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過敏和抗組胺藥物

2020-12-22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兒童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有180,000多人死於哮喘。

  過敏疾病數據和現狀

  過敏性疾病是常見病,隨著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在全世界範圍內呈逐年增高趨勢,已成為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全球健康問題。

  西方國家,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內迅速增加,歐洲普通人群過敏性疾病患病率在20年代低於1%,工業革命以後開始上升,50至80年代逐漸上升,80年代以後戲劇性上升。瑞士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1926年為0.82%,1995年躍升為14.2%。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兒童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有180,000多人死於哮喘。

  食物過敏、溼疹和藥物過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顯升高,食物過敏已成為嚴重過敏反應和過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過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與長期的、持續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西方學者發現,過敏性疾病的發病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高於鄉村,汙染地區高於非汙染地區;在發展中國家,過敏性疾病的增多與採用城市化的「西方」生活方式相關,農民的孩子較其它孩子較少患過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階層或專業人士的子女較低薪階層的子女更容易罹患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是慢性病,由於疾病產生的直接和間接費用對患者及其家庭,對衛生系統和全社會有嚴重的影響。過敏性疾病的空前流行給很多國家的衛生資源帶來巨大的財務負擔和壓力。

  美國每年因過敏性疾病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近60億美元;每年由花粉症導致的勞動生產力損失高達7億美元[2]。

  人類抗過敏歷史

  上世紀初,奧地利兒科醫師Clemens von Pirquet在給外傷患者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時發現,不少人在再次注射這種血清時,出現強烈的反應,嚴重者甚至會死亡,von Pirquet將這種反應稱作變態反應。

  1902年,法國生理學家Charles Richet發現海葵引起了全身蕁麻疹。此後,Richet提取這種海葵體內的物質,注入狗的體內進行實驗,發生了一種「失保護」狀態,並把這一現象命名為嚴重過敏反應 (anaphylaxis) 。Richet因這項發現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37年,Daniel Bovet首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抗組胺藥物,並證實該藥在體內外均具抗過敏活性,他也因此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50年,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的代表——撲爾敏,由先靈葆雅公司開發成功。直到今天,作為很多藥物配方中的抗過敏成份,撲爾敏仍然廣泛使用。

  1988年,先靈葆雅公司開發的第二代抗組胺藥物——開瑞坦成功上市,標誌著人類進入清醒抗過敏時代。

  抗組胺藥物發展史

  從1937年第一個抗組胺藥開發至今,已有50餘種H1受體拮抗劑供臨床應用。

  80年代以前的為第一代: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曲吡那敏、異丙嗪、美喹他嗪等。第一代抗組胺藥中樞神經活性強,受體特異性差,故引致明顯的鎮靜和抗膽鹼作用,表現為安靜、思睡,精神活動或工作能力難以集中。因此,第一代又稱為鎮靜性抗組胺藥。

  80年代以後的為第二代:包括氯雷他定、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氮斯汀、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左卡巴斯汀、依美斯汀、酮替芬、咪唑斯汀、奧沙米特以及非索非那定。第二代抗組胺藥具有H1受體選擇性高,無鎮靜作用,抗膽鹼作用與抗組胺作用相分離的特點。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較少,故第二代又稱為非鎮靜抗組胺藥(NSA)。因此類藥物性能較好而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

  開瑞坦(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組胺藥的代表藥物,在全球抗過敏藥物中處方量排名第一。

(責任編輯:葉惠玲)

相關焦點

  • 孩子過敏時,抗組胺藥怎麼用?
    抗組胺藥可將被組胺激活的受體下調至未激活的狀態,下調過敏性炎症,還可減少促炎症細胞因子和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減弱嗜酸性粒細胞等的趨化作用,進而發揮生物學效應。第一代與第二代抗組胺藥抗組胺藥在兒童和成人中的藥代動力學(PK)/藥效動力學(PD)不同,而且不同年齡兒童的PK/PD也不同。因其藥物反應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劑量及劑型品種等應儘量個體化。
  • 抗過敏藥物也會引起過敏嗎?
    (2)激發階段:當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與致敏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抗體特異性結合,使這種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如組胺、前列腺素D、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它們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大和通透性增強,腺體分泌物增多。 (3)效應階段:生物活性介質作用於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
  • 常用抗過敏藥物作用機制
    目前市面上抗過敏藥物種類繁多,西藥、中成藥均有。今天為大家介紹比較常見的幾類抗過敏藥及其作用機制。
  • 澳洲別敏(biminne)和抗組胺藥的比較
    到目前為止,抗組胺藥仍然是西醫治療過敏性疾病的主要藥物,平時大家說的「抗過敏藥」。 摘要:   什麼是抗組胺藥?  大約60年前發現了傳統的抗組胺藥Antihistamine,屬於過敏介質(主要是組胺)拮抗劑。
  • 抗組胺藥有助治癌
    抗組胺藥是一種用於預防或減輕過敏症狀的藥物,這些症狀包括過敏性溼疹以及蚊蟲叮咬和蕁麻疹的反應。
  • 【科學闢謠】抗過敏藥物也會引起過敏嗎?
    (2)激發階段:當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與致敏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抗體特異性結合,使這種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如組胺、前列腺素D、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它們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大和通透性增強,腺體分泌物增多。(3)效應階段:生物活性介質作用於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
  • 同樣是抗過敏藥物,西替利嗪與氯雷他定,有什麼區別?
    一、化學結構不同但藥理作用相似人體的過敏反應,主要是因為人體對外界物質產生了異常的免疫應答,分泌出組胺與H1受體相結合,而導致了一系列過敏症狀的發生。鹽酸西替利嗪屬於哌嗪類抗組胺藥,氯雷他定屬於三環類抗組胺藥,都可以拮抗H1受體,產生緩解過敏症狀的作用。
  • 全球抗過敏藥物市場疲軟,誰將提供新的動力?
    開瑞坦因起效迅速(30分鐘可緩解過敏症狀),藥效維持24小時,且無心臟毒性,無中樞鎮靜作用而廣泛被廣泛用於臨床。由於開瑞坦安全較高,目前已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部分國家成為非處方藥。據悉,近10年來,開瑞坦已成為歐美市場上抗過敏OTC藥物的主力軍,也成為我國抗過敏藥市場的第一品牌。
  • 抗組胺藥和糖皮質激素可有效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
    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般用藥主要是應用抗組胺藥和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耳鼻喉外頸科副主任醫師劉天潤這樣告訴39健康網編輯。   抗組胺藥  一般推薦口服或鼻用第二代或新型的H1受體抗組胺藥,適用於輕度持續或不持續性過敏性鼻炎。
  • 4類抗過敏藥物治療四突出
    (1)抗過敏藥:抗過敏藥主要有H1受體拮抗劑和H2受體拮抗劑。H1受體拮抗劑是最常用的抗過敏藥,常用的有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西替利嗪(仙特敏)等;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主要用作止酸劑,如治療胃潰瘍,但有時也用來抗過敏。  (2)過敏反應介質阻釋劑:此類藥物能穩定致敏細胞膜,阻止組胺等多種過敏反應介質,如5-羥色胺、緩激肽等的釋放。
  • 抗組胺藥:處方藥與OTC群雄逐鹿
    核心提示:前,國際上仍在應用的第一代抗組胺藥有30餘種,常用的藥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曲吡那敏、異丙嗪、鹽酸去氯羥嗪、賽庚啶、酮替芬等。這些藥均有較好的抗組胺效應,以及價格低廉的特點,發展中國家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病人易於接受。<br>   抗組胺藥物屬一類可逆性的H1R競爭性藥物。
  • 抗組胺藥物不止引起嗜睡,還需注意這些
    抗組胺藥物是一類選擇性地拮抗組胺H1受體、拮抗組胺作用的藥物,其據結構和功能特點不同,可分為第一代抗組胺藥物(鎮靜性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新型抗組胺藥物,其中第一代抗組胺藥物(鎮靜性抗組胺藥物)受體選擇性較差,可抗組胺、抗膽鹼能、抗5-羥色胺、抗多巴胺、抗α腎上腺素受體等,並易透過血腦屏障;第二代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新型抗組胺藥物受體選擇性和特異性強,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 撫州平添抗過敏藥物市場變數
    目前常見的抗過敏藥有抗組胺藥、鹽酸苯海拉明、過敏活性物質阻釋劑、色甘酸鈉(外用)和富馬酸酮替芬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我國的抗過敏藥物市場因此也開始變得誘人起來,各種大小品牌紛紛走馬上市以圈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回音必集團撫州製藥的抗組胺新藥「齊齊」(鹽酸司他斯汀)前不久的面市,又給現今的抗過敏藥市場平添變數。
  • 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同為抗組胺藥,用法有什麼區別?
    分代:第一代抗組胺藥物(鎮靜性抗組胺藥物)  藥物:苯海拉明、異丙嗪、氯苯那敏、氯馬斯汀、多西拉敏、賽庚啶、羥嗪、去氯羥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多塞平等  注意事項:①第一代抗組胺藥物有抗過敏、抗膽鹼作用,其抗膽鹼作用有助於減少鼻咽分泌物、減輕咳嗽症狀。
  • 蕁麻疹如何治療,兒童和孕婦也能用抗組胺藥嗎?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對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有關的蕁麻疹有一定療效。部分慢性蕁麻疹可能是雞蛋、海鮮、吸菸等引起的。過敏原檢查、食物日記、戒菸,是尋找過敏原的有效方法。蕁麻疹患者一般不需要忌口,但需要戒酒。洗澡時水溫一般控制在40℃以下。
  • 長期服用抗過敏類藥物對身體有什麼危害?你真知道?看專家的理解
    抗過敏藥主要是用於過敏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皮膚過敏(比如:蕁麻疹、溼疹、皮炎、皮膚瘙癢)鼻炎、鼻充血以及藥物或者是食物過敏等,屬於一大類的藥物。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副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只能為其講述每一類的代表藥物,可能還會引起不良的反應。
  • 服抗過敏藥別喝酒 如何選擇合適的抗過敏藥
    馬上又到春風起、柳絮飛、花粉飄的時候了,過敏性鼻炎、哮喘、皮膚蕁麻疹和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性疾病又會困擾很多人。那麼,大家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抗過敏藥呢?  人們常說的抗過敏藥實際上主要就是抗組胺藥物,目前這類藥物在市場上已有三代,每代各有利弊。
  • 如何對抗過敏,改善過敏體質?抗過敏益生菌有絕招!
    其實導致過敏的原因有多種多樣,有的人食物過敏,比如吃了雞蛋牛奶或者奶製品的東西就全身瘙癢,還有空氣過敏,因為現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全球變暖霧霾的產生,都導致人們免疫系統遭受到破壞,以至於出現過敏的症狀。
  • 那些關於抗過敏的事兒,「藥」注意哪些?
    過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比較熟悉的一種症狀,面對諸多的過敏症狀,我們常用的抗過敏藥物具體有哪些呢?在2020年8月3日至9日,我們迎來了我國第5個「中國過敏防治周」,今天就由北亞藥師帶您了解一下抗過敏藥!
  • 抗過敏藥也可能引發過敏
    1996年上市的非索非那定片、2002年上市的左旋西替利嗪,我們暫且稱之為第三代抗組胺藥物。它們經由第二代抗過敏藥物改良,具備了不會導致心臟毒性、抗過敏效果更強、安全性更高、不導致嗜睡的特點。  用藥有「五注意」  使用抗過敏藥物不能隨心所欲,有五個注意事項。  一是白天宜使用無鎮靜作用的藥物,晚飯後或睡前可應用具有鎮靜安眠作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