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俗語非常多,關於俗語的來歷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俗語是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有人說,俗語是某些人根據自己而不是別人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經驗」。總之,對於「俗語」這種現象的存在,也可謂是眾說紛紜。
其實,我個人認為,農村「俗語」既有大部分人的生產、生活經驗總結的成分,也有個別人依據自己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成分,因此,俗語應該屬於一種「大雜燴」。
比如,「姑親姨不親,舅遠叔叔近」這句俗語就應該是個別人依據自己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姑親姨不親
姑姑是父親的姐妹,而姨媽則是母親的姐妹。如果從血緣關係上來講,是不分誰遠誰近的,因此,也就不存在誰親誰不親的問題。然而,在個別人的心目中,總認為姑姑比姨媽親近。於是,便總結出了這麼一句俗語出來。
二、舅遠叔叔近
舅舅是母親的兄弟,而叔叔或伯父則是父親的兄弟。如果從血緣關係上來講,也是不分誰遠誰近的,因此,也同樣是不存在誰更疏遠一些,誰更親近一些的問題。然而,在個別人的心目中,總認為叔叔或伯父比舅舅更親近一些。於是,便也總結出了這麼一句俗語出來。
那麼,為什麼個別人會存在「姑親姨不親,舅遠叔叔近」這種感覺呢?
其實,存有這種感覺的人都是被一種「假象」所迷惑了。但這種「假象」卻是真實存在的。
姑姑是父親的姐妹,也就是說父親的家是姑姑的娘家,也是姑姑從小長大的家。基於這種原因,姑姑就會與父親常來常往,姑姑去娘家的頻率會很高。比如以前我奶奶活著的時候,我姑姑幾乎每隔半個月就會來我家看望我奶奶一次,而在看望我奶奶的時候,也基本上都是要見我的。因此,我與姑姑接觸的機會就會很多,所以,從心理上來講,似乎姑姑比姨媽更親近一些。
而姨媽呢?因為姨媽是母親的姐妹,自己家裡並不是姨媽的娘家,因此,姨媽來自己家裡的機會就少很多,因此,與自己接觸的機會也會少很多。一旦接觸的機會少了,自己與姨媽的關係就會感覺有些疏遠,從心理上來講,也就不那麼親近了。
那舅舅呢?因為舅舅是母親的兄弟,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家庭,除了母親經常去他們家裡走動之外,他們是很少能夠來自己家裡走動的。在這種情況下,自己與舅舅見面的機會就會少很多。從而會感覺與舅舅的關係有些生分。
而叔叔、伯父是自己父親的兄弟,儘管他們已經分家居住,但對於農村來說,家庭與家庭之間都相距不遠,自己與叔叔和伯父見面的機會就非常多,從而拉近了自己與叔叔和伯父之間的距離,因此,就會有親近的感覺。
不過,這些都僅僅是「感覺」而已,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嚴格意義上來講,姑姑、姨媽、舅舅、叔叔、伯父與自己都一樣親,因為他們與自己的親緣關係是等距離的,從情理上來講是不分伯仲的,所以,是不存在誰親誰不親的問題的。假若自己經常與姨媽和舅舅接觸的話,就肯定會感覺姨媽和舅舅比姑姑、叔叔、伯父更親近一些,反之,亦然。因此,這句俗語從理論上來講,是根本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