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一年的開學季,很多人帶著希望、夢想和奮鬥的決心走進了校園。
來自湖南慈利縣的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也分別以687、685分被清華北大錄取,即將奔向自己嚮往已久的大學。
接過兒子的錄取通知書,父親臉上笑開了花。弟弟趙棣說自己的「偶像」就是哥哥趙稞,哥哥一直帶動著他學習。父親的陪伴是他們高中三年裡學習的動力。
趙稞、趙棣的父親沒有多高的學歷,和妻子靠務農打零工養活兩個孩子,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清楚地知道,困難只是暫時的,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就是讀書。
兄弟倆所在的高中是慈利一中,全縣的優秀學子都在這裡,剛進高中時,兄弟倆覺得有些吃力,父親就對他們說:「農村考過去的孩子,基礎肯定趕不上城裡的孩子,挺住,這三年你們必須挺住。」除此之外,不管是務農還是打零工,父親每個周日中午都會抽時間趕到學校陪伴孩子們,再坐5點最後那班車回家。父親每個周日的陪伴是兄弟倆三年裡學習的動力。最終,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再次向大家證明了「寒門並非難再出貴子」。
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改變思想,知識改變命運,讀書不僅能帶給我們更多的財富,還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同樣今年很火的北大女生「鍾芳蓉」,在8個月的時候,就成為了留守兒童,父親小學畢業就輟學了,為了養活一家老小,鍾芳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為了給她更好的教育,鍾芳蓉的父母決定,把她送到市裡的一家寄宿學校,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但每年都有人考上北大清華。學費很貴,一年要12000元。但鍾芳蓉的父親覺得如果能用自己的血汗錢給孩子一個好的起點,讓孩子不再重複他們的命運,能有更好的選擇,再貴也值了。最終,鍾芳蓉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考上了北大考古系,實現夢想,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讀書不僅可以改變命運,還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人生,因讀書而逆風翻盤」這是去年清華畢業生張薇的演講中的一句話。這個從貧困縣走出來的清華學子,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為什麼要讀書?
張薇出生於甘肅的一個貧困縣,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第一次去省裡參加物理競賽,因為幾乎沒見過比賽儀器,當她找到機器開關時,比賽已經結束了;後來來到了清華,她的作業要比別人花三四倍的時間才能完成,競選班長失敗,仰臥起坐也不合格,這常常讓她陷入自我懷疑。
「無論如何,不許退縮,不許不努力,決不許放棄,」張薇在日記裡這樣寫道。後來,她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參加辯論賽獲得了冠軍,仰臥起坐也及格了,還成功競選班長,拿到了獎學金。讀書能改變人的思維、習慣和做事行為,知識改變命運。
李同學是四川大學的一名本科生,因為分數不夠,在報志願的時候沒能報考自己心儀的大學,所以最開始的大學生活過得渾渾噩噩,沒有目標。一次機會,他了解到四川大學管理學院ACCA專業是在考取並進入四川大學後重新從全校同學中選拔並擇優錄取。
這給了李同學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積極備考通過筆試和面試的他卻又猶豫了起來,這個專業的學費每學期就要一萬多,而且書籍資料價格也不便宜,自己家庭狀況也不好,這個重擔一下子就壓下來了。
正當他猶豫的時候,父親堅定的說:「你要是想上,咱就上,借錢也上」。父親的話讓他放下心來,同時也更堅定了他努力的決心,不能辜負父親的期望。
因為是英文授課,雖然高考分數不錯,但口語交流卻成了李同學的難題,於是每天早上5點,天還沒亮他就到教學樓的大平臺上開始讀英語,見證了200多個日出之後,李同學的口語終於趕上了,他說就是要較著這股勁,不服輸,最終,李同學在畢業的時候憑藉優秀的成績收到了理想的事務所的offer。
讀書,是我們通向世界最好的路,正如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的演講中講的一樣:「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