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初定,分封天下,諸侯國共有七十一個,其中公侯伯子男五爵位皆有所分封。那麼這些爵位究竟是按照怎樣的原則和要求來劃分的,當時受分封的人即位龐大,而且身份也是各不相同。
首先就是周王朝的自己宗室子弟,尤其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一脈的宗室子弟,如周公旦,召公等;之後便是眾多的功臣,如姜子牙;其次還有殷商王朝、夏王朝的後裔;
最後便是那些上古先民、賢者的後裔。這些分封一方面是為了論功行賞,將眾多臣子的功績進行賞賜,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籠絡人心。
首先是公爵,公爵在最初的分封之中共有四個,分別是殷商王朝的後裔微子啟,分封宋國;周武王姬發的兩位兄弟,虢仲和虢叔分封虢國;
上古聖賢皋陶德後代州國;周文王之兄的後裔於虞。這四個公爵諸侯國,在地位上都非常高,但是就實際貢獻卻非常有限,之所以這樣分封目的就是為了展現周王朝的寬宏大量,籠絡人心。
之後是伯爵,伯爵和侯爵的分封大致相同,周代分封的伯爵諸侯國有吳國、梁國、鄭國、曹國等。
其中也多是周王朝的宗室子弟和上古聖賢的後裔,地位相對較高,數量也是非常多。例如吳國便是周文王的兩位哥哥建立的國家,並非是周王朝侵佔的,而是依附回來的。
之後便是子爵和男爵,這兩個爵位都是用來賞賜給周王朝周邊那些勢力的,相對來說我們會發現,離周王朝中心越近的地域,諸侯王的爵位越高,政治地位越高。這些地方地處中原,資源豐富,因此也是被周王朝的上層社會佔據。
而對於周王朝周邊的部族,周王朝自然也是不能夠棄之不顧,與其使得其成為自己的敵人,不如變成自己的下屬國。
因此也是毫不吝嗇對其進行分封,但是地位當然就要低很多。例如早年的楚國因為地處偏僻便被封為了子爵,而蜀地之內的巴國也是子爵。因此這一時期的子爵大多是周王朝內部的部落。
而地位更低的男爵則是分封給了西方的少數民族。雖然說中原地區的政權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
但是在早年的周王朝建立之初,威懾死方,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是前來臣服周王朝,因此也是被分封。例如驪戎男爵這樣的封號。
其實從這裡就能夠看出,分封的目的和原則,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保證安全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以血緣親疏等,分封建國,將天下置於周王朝的統治之下。加上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的相互維持,可以很好地維持周王朝的穩定統治。
而且在西周之初,建國分封共有七十一國,這些諸侯國從北方燕地,到南方越地,從東方齊地,到西方秦地,都是周王朝之地。其中五十三諸侯國都是姬姓宗室之國,可見當時的周王朝宗室之興盛。
然而最終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姬姓宗室也是逐漸的衰落,春秋五霸,還有晉文公這個姬姓宗室。
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唯有燕國一個姬姓宗室苟延殘喘,最終竟然還是被秦國這個曾經給周王朝養馬的國家統一了六國。
總結宗法分封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分邦建國,達到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其實這和商王朝時期的狀況相似。
但是分封制的基礎是建立在周王朝的強大之下,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分封制度也是會面臨著瓦解的局面,這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