以承認這些學生的學分。如果能夠這樣安排,當然是非常理想的。所以這個可能現在都要透過不同大學的合作,為這些留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一個出路。

香港的大學仍保持吸引力,碩士課程內地招生沒受影響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確實我們看到這場疫情當中,留學生和家長們都非常的焦慮。也有一些惡性事件出現。有一個在美國留學生因為美國疫情太厲害了想回來,但是機票非常的昂貴,他花了七萬多塊買機票,遭到父母責備,孩子還輕生了。這樣的情況是讓人非常痛惜的。剛才你說的一點,可以用交流生這樣的方法,讓他們的學業免受影響。我們也看到最近的消息說,美國康奈爾大學已經為這些滯留在中國的學生安排好,可以在北大清華,短暫地繼續學習,這很好。

我們也看到香港的大學已經伸出了橄欖枝,對那些已經取得海外留學資格的學生提出了更好、更優厚的條件吸引他們來香港。那麼對於內地的學生來說,海外的大學和香港的大學相比的話,香港的大學有些什麼樣的優勢和吸引力呢?

劉寧榮:香港的大學在過去的20年間,對內地的同學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大家知道從內地要考到香港的大學,尤其考到像港大、中大、科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一件事情,都是在當地的成績要達到非常高才有可能來到香港這些大學來上課,所以這說明了香港的大學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目前從交流生的方面來講,因為疫情,香港的一些大學也跟海外大學中斷的這種交流生的計劃,特別是下個學年可能會繼續中斷。所以回到剛才前面提的問題,在美國、英國的中國留學生要透過這種交流計劃來到香港的大學上課,可能也會面臨一些阻力跟困難。

但是回到你剛才講的關鍵問題,就是香港的大學為什麼能夠吸引到內地的很多的這些同學?主要原因就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香港確確實實是連接東西方的一座城市。到目前為止,雖然過去20年有些變化,但是從教育角度上來講,在香港可以了解到西方,不管是瑟吉歐管理教育,還是人文教育,以及其他學科方面都可以獲得最新的知識。香港的大學的老師,他們也相對來說也是從全球各地來的。這種豐富多樣性也有助於我們的同學學會這種獨立的思考,學會從不同的視野去看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會非常吸引內地的學生來香港上學。另外,大家知道,很多過去從內地來到香港,上本科甚至上碩士的,最後可能也比較方便,通過香港能夠到歐美各國進行博士的課程,那麼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非常有意思的是,去年香港的社會事件發生之後,大家都有一個擔心,香港的這些碩士課程會不會受到很大的一個影響?因為大家知道,香港的這個碩士課程基本上都是所謂叫「自負盈虧」,它不是政府資助的,是跟大學本科不一樣的。那麼對香港的所有大學來講,都會有很大的一個影響,因為多數學生都是來自內地。有趣的是,今年下來,各個大學招收內地的大學這些學生來到香港上碩士課程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而且報名者遠遠超過原來想像的。

這方面當然有幾個原因,一個就是目前到歐美留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對更大的困難;第二,對在內地進行碩士教育的同學來講,在香港進行碩士教育還有很多的優勢條件,它的課程時間短,又有剛才我前面提到的香港各個大學的師資情況;第三,如果有些同學想到海外去留學,這也是很好的跳板。那麼未來想留在香港進行發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所以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反而在今年,我聽到的各方面的消息都是來自內地報考香港的碩士課程的同學,這個數量非常的多。

未來想要出國留學,要做足心理準備

鳳凰網香港陳箋:在過去的10多20年,我們享盡了全球化的紅利,家長也願意送孩子出國求學。但是近幾年看到逆全球化的現象出現了,在這樣一個世界格局底下,家長還有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留學呢?

劉寧榮:首先,如果孩子已經完成了一半的課程的,一定要把它好好完成。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面,我也收到不少我的學生,因為我的學生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也都是非常的擔心他們在海外,包括在美國的同學,他的孩子們是不是應該回來?我對他們勸告是千萬要把學業完成。因為海外讀書不容易,既然已經去了,一定要把這個課程完成,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現在沒有去的,未來想去的,現在當然跟過去20年的情況不一樣,可能要做足心理準備。我們這一代人當年去的海外留學的時候,是窮的叮噹響,完全是靠獎學金來完成,甚至很多人要靠洗碗到中國餐館去打工才能完成。在過去的10來年間,中國留學生出去沒有這問題,因為父母都能夠給他們提供比較好的這些財務的支持,而且也比較受到當地大學的歡迎。那麼在過去兩三年,尤其未來這方面的氣候會發生變化。所以兜裡可能會有錢,但是可能面對的環境跟過去10多年20年不太一樣,你有沒有做好這樣一個心理的準備,這是很重要。

所以也就這一點我覺得還是值得讓自己的孩子到海外去留學,為什麼?因為一個人不能在一個非常順順噹噹的環境裡面長大。其實正是因為你到海外去碰到不同的處境,了解到不同的事物,這恰恰是能夠開拓你的視野,為自己未來的成長,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鍛鍊。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覺得還是鼓勵大家到海外去。當然現在中國內地的教育跟以前也不一樣,發展非常快。例如說我們的研究生教育,也比以前獲得的教育機會要大得多,也沒有比以前那麼難考了。那麼這方面可能也有很多好的學校,好的專業,也不是說一定要到海外去,這個就是根據每個人自己的情況去做一個評估。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剛才您就說到在您那個年代去美國讀書的時候,真的是很多父母在經濟上可能也不是太能夠支持,但是他們都是拿著獎學金出去的,所以想要完成學業的意願是非常的強烈。現在過去這麼多年來,這一代年輕人出去求學的話,都是家境比較好,基本上父母能夠全資來資助孩子們在海外的學習甚至是生活的費用。那麼其實剛才您就說到您還是建議大家能夠出去讀書的。或許它不光是完成學業的問題,其實我覺得剛才您說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出去的話是一個人在外面闖蕩生活,可能要碰到困難要自己去面對,所以這也是一個挫折教育的過程。

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出國留學,您覺得是怎麼樣的家庭或者是孩子,他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發展才應該出去留學呢?

劉寧榮:當然,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每個家庭狀況也不一樣。假如說父母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出去,怕他經不起風雨,然後會出事,當然你可以選擇不要讓孩子出去,或者說一個人它的獨立性不強,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辦法去承擔,去承受,最好也不要出去。但如果你是有這樣能力的,願意讓孩子去經風雨、見一見世面,我覺得應該是鼓勵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看你學什麼學科,學科很重要,所以你要去選擇一個好的學科,這個學科是在哪個大學是好的,在哪個國家是好的、不見得一定美國好,一定就是澳大利亞好,或者一定就是中國好,而是要根據你自己所學的學科的一個發展來講,我覺得是需要考慮的。舉個例子來講,講個比較極端的,你要學中文,要學中國古典文學,可能大可不必一定要跑到美國或者英國去留學。所以這就是根據你自己的未來的發展要去做一個考量。

第三點是你的事業今後是怎麼去規劃的?你到底想做什麼?希望自己是朝哪條路發展?但是不管怎麼講,我自己個人認為到海外學習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你能夠碰到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或者三十幾年沒有碰過的人。你可以判斷那些完全跟你的思維不同的人,一個人的成長最重要是你碰到不同的人的時候,他的不同想法,你不是去拒絕,而是去理解為什麼他有這個想法,然後再重新進行思考,去反思為什麼我的想法跟人家不一樣。而不是看到不同的事情、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是拒絕,就說這東西跟我不一樣,他們就是錯的、就是異類。如果大家都能夠這樣子去學習的話,我覺得它的價值更大。所以我覺得到海外學習的最大的價值,你的行走的路跟別人不一樣,你看到東西跟別人不一樣,從中你可以更好的成長,學會更好的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式。

全球高等教育現產業化 不能再一個學位定終身

鳳凰網香港陳箋: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性,我也很認同。其實去西方大學求學,也不是說西方的月亮就比我們中國的圓。但是你可以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嘗試去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樣的話題或者是同樣的一個事物。我有一個國內的校長朋友,他說其實如果大學本科教育在哪裡,是對學生將來在哪裡發展是有很大的關係。他說如果我女兒希望回到國內來工作的話,她的本科一定要在國內完成,不然的話,太早去海外,以後回到中國國內的話,可能對國內我們自己的文化不適應,您認為會有這種顧慮嗎?

劉寧榮:當然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主要是考慮所謂的「網絡」。因為如果你是在國內上的大學,你的同學、朋友,就會在國內的一些大學裡面,你到海外去了那就是另外一個網絡,所以不太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講,很多人說如果我要經商的話,如果在國內大學上課,你就會有所謂的Network(網絡)創造出來的,那麼非常好,有利於自己的發展。

但是我覺得對中國人來講,這個問題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為不管怎麼樣,你基本到海外去留學了,你在國內還是有很大的一個網絡。反而我有一個朋友,他的情況就是不一樣,他前面的三個孩子都到英國去讀書,然後要叫他們去國內去幫助他發展他的企業,他們都不太願意也不了解國內的文化,也不了解國內的企業的管理。所以最後他決定要把他最小的女兒送到內地,送到廣州的一所大學去讀書,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夠從小就能夠跟他們同輩的人進行交流,然後更好的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的企業,這個就是他的想法。所以從香港人的角度來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是值得去這麼做的。

但是對內地的同學來講,可能這不見得一定要這麼做。即便你到國外去讀大學了,你可能有中學的同學,你仍然對中國可以有很多的了解,到海外去可能可以創造另外一個所謂的「Network」,所以這要看大家是怎麼去思考.同時如果你到海外去讀書,然後回到中國,那麼在中國現在有很多課程,不管你去讀MBA還是EMBA,這個問題我覺得都不是很大。

鳳凰網香港陳箋:最早一批到海外去讀書的都是精英,因為他們入學的門檻非常高,而且也是拿著海外學校的獎學金而去的。不過今年我們看到一個現象,一些歐美的學校把教育出口,把教育產業化了。也就是說海外學生去讀書的話,學費比較高,但是入學門檻比較低。這批學生畢業之後他們的競爭力就不那麼強了,這種現象,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劉寧榮: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一個就是你剛才說的這是事實。高等教育現在在全球都出現了一個產業化的趨勢,那麼尤其歐美的各種大學,這種真的很多,那麼內地很多人也不是很了解。有的學校真的就是純粹是依靠這些學費才能夠支撐下去,它可能在錄取的要求就會低一些,這是一個方面。

但是在歐美地區也有很多好的大學,它不僅僅是有政府的制度,也有大量的捐款,把資金拿去去投資,然後支持大學的發展。其實很多好的大學,不管像哈佛也好,斯坦福也好,它們都有大量的資金是來自校友的跟社會人士的捐款,來維持它的發展。

第二方面,我們必須意識到30年前跟現在不一樣。30年前在中國內地考大學不容易,在香港也不容易。香港20年前大學的錄取率也就18%,所以後來才有「副學士」,來解決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現在全球都面對一個問題,所謂的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問題,也就是說80%的人最終都能夠上到大學,不管是用什麼樣的一個途徑,不管是18歲畢業就進大學,進到本地的學校,還是進到海外的學校;不管是通過副學士,慢慢的就銜接的大學課程完成;或者是說到了二十七八歲了,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也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幾的人都可以拿到大學文憑。

所以大學文憑的價值當然是不如從前,你仍然用30年前或20年前,這些大學生畢業出來的出路來要求,來衡量自己的成功,那麼你會很失望,家長也會很失望。所以現在才會有大量的所謂的叫做「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出來,包括在香港的很多大學,這些課程式的碩士課程也基本上是自負盈虧的。現在從事研究型的這些碩士課程、博士課程,你才有可能拿到獎學金來讀,所以這個是一個全球的變化的一個趨勢。

現在大家知道,讀完一個大學本科不夠,還要讀碩士,讀完碩士以後還不夠,就像我們香港SPACE中國商業學院在內地開課程的時候,為什麼大量的人來讀,讀了 MBA,EMBA還要來讀,是因為現在在你自己個人的發展裡面,你以前學的學科跟現在的工作是不一致的。

隨著你的事業的發展,你的知識的更新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才會去倡導終身的學習。千萬不要以為現在拿了一個大學文憑,你的學習就已經完成。20年前、30年前真不一樣,以前你一個學位定終身,而且是一份工作可能也定終身。今天是一個學歷、兩個學歷、三個學歷都不夠,因為你在你的事業發展當中,你可能要變成五六個工作了,所以是需要不斷的去學習,才能夠滿足你自己的事業發展的需求。

不管是在哪裡讀書 工作經驗、動手能力都非常重要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確實「終生學習,終生接受教育」是一個新的模式,所以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了。其實很多大學生畢業以後都會有這種困惑,覺得當時考大學也不容易,但是到了就業市場以後並不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還有一些留學生,海外畢業之後,如果在當地沒有獲得實習或者工作機會的話,回到內地以後這些學生就從「海歸」變成了所謂的「海待」了。這樣的問題又怎麼避免呢?

劉寧榮:其實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中國內地的教育還是海外的教育,有一樣東西非常重要了,你到底有沒有社會的經驗?到底有沒有工作的經驗?在海外的不少的課程都有要求,怎麼要求?在4年的課程裡面,最後的半年起碼你的主要任務是要去工作,你找不到這份工作、實習的話,是不可能大學畢業。

最近我在荷蘭的一個親戚就來問我怎麼辦?因為最近在歐洲也很難找到實習機會,問我在中國內地有沒有市場的機會,因為孩子是做營銷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說不管是在哪裡讀書,我們都必須注重自己孩子的具體工作經驗、動手的能力,而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在這方面我也要說海外這些大學的要求會更加的細緻一點,要求比較多一點。

那麼今天你到海外去讀書的話,其實有幾個途徑,一個是在當地去工作,可以了解到當地的企業的文化、當地的民情。當然也不可以說就不能回到中國內地來,這也是可以的。我覺得甚至是你在美國讀書,可以想想能不能到英國去工作一下,在澳大利亞讀書,能不能想到去美國去工作一下。如果有能力的話,我覺得這方面大家要打開自己的思路。那麼一個人最後能不能發展的好,不僅僅是在學校的成績好,主要是你有沒有跟人交往的能力,動手的能力。如果沒有這些能力,你書讀得再好,可能以後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父母要尊重孩子志向 出國不要起鬨跟風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劉教授剛才您就說到,其實您還是很建議我們內地的學生如果有條件有機會的話到海外可以去求學。那麼在疫情當中,如果大家讀到一半的話,也一定要堅持完成學業。最主要其實出去讀書可以開闊視野,也可以接觸不同的人,更重要的就是可以有更開拓性的一種思維模式。但是您覺得父母把孩子送出去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考量?比如說估計一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勝任在海外的學業呢?因為有的孩子會比較脆弱,是不是也要做好一些準備才能夠出國呢?

劉寧榮:首先我覺得任何一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志向。有一個笑話說,如果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思路去學的話,你的什麼東西我都包了,按照你自己的思路,那就是你自己要想辦法。回到剛才你的問題,我覺得第一個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志向,他願不願意出去,他是否還是想留在中國內地發展,這個是首要的。

第二個就是要給他出建議的時候,他想讀什麼,讀什麼樣的專業,對他出去發展什麼好,這些都需要去網絡上尋找更多的資料,或者去找朋友了解更多的情況、找到更多的信息,然後再去跟孩子去分析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第三個是什麼樣的年齡段該出去?在中國內地有人現在是把孩子很小就送出去了,中學送出去了,有的是大學送出去,有的是碩士送出去。這個當然考首先考量的是你的財力,你千萬不能看我的鄰居把孩子中學送出去了,我一定要送出去,人家可能是很有財力,你沒有財力,搞得自己很痛苦,孩子也不見得發展的就好。到時候兩頭空,所以要根據自己的財力。

第四個就回到你剛才提到問題,這個孩子到底他是不是適合一個人生活的?每個人不一樣,有的人可能三、四歲,四、五歲就能夠獨立生活了。有人到20歲,到了25歲,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雖然我說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本質就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的人,但有人真的是他很難獨立,怎麼辦呢?我們也要去考慮他的情況。如果說到了海外壓力一大,心理受挫折,然後出了問題,也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要根據他的個人的情況去看。總的來說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不要起鬨。不要說別人家孩子就是說都去海外了,我人家孩子一定要去海外,人家孩子小學出去了,我的孩子一定也要小學出去,這些都是不行的,要做具體的分析。

歐美針對華人的暴力歧視增多:別人惡毒,可以用柔性方式回應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從常理上您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出去讀書的好處或者是要做的一些精神上或者是經濟上的準備。但是現在畢竟還在疫情當中,而且國際的關係也會是比較敏感,那麼在歐美的這些學生怎麼樣才能夠保證自己能夠平安的完成學業?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劉寧榮:從這一點來講,確實是下一個學年也就是9月馬上就要來了,送孩子到海外讀書是不合時宜的。因為現在歐美的疫情還沒有結束,所以就不要去湊熱鬧,安全第一,尤其是我們所講的小留學生千萬不要出去。如果是要讀碩士以上的,我覺得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考慮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海外現在已經在讀的,我仍然認為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讀完,對自己來講最重要就是要採取什麼樣的一個防範的措施。我覺得目前的情況比1月份的時候好很多,因為現在歐美地區也意識到了疫情跟以前的情況不一樣,一定要戴口罩,一定要保持社交距離。雖然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年輕人還是不習慣,但是至少社會上已經有這樣一種慢慢的共識了。所以對我們華人來講,願意比較有自律性的,願意去戴口罩,願意保持社交距離的做法,可能不像半年前那樣會引起別人翻白眼,受到別人的歧視。所以最重要是如何把自己保護好,順利的完成學業。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剛剛您就說到怎麼樣從疫情的角度防病毒的角度去做好,這點,我相信大家也會遵循。但是第二點就是在疫情中,我記得您說過自己的一個經歷,就是說在香港跑步的時候,有史以來第一次碰到外籍人士的不友好對待。在這一方面,要怎麼樣處理好呢?

劉寧榮:這就是回到我們前面討論的情況。現在到歐美去留學,受到歡迎的程度跟過去10年、20年可能大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那麼如何的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每一位留學生需要做好準備的,而且準備把孩子送到海外的這些家長也要做好準備,這不是說現在全世界都已經出現了反華的這樣的一個情形,而是說可能你在某個地方就在中央公園跑步的時候就會碰到一個人,他會對你用比較歧視的語言,你如何做出反應,如何的去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

過去這種事情可能碰到機會少一點,不是說現在碰到華人歧視的情況歐美隨處可見,而是這種事情的比例要比以前高了。當你已經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的時候,我想你就能夠應對這樣的一個歧視,而且歧視總是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用隱性的或者是公開的方式來出現。如果有機會碰到這樣的一個情形,給自己人生上一課,我覺得也沒什麼,主要是如何學會去應對。還是被歧視的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自己做足所有的心理準備就可以了。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你看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是1%的話,您會怎麼樣回應?

劉寧榮:我覺得非常簡單的一點。第一,千萬不能因為這個事,尤其是學生在異國、在異地讀書的時候,跟別人形成一個暴力的衝突。因為生命最重要,千萬不要因為意氣用事,這個是第一個。第二個,我覺得是也不要用非常惡毒的語言去應對這種事情。當別人惡毒的時候,你不需要用同樣的方式來回應他,但是你可以選擇別的比較柔性的方式去應對他。這個就是我想要跟大家講的。

鳳凰網香港陳箋:好的,劉教授非常詳盡地給我們講述了您的建議,說希望我們家長如果有條件的話,也不妨把子女送到海外去求學,最主要能夠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大家是能夠碰到不同的人和事去面對不同的思維,這樣的話思路也會更加的開闊,能夠鍛鍊自己的思維模式,還有就是能夠培養在逆境當中自己去處理各種事物的這樣的一個能力。當然在目前的疫情的情況底下,而且全球的格局比較複雜的情況底下,大家在海外留學的話也要注意安全,也祝大家能夠在學業的過程當中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謝謝您,劉教授。

劉寧榮:好的,謝謝你了。

相關焦點

  • 鳳凰網專訪劉寧榮教授:暴力事件衝擊下香港各大學仍保持吸引力
    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我是陳箋。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得到控制的今天,有一個群體可以說是相當的焦慮,那就是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們,他們到底能不能回到學校繼續他們的學業呢?在國際環境比較複雜的形勢下,還有沒有必要去海外留學?相關的話題,今天節目我請到香港大學SPACE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劉寧榮教授一起來探討。
  • 香港社會各界譴責港大學生會暴力衝擊校委會會議
    新華網香港7月31日電 香港大學學生會成員日前暴力衝擊校務委員會會議,混亂中有人倒地受傷入院。這起事件引發香港社會關注,各界人士對破壞學校正常秩序的行為予以譴責。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28日舉行會議期間,多名港大學生會及港大校友關注組的成員強行衝進會議室滋擾會議,並不允許一些校務委員會成員及教授離開。
  • 香港一線丨大學之道
    但很難想像,那些參與到了街頭打砸、毆打市民、縱火襲警、擾亂城市、背棄民族的年輕人,能理解上面所說的「大學之道」。而對於在大學中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而言,他們又如何看待現在的狀況,和部分學生的作為?帶著這樣的疑問,直新聞記者專訪了香港大學教授、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副院長劉寧榮。
  • 大幅減薪跳槽愛丁堡大學,港大校長為何中途「跳船」?
    來源:大公網香港《東方日報》3日發表社評慨嘆,上任不足三年的馬斐森突然請辭,震撼了整個教育界。隨著政治入侵校園,港大校譽蒙汙,教學水平下跌,連帶國際排名也拾級而下。「洋校長可以拍拍屁股另謀高就,百年學府淪為爛攤子又有誰來拯救?」
  • 港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三分鐘帶你看懂港大任命副校長風波
    7月28日晚,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會議受到部分學生和校外人士暴力衝擊。並最終演變成了佔領會場、禁錮校委的嚴重事件,甚至還驚動了重案組進行調查。
  • 討香港大學學生會檄文
    晚上11時半左右,張翔親自打開大閘,讓學生進入住所的花園交流,但學生要求他在大學道對話,張翔亦同意。  為參與「七一」事件學生憂慮  張翔重申,反對任何人作出任何形式的暴力,明白香港目前正面對巨大挑戰及深層次社會問題,但暴力並非解決方法。
  • 致知力行 自我精進 -- 港大SEA 2020年開學禮暨首課圓滿落幕
    北京2020年11月11日 /美通社/ -- 2020年10月30日-11月1日,香港大學SPACE企業研究院(簡稱:港大SEA)2020年開學禮暨首課圓滿落幕。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企業家及企業高層管理者齊聚上海,懷揣空杯心態,正式開啟一段充滿挑戰的「終身學習」之旅。
  • 港大ICB、港大SEA 顧問委員會成立
    香港2019年9月19日 /美通社/ -- 為迎接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簡稱「港大ICB」)成立十周年,9月13日,中秋佳節之際,港大ICB及香港大學SPACE企業研究院(簡稱「港大SEA」)顧問委員會正式成立並舉行首次會議。
  • 香港十名大學校長站出來:反對暴力!
    針對香港近期的風波,10家資助和私立大學校方最開始一直表現低調,到本月發生衝擊立法會大樓後,各大學高層相繼發聲,呼籲理性溝通。
  • 香港部分激進分子暴力衝擊立法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日凌晨表示,對部分示威者1日以極暴力方式衝擊立法會大樓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慨和痛心,予以強烈譴責。對於任何違法行為,特區政府必定會追究到底。「以不明液體攻擊警察」香港部分激進分子,1日晚暴力衝擊並佔領立法會,對立法會議事廳內設施進行大肆破壞。香港警方午夜後進行清場,將暴力衝擊並佔領立法會大樓的示威者驅離。
  • 港大教授劉寧榮解析
    相關的話題,今天節目時間陳箋請到的是香港大學Space學院常務副院長劉寧榮教授一起來探討一下。劉寧榮:有兩個原因在裡面。一個我們還是要回到2016年的結果,因為這個結果是讓我們感到吃驚,希拉蕊當時的民調是非常超前。當然你可以說這也是掛一張超前的數字,這個幅度更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拜登是必勝無疑的。但是我們這次做判斷,根據我以往對美國選民情感的變化,那麼我覺得都經過這麼一場對美國產生這麼大衝擊的疫情,而且共和黨內部他(川普)也是眾叛親離的人,對不對?
  • 深圳前海冰寒贊助香港大學「未來我來」校友會
    香港大學創立於 1911 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高等院校。香港大學一直名列全球最負盛名的 30 所大學之一,在亞洲更是屢獲首名。百年來,香港大學網羅眾多精英學生,培養無數具國際觀領袖,提供優質教學,從事卓越科研,始終走在世界大學的前列。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是港大旗下專門為培養全新商業人才而設立的專業進修學院。
  • 美政客對香港及美國暴力事件口徑不一,香港立法會議員諷刺:雙重標準
    張國鈞引述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去年曾公開稱,美國會支持在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更形容暴徒的行為建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美國現時也出現「搞暴力抗爭」,同樣形容衝入議會是為了「表達訴求」,美方卻轉口風,佩洛西形容美國的衝擊事件對於「民主」而言,是一種可恥的侮辱。
  • 香港開學少數人仍煽動暴力 各大學校長籲學生守法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葉藍】香港高校9月迎來開學季。因應疫情,開學典禮都是在網上舉行,而校長致辭時大都提到要求學生遵守法律。據香港《東方日報》8日報導,7日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開學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大學首次舉辦網上迎新。
  • 白湘菱與港大牽手成功,內地名校為何爭不過?"專業任她選"是句廢話
    自從高考成績公布以來,關注了一周多的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志願填報事件,終於快要塵埃落定了。近日,香港大學已向白湘菱發放了錄取通知,不出意外,雙方已然「牽手成功」。然而,關於事件的思考還沒有結束,不少網友嘆息內地失去了一位學霸,選擇了金融專業的白湘菱,預計未來要麼留在香港、要麼去英美留學,總之不會回到內地了。
  • 香港開學季少數人仍在煽動暴力 各大學校長呼籲學生守法
    【環球時報記者 葉藍】香港高校9月迎來開學季。因應疫情,開學典禮都是在網上舉行,而校長致辭時大都提到要求學生遵守法律。據香港《東方日報》8日報導,7日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開學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大學首次舉辦網上迎新。
  • 香港開學季少數人仍在煽動暴力,各大學校長呼籲學生守法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葉藍】香港高校9月迎來開學季。因應疫情,開學典禮都是在網上舉行,而校長致辭時大都提到要求學生遵守法律。據香港《東方日報》8日報導,7日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開學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大學首次舉辦網上迎新。
  • 各省高考狀元湧入港大 第一課竟然是接受「港獨」洗腦
    本港各間大學預定本月下旬恢復面授課程,屆時在港的學生也將全部返校。不過,有港大學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投訴,指目前港大校園內充斥鼓吹「港獨」及煽暴文宣。記者連日實地到港大校園觀察,發現有關文宣幾乎遍布整個校園,就連一些主要出入口處都可以見到,其中又以學生會大樓及附近幾條主要通道最為密集,而且張貼的文宣不時有更新,顯然是有人負責。
  • 2019香港暴力事件起因 發生了什麼事、暴力衝突始末
    包圍警總,衝擊立法會,肆意挑戰管治權威  在一些別有用心人士的煽動下,從6月開始的遊行屢屢演變為暴力衝突,其行動完全超出了和平遊行示威的範疇。激進分子有組織襲擊警察事件開始發生,警察總部兩度被包圍,政府部門受到滋擾,特區立法會大樓更遭到嚴重衝擊和大肆破壞。激進分子肆意破壞法治,挑戰特區管治權威。
  • 踐行港大「終身學習」理念,ICB 2020共同開啟學習旅程
    來自創新管理、人力資本、財務金融、營銷品牌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及中高層管理精英,於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聚首,踐行香港大學「終身學習」理念,共同開啟從「認識自我」到「超越自我」的學習旅程。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商業學院(ICB)暨企業研究院(SEA)創院院長劉寧榮教授發表《從大蕭條到大封城:後新冠和後川普的世界》主題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