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媽媽需要做些什麼、吃什麼?什麼時候可以下床?什麼時候覆查……這篇文章告訴你所有答案。
1、壓宮底和產後縮痛
產後,尤其是剛生完 2 小時內,醫生或護士會時不時給媽媽「壓宮底」。壓宮底主要是為了把子宮裡面的淤血排出來,讓子宮更好地收縮,減少產後出血的發生。當然,壓宮底比較痛,所以媽媽要做好心理準備。
很多媽媽生完後,肚子會一陣一陣地痛,寶寶吃奶時尤其明顯,這是子宮收縮引起的「產後宮縮痛」。產後宮縮痛常常在生完第 1、2 天出現,持續 2~3 天自然消失,一般不用特殊處理。
這種宮縮對於媽媽子宮的恢復和減少產後出血都是有利的,所以媽媽要放鬆心態,不要因為怕疼而不敢給寶寶餵奶。
2、產後第一泡尿
媽媽生完後 4 小時內要及時排出第一泡尿,之後每隔 2~4 小時定時排尿,並且每次要儘量尿乾淨,預防尿瀦留。尿瀦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
剖宮產或順產留了導尿管的媽媽,在拔除導尿管後也要像前面說的那樣做。
媽媽剛生產完,身體比較虛弱,第一次下床排尿動作要慢,可以先將床搖高,在床上坐一會兒,再在家人的攙扶下去衛生間。
如果排尿比較困難,可以按摩或用熱毛巾敷一敷小肚子,或用溫水衝洗外陰;排尿時可以打開水龍頭,聽著水流聲排尿。如果排不出,請及時告訴醫生護士,他們會提供協助。
3、產後媽媽怎麼吃?
順產的媽媽生完就可以吃東西了。產後第 1~2 天可以先吃清淡、稀軟、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麵條、粥、餛飩、蒸煮的雞蛋、煮爛的蔬菜或肉類等,然後慢慢過渡到正常飲食。
一般情況下,剖宮產的媽媽生完 6 小時後,需要在家人的幫助下勤翻身,促進腸胃蠕動,放屁排氣後,就可以吃東西了。剛開始可以喝比較清淡的湯,不要喝牛奶、豆漿等容易引起脹氣的飲品,然後慢慢過渡到吃粥、麵條等,再到正常飲食。過渡期間注意少吃多餐。
不管是順產還是剖宮產,媽媽在「坐月子」和哺乳期間都要均衡營養,不能只吃雞蛋、肉類等高蛋白食物,蔬菜和水果也都要吃。
4、惡露是什麼?
產後脫落的子宮蛻膜、血液等從陰道排出,稱為「惡露」。惡露有血腥味,但沒有臭味,一般 4~6 周就會排乾淨。
隨著時間的推移,惡露顏色由深到淺,量由多到少,分為 3 種:
血性惡露:顏色鮮紅,量多,有時伴有小血塊,產後前4天。
漿液惡露:顏色淡紅,持續約 10 天。
白色惡露:顏色較白,比較黏稠,持續約 3 周。
惡露逐漸排乾淨的過程中,媽媽需要注意的是:當惡露量減少後,和經期一樣護理就行了,勤換衛生巾,保持外陰的乾淨和乾燥,避免感染;產後不要一直躺著,適當地站一站走一走,有利於惡露排出。
5、傷口如何護理?
會陰有傷口的媽媽,護士每天會幫忙擦洗外陰 2~3 次。除此之外,媽媽也要在家人的幫助下自己清洗外陰,洗掉血痂,保持傷口的乾淨和乾燥,從而降低會陰傷口感染的概率。
剖宮產的媽媽,傷口換藥交給醫生處理,自己無需做特殊護理。
6、產後媽媽什麼時候可以下床活動?
順產的媽媽在生完 6~12 小時後就可以起床輕微活動,產後第 2 天就可以在室內隨意走動。會陰有傷口的媽媽可以適當推遲一點。
剖宮產的媽媽在手術後的第二天要開始試著下床,可以由家人攙扶著在病房或走廊慢慢走一走,有利於媽媽的恢復。
7、產後出汗多是因為身體虛弱嗎?
很多媽媽發現自己剛生完之後出汗很多,經常一覺醒來衣服都溼透了,以為是自己「身體太虛」。
其實不是。生完之後1周內皮膚排洩功能很旺盛,會出很多汗,尤其在晚上睡覺和早上醒來時更加明顯,這種現象被稱為「褥汗」。
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媽媽們需要注意的是:及時換掉汗溼的衣物,避免著涼;多喝湯水,補充水分。
8、產婦包得嚴嚴實實可以防止「受風」嗎?
「坐月子」期間,不少家庭的老人和產婦都擔心「受風」,於是家裡門窗緊閉,產婦蓋著厚厚的被子,甚至包著頭,裹得嚴嚴實實。
其實這樣做不好,因為媽媽始終處於一種高溫、高溼狀態,影響出汗散熱,可能會引起產褥中暑。
產褥中暑程度輕的,會出現口渴、心慌、胸悶等症狀,嚴重的會發高燒、抽搐甚至昏迷等。
所以,產後媽媽應該注意保持房間通風,穿寬鬆透氣的衣服,有利於散熱。
9、坐月子可以洗頭洗澡嗎?
有的地方流行一種說法,說產婦「坐月子」期間不能刷牙梳頭,也不能洗頭洗澡。其實,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不洗澡,容易滋養細菌,反而更容易引起疾病,坐月子的媽媽一定要注意保持身體的清潔。
產後媽媽可以正常地刷牙、梳頭和洗頭。如果沒有會陰傷口或腹部傷口,產後第 2 天就可以淋浴,但是不建議盆浴。
如果有會陰傷口或剖宮產傷口,可以先進行擦浴,等傷口癒合後再淋浴。當然,洗頭洗澡時要注意保暖,及時擦乾,以免感冒。
10、什麼時候做產後複查?
媽媽在產後 6 周要回醫院進行產後檢查,複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媽媽的身體恢復情況。如果懷孕期間有特殊情況,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等,複查時記得告訴醫生,讓他們安排做相應的檢查。
總之,產後媽媽一定要按照醫生護士的囑託,根據自己的身體恢復情況,合理安排飲食,適量運動,科學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