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時報
通過定向增發募投的「藍寶石項目」還在放量中。同時,雖然藍思轉債價格已大幅下修,但大部分持有人並不願轉股,近48億償債壓力隨時到來
《投資時報》記者 王宏
這是一封充斥了血腥且可以預見到結果的公開信。
1月3日,蒂姆路庫克,這位因過去一年公司營業利潤及股票市值表現優異創紀錄拿到1200萬美元獎金的蘋果(APPL.O)CEO發出的公開信,讓市場持續許久的猜測終於得到證實。在公開信中,59歲的庫克宣稱,蘋果公司已下調2018年第四季度的營收預期。
據悉,這是二十年來該公司首次承認業績退步。受此影響,蘋果股價當日大跌9.96%,市值則蒸發741億美元。
這也是一次遲到的低頭。事實上,與該公司休戚相關的供應鏈企業股價早已有所反應。截至2019年1月9日,蘋果公司主要代工廠工業富聯(601138.SH)收盤價為12.13元/股,較52周高點跌落53.98%;歐菲科技(002456.SZ)收盤價為9.15元/股,較52周高點跌落59.83%;藍思科技(300433.SZ)收盤價為6.48元/股,較52周高點更跌落69.13%。
有數據表明,藍思科技已成為大中華地區蘋果產業鏈公司中損失第三慘重企業。2017年10月,藍思科技市值曾創下1077.6億元紀錄,但截至目前,該公司總市值僅剩254億元,與歐菲科技的248億元相差無幾。要知道,藍思科技本是蘋果手機屏幕面板全球最大供應商之一,月出貨量為歐菲科技三倍。
48歲的周群飛直接或間接掌握著藍思科技逾八成股權。憑藉著高比例持股和藍思科技曾經在二級市場的高歌猛進,過去三年周牢牢霸佔著胡潤中國女富豪榜的前三名。但形勢比人強,按照藍思科技目前的市值水平,周群飛身家已縮水至203億元。
同為利潤相對微薄的代工廠或零部件供應商,在股價集體自由落體的過程中,為何藍思科技會更受傷?如果是受蘋果手機需求疲軟大勢影響,為何藍思科技跌幅還要高於歐菲科技?過去一段時間內,圍繞藍思科技的眾多紛擾究竟又說明什麼?
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時,藍思科技方面表示,公司與歐菲科技之間業務並不相似,不具有可比性。至於股價下跌,還是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
蘋果公司依賴症
時間撥回2015年。作為三星、LG、富士康的大供應商,特別是憑藉來自蘋果公司的營收佔47%以上的閃亮數據,剛剛登陸創業板的藍思科技旋即受到投資者追捧。
不過凡事皆有利弊,藍思科技也因其客戶高度集中引發部分擔憂。頗有意味的是,上市之後蘋果從藍思科技的年報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重要客戶」。但消失不代表不存在,國信證券表示,藍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戶一直是蘋果,儘管其份額已有一定幅度下降。
被藍思科技「隱藏」的其與蘋果的關係,其實在兩項重要募投項目上已露出「馬腳」。上市時首發的15.06億元募資額顯然並沒有滿足周群飛的胃口,僅一年之後該公司又通過定向增發募得31.68億元,用於「藍寶石生產及智能終端應用」以及「3D曲面玻璃生產」兩個重要項目。
藍思科技對於上述兩個項目寄予厚望,並多次在年報中聲稱,「如果公司的新技術最終得到認可並實現大規模應用,那麼公司有望憑藉技術和規模等先發優勢,享受巨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對生產經營產生積極影響」。
周群飛重金押注的這兩個項目,是順應行業需求,還是為蘋果公司「定製」?從蘋果公司對藍思科技的重要性來看或見端倪。
後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公司一直被外界批評創新乏力。實際上,作為舵手的庫克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對屏幕的改進中,並希望能在iPhone6以後的機型上應用藍寶石屏幕。
位於美國新罕布爾州的藍寶石面板供應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 公司(以下簡稱 GT)的破產,令蘋果公司的本土自主創新計劃終告失敗。據悉,蘋果公司為GT提供了5.78億美元的貸款,但最終因為後者生產的藍寶石面板良品率太低、成本過高而付之東流。「蘋果」當然不宜只放在一隻籃中,為此,蘋果公司將目光轉向了亞洲的代工廠?。
毫無疑問,巨額定增的資金被藍思科技用來「賭一把」。不過,賽道上的賭手不止一個。據《投資時報》記者了解,藍思科技最大競爭對手伯恩光學,早在2014年就已聯合露笑科技(002617.SZ)成立了伯恩露笑藍寶石有限公司(下稱伯恩露笑),專攻藍寶石生產及智能終端的應用。
更為弔詭的是,伯恩露笑生產藍寶石的設備,恰是在蘋果公司斡旋下轉讓自GT。
成立四年來,隨著伯恩光學和露笑科技不斷追加投入,伯恩露笑的註冊資本已從5億元增加至12.5億元。然而,寄望中所謂的「爆發式增長」並沒有出現。財報顯示,2017年末伯恩露笑營業收入為1.51億元,淨利潤-1855萬元。
而藍思科技方面曾對外表示,藍寶石項目和3D曲面玻璃項目已實現了對vivo、華為等品牌的供貨,但規模與伯恩露笑相差並不大。數據表明,2018年上半年藍思科技的藍寶石項目實現收益5068萬元。
對於蘋果公司押寶藍寶石屏幕,業內人士並不看好,「蘋果多年來想大規模應用藍寶石材料,但方向上很可能是錯的。藍寶石加工成本極高,加工效率慢,成品率低,所以到現在只有在Apple Watch 等產品上小規模應用過。無法滿足蘋果手機出貨量的要求」。
藍思科技方面對《投資時報》記者表示,目前藍寶石材料被廣泛應用在可穿戴設備上,體量並不大。不過公司看好藍寶石材料應用的發展前景,目前還在繼續加大對其的投入。同時,行業內確實有將藍寶石應用在手機屏幕的設想,但公司大品牌客戶目前並未決定將其大規模用在消費電子領域。
田忌賽馬的故事蘋果公司一定熟稔於心。只不過這一次伯恩光學研發投入的是自己的「真金白銀」,而搶先上市的藍思科技則來源於定增資金。
大筆融資的結局
除了高度集中的控股股東持股、與蘋果公司秘而不宣的「緊密聯繫」,藍思科技的融資速度也讓外界側目。2015年首發上市募資15.06億元,2016年定向增發募資31.12億元,2017年發行可轉債募資47.56億元,三年時間前後融資總計95.17億元。
特別是在發行「藍思轉債」時,原本承諾的大股東全力認購落空讓投資者譁然。
牛市小甜甜,熊市牛夫人。曾經的創業板「大熱門」藍思科技,很快迎來了上市後的第一次業績下滑:2016年其營收同比下降11.56%,扣非後歸母淨利同比大降30.87%。而2018年三季報更加難堪:公司扣非後淨利潤虧損0.73億元,同比大降109.72%。
問題是,熊的味道正愈加濃厚。2019年1月3日,蘋果公司將2018年第四季度營收預期下調90億美元,毛利率下調至38%左右;1月8日,三星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初步業績報告,營業利潤環比銳減38.5%。
當兩位最「慷慨」的金主陷入需求疲軟,藍思科技前後耗資近100億的各種募資項目該如何消化?特別是為蘋果公司「定製」的藍寶石項目,未來如何達到之前承諾的收益?
對於消費電子市場下行公司卻大額募資的行為,藍思科技對《投資時報》記者解釋稱,公司前期的募資擴張是為了保持競爭力,為以後做準備。公司方面看好即將到來的5G時代的消費電子換機需求。
據《投資時報》記者了解,雖然藍思科技目前已將訂單轉向國內廠商,但作為代工廠身份利潤很可能會在外部環境惡化後進一步攤薄。2018年三季報顯示,藍思科技毛利率已由2017年末的27.96%降至23.04%;淨利率則由8.54%降至5.41%—注意,這一水平已與歐菲科技的4.41%相當。
都說備好糧草好過冬,不過前期的大步擴張,讓藍思科技過冬的步伐愈加沉重。2018年三季報顯示,藍思科技短期借款達到87.96億元,同比增長28.32%;流動負債205.39億元,同比增長48%;資產負債率甚至從上市初期2015年末的49.09%增長至60.58%。
2018年9月4日,藍思科技公告稱,公司將向控股股東香港藍思借款不超過50億元。而周群飛正是香港藍思的實控人。借錢難免需要承受還本付息的壓力,即便掏錢一方是老闆自己。2018年三季報顯示,藍思科技可轉債計提利息支出達2.61億元。
藍思可轉債壓力也在逼近。隨著藍思科技股價的一再下跌,藍思轉債的價格也不斷下修,其初始轉股價為36.59元/股,最後於2018年8月下修至16.00元/股。
業內人士分析稱,轉股價格下修,無疑是在鼓勵持債人把債券換成股票,公司短期內可以少支出債券利息,長期看也可避免可轉債到期後巨大的資金壓力。但根據藍思科技發布的公告,目前可轉債持有人轉股熱情並不高。
截至2018年四季度,藍思科技僅有1979張「藍思轉債」完成轉股,票面金額為19.79萬元,而公司剩餘可轉債票面總金額高達47.99億元。
最後關注一下競爭對手的消息吧。被譽為蘋果供應鏈上隱形巨頭的伯恩光學,其掌門人楊健文夫婦2017年曾以83億美元位列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八名。但是自2016年起,伯恩光學先後兩次籌備的上市計劃都遭擱淺。2018年11月,伯恩光學還曝出來自蘋果公司訂單大減以及惠州工廠裁員8000人的消息。
一損俱損,很難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