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就是我們要組織交流、討論,這個我希望大家要引起重視。學習是要交流的,人和人之間的心靈是要溝通的,就像我們的窗戶需要打開透氣是一樣的。我們世間的人經常會有一種抑鬱,或者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搞得很糟糕,什麼原因呢?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跟我們相處呢?就是我們不願意跟人家溝通,不去討論、不去學習人家好的東西。這個互動非常重要啊!
其實,我們的前人都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看,儒家的聖人孔夫子,他一生的教學都是幹什麼?《論語》都是什麼?孔夫子跟學生之間的對話,對不對?就是孔夫子跟學生之間的一些交流,學生有什麼問題,有什麼疑問,他們都去請教孔夫子,孔夫子就予以解答、回答。那麼第一次回答不圓滿,第二次就重新再加以提升。這個方面顏回做得很好,顏回是所有弟子當中做得最好的,可以說是他最得意的門生了。
曾經有一次,孔夫子心裡很憂傷,臉色很憂傷,其他弟子就告訴顏回了,顏回就在房間裡彈琴,很快樂。有人就問他:「夫子那麼憂傷,你怎麼就做得那麼快樂呢?」他就去跟孔夫子講:「您以前不是教給我們了嘛,一個真正懂得仁義的人,崇尚道德的人,一定不要把很多東西放在心裡去憂傷,這是沒有意思的。」
孔夫子說:「我說了這個事情嗎?」
顏回說:「你就說了咧。」
「好,」孔夫子說,「我現在,」他這個在提升,「快樂是一個層面,看你這個快樂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如果你是為了眾生、為了大眾的話,你這個憂傷是必要的。你不能置天下所有的苦難而不顧,還去快樂,這個是不對的!」所以孔夫子聽到這些,把他的教化不斷地提升,是在和他的學生、弟子之間的互動當中得來的。你們看《論語》、《大學》和《中庸》,這些裡面都是「子曰」。
魯哀公去問孔夫子:「你的弟子當中誰學習最好?誰最好學啊?」孔夫子說:「我的弟子當中就是顏回,自從有了顏回以後,門人愈親,我的學生跟我啊,師徒之間師資道和,做得有那麼回事啦!」後來,顏回是三十二歲就去世了,孔夫子是痛哭流淚啊,痛苦啊!這個我們要去體會,體會這些,也就是互動非常重要。
再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所有的經典,你們看哦,只有《阿彌陀經》裡面是沒有人問、沒有當機者,他直接跟舍利弗講:「舍利弗,我告訴你,從是西方有一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那裡有一尊佛正在講法。」他是跟弟子講的,跟舍利弗講的。那麼其他的都有當機者,像阿難去問他,阿難看到釋迦牟尼佛整個面容放光,容顏很愉悅,就起來頂禮:「世尊,今天看到您很開心哪,滿面紅光,很稀有啊,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您這麼高興呢?」釋迦牟尼佛就回答是什麼樣的因緣。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佛跟弟子之間的互動所留下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寫的「我的一個心得體會」,或者「我的一個日記」,是不是這樣的?不是啊!它是要有當機者的,就像《金剛經》裡,須菩提起座,問:「一切眾生發了菩提心以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欸,釋迦牟尼佛就回答:「應當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後面就講應該怎麼樣降伏其心。他每次要表達一個內容之前,都要說:須菩提,應該怎麼樣怎麼樣。他是跟弟子之間的互動而來的,我們要學這個東西啊,不是我們坐在房間裡打妄想以後,然後就拿出來一篇論文跟大家講,不是這樣子的。你講的那個東西是沒用的,不對眾生的機啊!
所以佛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講,菩薩是以眾生作為成佛最基本的所依,離開眾生是沒佛可成的。你的大悲心生不起來,你的菩提心生不起來,你的法是沒用的。那我們學了法以後,我們之間,學員和學員之間是要有互動的。不互動的話,每天講了以後,到底大家有沒有把握好裡邊的內容?有沒有在生活當中去貫徹落實?今後討論過程當中,其實我不要看你這個東西背了多少,背也要背,我就問你,這個法你最近在生活當中,在寺院生活當中,你是怎麼落實的?這個很重要,我們主要還是要討論這個東西。
我們不是要討論對這個有些什麼樣的發揮,不需要你發揮,現在不是你發揮的時候。你先把這個學進去沒有?大家注意哦,我們的討論是不離開我們所學的教理,不是說拿出一個淨土法門,「這個淨土法門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啊?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啊?」不討論這個,這個我們討論不出來,淨土法門你能討論得出來嗎?連舍利弗這麼大的弟子,釋迦牟尼佛當時的這些大弟子,問都沒辦法問,都要釋迦牟尼佛親自說,我們現在能討論吶?!討論的東西要清楚,就是把教理,我們所學的這些基本的法義,你有沒有把握好,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在生活中是怎麼落實的。
這個大家要注意,今後有時候我會在場,有時候不在,你們班長可以組織大家討論,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寫條子給我就可以,但不需要我天天到場。這個非常重要,不然的話我們三年會白過的。我們學了以後,這個筆記、教材一拿回去,就放在那裡睡覺了。然後三年下來,我們到底有沒有受用?沒有檢驗,沒有交流討論,是看不出來的。不然你就怪祖庭,辦教學一點受用也沒有。昨天聽說有個師父就發表一些議論,說你們這個研習班我看了一下,學和不學都是一樣的。這個是教學方面,我們自己要去更新教和學的方法,如果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出了問題,我們是得不到受益的。別人的議論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來激勵我們大家,把學和修要落實。
【佛法概論】(1)緒言
【佛法概論】(2)不懂佛法的基本常識,就沒辦法深入
【佛法概論】(3) 修學佛法要與自心結合:用心感受佛法
【佛法概論】(4)自心要與佛法相融契
【佛法概論】(5) 修學佛法教理要立足修學淨土的本位
【佛法概論】(6)佛法修學理路在淨土法門中的表達
【佛法概論】(7) 學習方法一:作好筆記,反覆串習
…
【上海周六學佛放生群】依止淨土五經一論和淨土宗祖師聖言量,每日共修群學習教理,每月組織念佛、放生、誦經等共修。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623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