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類抗過敏藥物治療四突出

2020-12-20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過敏性疾病,是一類常見病、多發病,一旦罹患,使用抗過敏藥是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由於抗過敏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使用不當,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對機體造成嚴重危害,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使用這類藥物更應慎重。

  過敏性疾病,如接觸性皮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休克等,是一類常見病、多發病,一旦罹患,使用抗過敏藥是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由於抗過敏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使用不當,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對機體造成嚴重危害,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使用這類藥物更應慎重。


  有一些人,吸入、食入或接觸某些物質(抗原物質),如塵蟎、花粉、動物皮毛、油漆、寄生蟲、蝦、蟹以及藥物像青黴素類、磺胺類等,會引起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即過敏反應,也稱為變態反應。這些人便是具有過敏體質的人。過敏體質可以與生俱來,也可以與環境變化、飲食結構改變、年齡增長及健康狀況異常等有關。

  認識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四突出」:癢、水、紅、反覆

  過敏反應第一個突出的症狀是「癢」。如皮膚過敏、過敏性鼻炎出現的皮膚、鼻部瘙癢等。只要出現瘙癢,多半離過敏不會太遠。

  第二個突出症狀是「水」多,這個「水」可以是水腫,如蕁麻疹的風團、接觸性皮炎局部皮膚的水腫,水腫又會引起一些別的症狀,如過敏性鼻黏膜水腫引起的鼻塞,支氣管水腫、小氣道狹窄引起的哮喘,胃腸道黏膜水腫可以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症狀。另外表現為皮膚水皰、大皰、皮膚滲液、眼鼻支氣管黏膜腺體分泌增加導致眼淚多、鼻涕多和痰多等。

  第三個突出症狀是「紅」。如皮膚過敏出現皮膚紅斑、紅丘疹,眼結膜過敏導致結膜充血,過敏性鼻炎引起鼻黏膜充血等。

  最後一個突出反應是「反覆」。患過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都感到過敏性疾病很麻煩,很頑固,常常反覆,只要碰到那些相似的過敏原就會發病,而且這種發病具有不可預測性。

  抗過敏藥 選擇多多

  常用抗過敏藥物可以分成4類。

  (1)抗過敏藥:抗過敏藥主要有H1受體拮抗劑和H2受體拮抗劑。H1受體拮抗劑是最常用的抗過敏藥,常用的有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西替利嗪(仙特敏)等;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主要用作止酸劑,如治療胃潰瘍,但有時也用來抗過敏。

  (2)過敏反應介質阻釋劑:此類藥物能穩定致敏細胞膜,阻止組胺等多種過敏反應介質,如5-羥色胺、緩激肽等的釋放。常用藥物是色甘酸鈉、酮替芬、甲奎吩嗪(波麗瑪朗)、扎普斯特(敏喘寧)和曲尼司特(肉桂氨茴酸)。

  (3)皮質類固醇激素:常用的有地塞米松、強的松、甲基強的松龍、氫化可的松、倍他米松、去炎松等。

  (4)其他:靜脈用葡萄糖酸鈣、硫代硫酸鈉、複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反應停(沙利度胺)、氨苯碸(DDS)等。免疫抑制劑、腎上腺素、支氣管擴張藥等也被用來配合治療過敏症狀。除此之外,還有免疫調節劑如卡介菌多糖核酸、胸腺肽、轉移因子等。近年來,一種新型的抗炎症介質白三烯的藥物孟魯司特鈉(白三平)被用來治療哮喘和過敏性鼻炎,開闢了抗過敏治療的新途徑。

  作用不同 特點各異

  抗過敏藥抗過敏藥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類型的與之有關的過敏疾病。目前將抗過敏藥(H1受體拮抗劑)分為第一代和第二代。也有人將一些更新型的,與受體結合更牢固、不良反應更小的H1受體拮抗劑稱為第三代。第一代抗過敏藥的特點是半衰期短(一天要服用數次)、易通過血腦屏障(導致嗜睡)、有抗膽鹼作用(導致口乾、加重前列腺肥大者的尿瀦留),以及與組胺受體的結合牢固度低、獨佔性差(臨床效果差),但是價格便宜。這一類藥物有苯海拉明、撲爾敏、酮替芬、賽庚啶、羥嗪等。

  第二代抗過敏藥的主要特點是藥物通過血腦屏障少(所以嗜睡作用輕或幾乎無嗜睡),半衰期長(服藥次數減少),抗膽鹼作用輕微(口乾和引起前列腺麻煩減少),以及受體結合力強、佔有率高。除此之外,有些新型的抗過敏藥如白三烯不但有抗過敏作用,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且起效更快,作用更強。屬於第二代抗過敏藥的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伊巴斯丁、咪唑斯丁等。

  由於有些抗過敏藥被發現對一些特殊體質的人有心臟毒性而逐漸退市,如特非那定(敏迪)、阿司咪唑(息斯敏),近年來又不斷研發出了一些沒有心臟不良反應的新藥如非索菲那丁、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這些新上市的抗過敏藥與受體結合更牢固,療效好而不良反應輕。

  不過,抗過敏藥僅僅是阻斷了組胺和組胺受體結合這麼一個環節,所以並沒有預防過敏疾病發生的作用。

  過敏反應介質阻釋劑曲尼司特、富馬酸氯馬斯汀(克敏停)、色甘酸鈉等屬這類藥。這類藥有穩定肥大細胞膜,阻止或減少肥大細胞脫顆粒,減少炎症介質釋放,從而達到抗過敏作用,可以配合抗過敏藥用於一些慢性過敏患者。

  皮質類固醇激素(又叫糖皮質激素)為強效的抗變態反應和抗炎藥物。系統用藥主要針對急性皮膚反應或嚴重的皮膚反應、中重度過敏性鼻炎、嚴重哮喘或哮喘持續發作以及過敏性休克等。而各種類型的外用製劑,如滴眼液、滴鼻劑、皮膚外用霜劑、軟膏劑等對於一些症狀輕微或慢性反覆的眼、鼻、皮膚過敏反應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免疫調節劑免疫調節劑被用來輔助治療過敏性疾病,其目的是使機體免疫系統恢復正常,達到長治久安。使用免疫調節劑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一般要幾個月,才能慢慢改變機體免疫狀況,如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劑來調節免疫,隔天注射1次,要1~3個月。另外,免疫調節劑調節不夠靈敏,有些人會感到沒有效果,這時候只有換另一種免疫調節劑來試試。

  脫敏治療是另一種免疫調節的方法。如塵蟎過敏患者使用塵蟎提取液少量定期注射,以逐漸達到脫敏目的。

(實習編輯:黃展偉)

相關焦點

  • 抗過敏藥物也會引起過敏嗎?
    過敏是生活中很難避免的一種突發情況,無論是吃某些食物才導致的過敏,還是因為藥物治療甚至是某些季節特有的一些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的過敏,都很常見。對於這些不受歡迎的意外情況,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家裡備上一些抗過敏藥物來救急。不過你們是否想過,治療過敏的藥物會不會也有可能導致我們出現過敏呢?
  • 常用抗過敏藥物作用機制
    目前市面上抗過敏藥物種類繁多,西藥、中成藥均有。今天為大家介紹比較常見的幾類抗過敏藥及其作用機制。
  • 口罩過敏怎麼辦?這七類藥物可不同選擇
    抗感染藥物 抗感染藥物是皮膚科治療感染性皮膚病的主要手段,其中抗多種病原體的外用藥為主要用藥,包括外用抗細菌藥物10%葡萄糖酸鈣是臨床常用的抗過敏藥物,用於治療溼疹、蕁麻疹、藥疹、過敏性紫癜等,鈣爾奇D可用於皮膚病的維持治療。 抗雄激素類 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導致脂質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形成痤瘡。
  • 亂服抗過敏藥當心"藥物過敏"
    記者還從上述醫院了解到,不少患者為了治療瘙癢和皮膚過敏,自行上藥店購買抗過敏類藥服用,或者購買止癢軟膏擦,其中部分患者由於盲目吃藥或不慎購買了激素類軟膏,引發依賴性皮炎等典型的「藥物過敏」。  究竟該服用或擦拭哪類抗過敏藥物,才能有效抑制過敏又不產生副作用呢?近日,記者選取抗過敏藥物「開瑞坦」(6片×10mg/盒)口服片劑作為調查對象。
  • 【科學闢謠】抗過敏藥物也會引起過敏嗎?
    過敏是生活中很難避免的一種突發情況,無論是吃某些食物才導致的過敏,還是因為藥物治療甚至是某些季節特有的一些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的過敏,都很常見。對於這些不受歡迎的意外情況,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家裡備上一些抗過敏藥物來救急。
  • 全球抗過敏藥物市場疲軟,誰將提供新的動力?
    儘管 2016年Singulair以9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位居全球抗過敏藥物榜單之冠,但除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外,Singulair還獲批用於治療哮喘,且已被多個國家的診治指南作為推薦用藥。據悉,在歐美等國家,有過半的哮喘患者選擇Singulair。以此看來,在Singulair 9億的全球銷售額中,哮喘的貢獻值應明顯高於過敏性鼻炎。
  • 長期服用抗過敏類藥物對身體有什麼危害?你真知道?看專家的理解
    抗過敏藥主要是用於過敏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皮膚過敏(比如:蕁麻疹、溼疹、皮炎、皮膚瘙癢)鼻炎、鼻充血以及藥物或者是食物過敏等,屬於一大類的藥物。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副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只能為其講述每一類的代表藥物,可能還會引起不良的反應。
  • 過敏久久不見好轉?使用抗過敏益生菌,治療過敏新方向!
    使用抗過敏益生菌,治療過敏新方向!  人體當中微生物種類有上千餘種,其中抗過敏益生菌,是能夠有效幫助人體減輕過敏症狀的有益菌群,並且這項理論在國內外多項研究當中都已經得到證實。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抗過敏益生菌對過敏性疾病有什麼效果?
  • 同樣是抗過敏藥物,西替利嗪與氯雷他定,有什麼區別?
    所以抗組胺藥物的服用時機是「按時」服藥,例如季節性過敏的患者需要在過敏季節來臨之前的1周開始用藥,提前阻斷自己體內的H1受體,才能避免過敏症狀發生。而已經發生過敏症狀的人,服藥後,就需要等待機體把致敏因子消耗殆盡,過敏症狀才會消退。
  • 解讀:過敏和抗組胺藥物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兒童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有180,000多人死於哮喘。  食物過敏、溼疹和藥物過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顯升高,食物過敏已成為嚴重過敏反應和過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過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與長期的、持續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
  • 寶寶總是過敏怎麼辦?補充抗過敏益生菌,寶寶過敏治療新方向
    因此有很多家長發現寶寶有過敏症狀之後,就會立刻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治療,使用常規的藥物改善症狀。 但是一般比較常用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以及抗組胺類藥物,都不適合長期服用。長時間服用並不會讓過敏性疾病而徹底得到改善,並且會隨著過敏次數的累積變得越來越難以根治,再加上長時間的藥物使用,還會導致寶寶產生耐藥性。
  • 撫州平添抗過敏藥物市場變數
    目前常見的抗過敏藥有抗組胺藥、鹽酸苯海拉明、過敏活性物質阻釋劑、色甘酸鈉(外用)和富馬酸酮替芬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我國的抗過敏藥物市場因此也開始變得誘人起來,各種大小品牌紛紛走馬上市以圈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回音必集團撫州製藥的抗組胺新藥「齊齊」(鹽酸司他斯汀)前不久的面市,又給現今的抗過敏藥市場平添變數。
  • 抗生素抗過敏藥易引起藥物熱 使用應遵醫囑
    核心提示: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最為常見,在門診中尤其明顯。相關的文獻報導中,幾乎所有類型的抗生素都有較高的藥物熱發生率,如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克林黴素、喹諾酮類、磺胺類等,其中又以青黴素、阿莫西林等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較為常見。
  • 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物嗎?
    青黴素類藥物是最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如果認定患者對此過敏而不能使用,可能需要用更廣譜或其他類型的抗生素,這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治療費用。 然而,青黴素過敏確實可能引起導致死亡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對於「青黴素過敏」的人,如何在避免嚴重過敏風險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青黴素迴避呢?
  • 皮膚過敏怎麼治療?
    皮膚過敏怎麼治療?皮膚過敏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引起皮膚過敏的原因很多,出現疑似皮膚過敏症狀的患者到專科醫院就診,確定病因以免誤診或延誤病情。  皮膚過敏怎麼治療  1、過敏原檢查  皮膚過敏症是一種機體的變態反應,是人對過敏源的一種不正常的反應,當過敏源接觸到過敏體質的人群才會發生過敏,過敏源有花粉、粉塵、異體蛋白、化學物質、紫外線等幾百種。  如果說明確自身的過敏原,這部分人群除了積極治療過敏外還要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
  • 抗過敏藥物 別擅自加大用量
    核心提示:「每年3月至5月是過敏性疾病的高峰季節,診室裡總是人滿為患,我們發現,很多過敏症患者把握不好用藥時間,導致藥物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起病情持續惡化。」湘雅醫院皮膚科主任謝宏富告訴記者。謝教授說,根據患者過敏症發作時間的不同,服用時間也不相同。過敏症狀出現於白天的人,於晨間服藥,症狀出現於晚間者,則在臨睡前服用。撲爾敏容易引起嗜睡、頭昏、頭痛、反應遲鈍等現象,因此最好在臨睡前服用。  還有,連續服用一種抗過敏藥,最好不要超過一個月。長期吃一種藥物,會帶來不少問題。首先,抗過敏藥物容易引起耐藥現象,服用時間超過一個月,藥效下降,不能起到抗過敏的作用。
  • 抗過敏,亟需走向認知清醒
    人類抗過敏:從嗜睡走來  自上世紀初,法國生理學家查爾斯•裡謝(Charles Richet)發現並命名了過敏這一疾病,人類就開始了與過敏性疾病不懈的鬥爭[1]。  1937年第一個抗組胺藥開發成功[2],人類掀開了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篇章。19XX年,美國先靈葆雅公司研製的撲爾敏上市,成為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的代表,???
  • 寶寶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食物過敏該怎麼辦?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澱粉類:麵粉或米類製作的食物、各種堅果、蠶豆等。蔬菜類:莧菜、灰菜、土豆、萵筍、蘑菇等。水果類:菠蘿、芒果等。因此,在寶寶頭4個月的時候要儘量的採用純母乳餵養;等到4~6個月後,可以適當的添加輔助食品。對於一些有過敏家族史的寶寶,一定要堅持母乳餵養,不僅如此還要延長母乳餵養的時間,一般都是要堅持到10~12個月的時候。
  • 抗過敏藥也可能引發過敏
    因此,如何正確使用抗過敏藥,對於過敏患者以及易過敏體質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抗過敏藥發展經歷三個時期  抗過敏藥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各時期的代表性藥物如今仍各有用武之地。  1950年氯苯那敏(撲爾敏)上市,成為第一代抗過敏藥物的代表,至今仍作為多種複方藥物的抗過敏成分廣泛使用。
  • 哪些藥物會影響過敏皮試的結果?
    美國耳鼻咽喉科變態反應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ic Allergy,AAOA)制定了一份這類藥物的清單,希望醫護人員全面了解會對皮試產生幹擾的藥物類別,重視皮試前用藥史的採集,減少不必要的停藥和對皮試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我們對這份申明進行了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