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姑親姨不親,舅遠叔叔近」究竟是為什麼?有道理嗎?

2021-01-08 老胡說三農

農村的俗語非常多,關於俗語的來歷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俗語是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有人說,俗語是某些人根據自己而不是別人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經驗」。總之,對於「俗語」這種現象的存在,也可謂是眾說紛紜。

其實,我個人認為,農村「俗語」既有大部分人的生產、生活經驗總結的成分,也有個別人依據自己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成分,因此,俗語應該屬於一種「大雜燴」。

比如,「姑親姨不親,舅遠叔叔近」這句俗語就應該是個別人依據自己的體會憑空杜撰出來的。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姑親姨不親

姑姑是父親的姐妹,而姨媽則是母親的姐妹。如果從血緣關係上來講,是不分誰遠誰近的,因此,也就不存在誰親誰不親的問題。然而,在個別人的心目中,總認為姑姑比姨媽親近。於是,便總結出了這麼一句俗語出來。

二、舅遠叔叔近

舅舅是母親的兄弟,而叔叔或伯父則是父親的兄弟。如果從血緣關係上來講,也是不分誰遠誰近的,因此,也同樣是不存在誰更疏遠一些,誰更親近一些的問題。然而,在個別人的心目中,總認為叔叔或伯父比舅舅更親近一些。於是,便也總結出了這麼一句俗語出來。

那麼,為什麼個別人會存在「姑親姨不親,舅遠叔叔近」這種感覺呢?

其實,存有這種感覺的人都是被一種「假象」所迷惑了。但這種「假象」卻是真實存在的。

姑姑是父親的姐妹,也就是說父親的家是姑姑的娘家,也是姑姑從小長大的家。基於這種原因,姑姑就會與父親常來常往,姑姑去娘家的頻率會很高。比如以前我奶奶活著的時候,我姑姑幾乎每隔半個月就會來我家看望我奶奶一次,而在看望我奶奶的時候,也基本上都是要見我的。因此,我與姑姑接觸的機會就會很多,所以,從心理上來講,似乎姑姑比姨媽更親近一些。

而姨媽呢?因為姨媽是母親的姐妹,自己家裡並不是姨媽的娘家,因此,姨媽來自己家裡的機會就少很多,因此,與自己接觸的機會也會少很多。一旦接觸的機會少了,自己與姨媽的關係就會感覺有些疏遠,從心理上來講,也就不那麼親近了。

那舅舅呢?因為舅舅是母親的兄弟,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家庭,除了母親經常去他們家裡走動之外,他們是很少能夠來自己家裡走動的。在這種情況下,自己與舅舅見面的機會就會少很多。從而會感覺與舅舅的關係有些生分。

而叔叔、伯父是自己父親的兄弟,儘管他們已經分家居住,但對於農村來說,家庭與家庭之間都相距不遠,自己與叔叔和伯父見面的機會就非常多,從而拉近了自己與叔叔和伯父之間的距離,因此,就會有親近的感覺。

不過,這些都僅僅是「感覺」而已,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嚴格意義上來講,姑姑、姨媽、舅舅、叔叔、伯父與自己都一樣親,因為他們與自己的親緣關係是等距離的,從情理上來講是不分伯仲的,所以,是不存在誰親誰不親的問題的。假若自己經常與姨媽和舅舅接觸的話,就肯定會感覺姨媽和舅舅比姑姑、叔叔、伯父更親近一些,反之,亦然。因此,這句俗語從理論上來講,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老話:「姑不接,姨不送」,指的是什麼?有沒有道理?
    婚嫁,是人生中的大事之一,尤其在農村,更是熱鬧非常,現在正值國慶長假,想必這時候結婚的人一定是非常多了。關於結婚,農村俗語老話有這麼一句:「姑不接,姨不送」,那麼這句話接是接什麼,送又是送什麼呢?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好多朋友注意到在農村從待人接物、穿著打扮、從日出日落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常住農村的人會知道,這些講究其實就是農村遵循傳統的一部分,有些歲時光流逝漸漸淡了,有些則一直存在,這些講究一直對農村的結構運轉起到促進作用。在各種講究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有時候稱之為俚語,說白了就是鄉下話。
  • 農村俗語「姑不娶、姨不送、舅媽送、一場病」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在語言方面更是獨樹一幟,而俗語作為語言文化來講,通俗易懂,簡短意賅,郎朗上口,包羅萬象的特點,也讓其傳承千年並煥發燦燦金光!年少輕狂,對俗語不屑一顧,隨著閱歷的豐富,才知道俗語富含的哲理,能指引人前進。今天筆者就分享幾則俗語給大家,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前妻後漢,韭盒兩半」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前妻後漢,韭盒兩半」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大家都知道農村人們的生活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因為除了自己能在生活中積累經驗之外,大多數年輕人都能從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輩人哪裡學習到很多的生活心得,而老輩人常常也會用農村俗語來告誡年輕人,而且我們要知道農村有許多的俗語老話常常被運用到婚姻之中,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前妻後漢,韭盒兩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究竟詮釋著什麼意思?究竟有沒有道理?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何意?有道理嗎?
    文/當年一木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農村人經常愛說一些土話、老話,也就是我們說的「俗語」,這種俗語往往簡單直白又有趣,聽起來還很有道理。農村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還是很豐富的。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這農村俗語又分為很多種,有涉及生活的、有關於健康的、有了解氣象的、還有關於為人處世的。因此來說,這些農村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原因都有,這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自然有很大的幫助。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老人和少年健康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認為,老人是以後是否要長壽,少年知否以後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和自身的養生是差不多的。
  •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有道理嗎?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農村是非常貧窮的,根本就沒有機械化的農具,大家都是靠自己的雙手,靠馬、牛、驢等動物來勞作。因此,在那個時候,誰家要是一個牲口,就等於是有了個寶貝,有了一大筆財富。也因此,那個時候的農村人,對於牲口的照料都非常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家的牲口出了什麼問題。
  • 農村俗語:「外甥是狗,吃了就走」有什麼說法?
    而和農村裡的老人們坐在一起聊天,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不僅能聽到他們那個年代的許多稀奇事,同時也能在聊天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你和農村的老人一起聊過天,那就會發現老人都很擅長把大道理用一句朗朗上口的俗語說出來。這些俗語都是古人們長年累積,總結出的經驗。馬上就要過年了,相信你也聽說了不少「別樣」的俗語,那下面這些你聽過嗎?
  • 農村俗語「農曆五月不剃頭」,真的可信嗎?有什麼道理
    大家都知道農村的一些風俗是比較多的,這些風俗習慣能夠幫我們在農村生活的朋友規範自己的行為,吐一個比較吉利的彩頭,在生活較少的遇到困難。但是有的風俗在我們不知情的人看來就會覺得很奇怪,開始自認為這是農村人不懂科學的盲目迷信,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今天小編就舉一個例子來分析這些俗語中的道理。俗語「農曆五月不能剪頭髮」為什麼有他的道理?
  • 農村俗語:「牆上加牆,家破人亡」,有道理嗎?
    ,家破人亡」,有道理嗎?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對於帶有神秘感的農村,一直都是特別嚮往,畢竟那裡除了有很多我們喊不出名字的植株之外,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研究的俗語出現,讓不少的人們總是對它充滿興趣。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嚮往居住的農村,年輕人卻變得越來越少,以至於農村一直都顯得有些靜闢。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本文由百家號《三農風採》原創大家好,歡迎來到三農風採,帶你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如果想持續收到本欄目,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寧夜宿於荒墳,也不可旅居在古剎」啥意思?有道理嗎?
    小編相信大家對俗語一定很是熟悉了,俗語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不僅富有趣味性,而且更具有一定的道理性。俗語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可能有很多人已經將這些俗語忘記了,這不免讓人覺得有點可惜。作為新時代的一員,仍然需要我們去學習俗語,並將其傳承下去。
  • 農村俗語中的「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中的「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傳承至今,其中農村的俗語就是文化的一種,而這些農村的俗語也非常有意思。俗語的傳播力很高,已經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而對於這些並沒有很多文化農民來說,這些俗語都可以算得上是有道理的至理名言,甚至對他們來說這些俗語已經深入了他們的血脈裡,成為了他們行動或者是生活的信條。那麼今天小慄就給大家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俗語吧!
  •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當中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講究,其實很多地方風俗在城市裡已經很難看到了,真正堅持傳統的還是只有農村當中。而農村裡也同樣代代相傳著不少老話,這些話我們將它們稱作是「俗語」,而在諸多的農村俗語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為何會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其實在很早期的農村生活人們還十分的喜歡狩獵,那就是打野兔和抓野雞,這些野味都是當地人特別受歡迎的食物。每當有客人和重要節日的時候,他們便會拿上各自的工具上山捕獵,滿載而歸之後就又是一頓豐盛的晚餐。
  • 農村俗語:「門對窗人遭殃,門對門必傷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平常生活中中,大家是否經常會用到一些押韻的俗語呢?這些俗語其實大多都是農村傳出來的。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農村在教育方面一直是比較落後的,農村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而正是這種缺少教育的環境,讓一些農村長輩都信奉自己的一些言論,這些人好像沒有什麼文化,但說出的話似乎又有一些道理,因此大家都很相信他們。而這些話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
  • 農村俗語「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說起農村人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就是勤勞質樸,這些優秀的品質一直傳承至今,尤其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他們大都吃苦耐勞,待人誠懇友善,這些既有家庭的影響,也有傳統文化的薰陶。老一輩農村人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是很多道理他們都門兒清,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有道理嗎?這句農村俗語,在很多地方是這樣說的,「富怕添兒,窮怕添女」,其實意思是一樣的。這句農村俗語是我國古代社會農村的真實寫照,非常符合那個農村社會現實生活,非常貼切生活,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失去它存在的現實意義,成為一個不切近現實的農村古老的俗語,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已經被農村人逐漸淡忘磨滅了。這句農村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富不添丁」,在有些農村是說「富怕添兒」,是說一個富裕的農家,是害怕多生兒子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祖墳屬於陰宅,活人居住的房子叫陽宅,陰宅和陽宅都有著諸多的講究和說法,認為祖墳的方位和相關的環境會對子孫後代都有著諸多的影響。其實,農村的很多老話俗語表明,墳墓不僅影響著當代人,還會影響到子孫後代。就比如,我們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吧!首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萬一誰家的祖墳塌陷,就預示著子孫人丁不興旺。墳頭上的草木不茂盛的話,暗示後世家人過得比較寒酸貧窮。
  • 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有什麼道理嗎
    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有什麼道理嗎?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這跟另外一句俗語:窮養兒子,富養女的俗語差不多,意思是蜜蜂養要留足蜜,不可貪心,這樣才能把蜜蜂養好,所以叫富養蜜蜂。很多人聽到這句俗語,就以為是窮人養兔子,富人養蜂的意思,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片面的看法,窮養兔子和富養蜂,這中間沒有一個人字在裡面,所以說這是根據兔子和蜂的生活習性來總結出來的經驗。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 農村俗語:「耳大就有福,眼斜則心不正」,這句俗語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愛說:「耳大就有福,眼斜則心不正」,這句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雖然是一句俗語,可是仔細分析一下還是有道理的。因為農村老人經歷過的事多,其生活經驗自然也是非常豐富,所以來說這農村老人還是有很大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