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與理想也是個性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它是決定人際間精神面貌差異的個性的本質和核心。人們在酒文化活動中,常蘊含著對某些觀念的崇尚和對某種理想的追求,並常常成為引發和指導人們酒行為的一種原動力。這些觀念和理想蘊含在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求圓滿:「三杯酒」的習俗在中華酒文化中極為常見。敬三杯酒、罰三杯酒,其中「三」這個數字就含有追求圓滿的意思。敬三杯也好,罰三杯也好,既有情分的圓滿表達,也有完全徹底的「認錯」。俗有「三杯美酒敬親人」之說,酒宴上,人們也多講究三巡酒後再自由飲。侗族舉行酒宴時,「主人指定座中年輕的親屬持壺,俗稱『酒司令',負責斟酒、勸酒、罰酒。第一杯從左邊轉起,喝完了;第二杯再從右邊轉來,稱為『左發右順';第三杯才是自飲。這酒筵開場時的三杯酒,在座者不分賓主、不管酒量大小,一律人人乾杯」。敬酒如此,罰酒也同樣。三杯酒習俗所反映出來的飲酒心理與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其他方面的文化特質是不可分的。
對數字,古人認為「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三在數字中是完成之數,因而是最圓滿的。民間諺語中的「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和「三人成虎」,說的是智慧上和力量上的完美和強大。建築上,自漢代始,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三出闕,成為帝王威儀的象徵,如唐代大明宮的含元殿前樹三出闕、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前的三出闕遺址,至今猶清晰可辨。
禮俗中的三鞠躬,發誓中的三擊掌,也表示著最誠摯與最堅決。《論語》中講的「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也不都是簡單的數字概念,而是指最大限度地、反覆地進行反省和思考之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一種統一的事物,統一的事物分成對立的雙方,對立的雙方又產生第三者,第三者再產生萬物。
萬物是無所不包的,因而也是最圓滿的,但它生於三,這是多麼深邃與思辨的哲理。這種哲理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三杯酒習俗便是這種哲理在酒文化領域的一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