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兒童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有180,000多人死於哮喘。
過敏疾病數據和現狀
過敏性疾病是常見病,隨著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在全世界範圍內呈逐年增高趨勢,已成為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全球健康問題。
西方國家,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內迅速增加,歐洲普通人群過敏性疾病患病率在20年代低於1%,工業革命以後開始上升,50至80年代逐漸上升,80年代以後戲劇性上升。瑞士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1926年為0.82%,1995年躍升為14.2%。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兒童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有180,000多人死於哮喘。
食物過敏、溼疹和藥物過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顯升高,食物過敏已成為嚴重過敏反應和過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過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與長期的、持續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西方學者發現,過敏性疾病的發病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高於鄉村,汙染地區高於非汙染地區;在發展中國家,過敏性疾病的增多與採用城市化的「西方」生活方式相關,農民的孩子較其它孩子較少患過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階層或專業人士的子女較低薪階層的子女更容易罹患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是慢性病,由於疾病產生的直接和間接費用對患者及其家庭,對衛生系統和全社會有嚴重的影響。過敏性疾病的空前流行給很多國家的衛生資源帶來巨大的財務負擔和壓力。
美國每年因過敏性疾病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近60億美元;每年由花粉症導致的勞動生產力損失高達7億美元[2]。
人類抗過敏歷史
上世紀初,奧地利兒科醫師Clemens von Pirquet在給外傷患者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時發現,不少人在再次注射這種血清時,出現強烈的反應,嚴重者甚至會死亡,von Pirquet將這種反應稱作變態反應。
1902年,法國生理學家Charles Richet發現海葵引起了全身蕁麻疹。此後,Richet提取這種海葵體內的物質,注入狗的體內進行實驗,發生了一種「失保護」狀態,並把這一現象命名為嚴重過敏反應 (anaphylaxis) 。Richet因這項發現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37年,Daniel Bovet首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抗組胺藥物,並證實該藥在體內外均具抗過敏活性,他也因此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50年,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的代表——撲爾敏,由先靈葆雅公司開發成功。直到今天,作為很多藥物配方中的抗過敏成份,撲爾敏仍然廣泛使用。
1988年,先靈葆雅公司開發的第二代抗組胺藥物——開瑞坦成功上市,標誌著人類進入清醒抗過敏時代。
抗組胺藥物發展史
從1937年第一個抗組胺藥開發至今,已有50餘種H1受體拮抗劑供臨床應用。
80年代以前的為第一代: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曲吡那敏、異丙嗪、美喹他嗪等。第一代抗組胺藥中樞神經活性強,受體特異性差,故引致明顯的鎮靜和抗膽鹼作用,表現為安靜、思睡,精神活動或工作能力難以集中。因此,第一代又稱為鎮靜性抗組胺藥。
80年代以後的為第二代:包括氯雷他定、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氮斯汀、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左卡巴斯汀、依美斯汀、酮替芬、咪唑斯汀、奧沙米特以及非索非那定。第二代抗組胺藥具有H1受體選擇性高,無鎮靜作用,抗膽鹼作用與抗組胺作用相分離的特點。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較少,故第二代又稱為非鎮靜抗組胺藥(NSA)。因此類藥物性能較好而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
開瑞坦(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組胺藥的代表藥物,在全球抗過敏藥物中處方量排名第一。
(責任編輯:葉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