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周王朝的分封爵位,是按照怎樣的原則進行的呢

2020-12-15 一盞茶吧

周朝初定,分封天下,諸侯國共有七十一個,其中公侯伯子男五爵位皆有所分封。那麼這些爵位究竟是按照怎樣的原則和要求來劃分的,當時受分封的人即位龐大,而且身份也是各不相同。

首先就是周王朝的自己宗室子弟,尤其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一脈的宗室子弟,如周公旦,召公等;之後便是眾多的功臣,如姜子牙;其次還有殷商王朝、夏王朝的後裔;

最後便是那些上古先民、賢者的後裔。這些分封一方面是為了論功行賞,將眾多臣子的功績進行賞賜,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籠絡人心。

首先是公爵,公爵在最初的分封之中共有四個,分別是殷商王朝的後裔微子啟,分封宋國;周武王姬發的兩位兄弟,虢仲和虢叔分封虢國;

上古聖賢皋陶德後代州國;周文王之兄的後裔於虞。這四個公爵諸侯國,在地位上都非常高,但是就實際貢獻卻非常有限,之所以這樣分封目的就是為了展現周王朝的寬宏大量,籠絡人心。

之後是伯爵,伯爵和侯爵的分封大致相同,周代分封的伯爵諸侯國有吳國、梁國、鄭國、曹國等

其中也多是周王朝的宗室子弟和上古聖賢的後裔,地位相對較高,數量也是非常多。例如吳國便是周文王的兩位哥哥建立的國家,並非是周王朝侵佔的,而是依附回來的。

之後便是子爵和男爵,這兩個爵位都是用來賞賜給周王朝周邊那些勢力的,相對來說我們會發現,離周王朝中心越近的地域,諸侯王的爵位越高,政治地位越高。這些地方地處中原,資源豐富,因此也是被周王朝的上層社會佔據。

而對於周王朝周邊的部族,周王朝自然也是不能夠棄之不顧,與其使得其成為自己的敵人,不如變成自己的下屬國。

因此也是毫不吝嗇對其進行分封,但是地位當然就要低很多例如早年的楚國因為地處偏僻便被封為了子爵,而蜀地之內的巴國也是子爵。因此這一時期的子爵大多是周王朝內部的部落。

而地位更低的男爵則是分封給了西方的少數民族。雖然說中原地區的政權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

但是在早年的周王朝建立之初,威懾死方,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是前來臣服周王朝,因此也是被分封。例如驪戎男爵這樣的封號。

其實從這裡就能夠看出,分封的目的和原則,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保證安全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以血緣親疏等,分封建國,將天下置於周王朝的統治之下。加上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的相互維持,可以很好地維持周王朝的穩定統治。

而且在西周之初,建國分封共有七十一國,這些諸侯國從北方燕地,到南方越地,從東方齊地,到西方秦地,都是周王朝之地。其中五十三諸侯國都是姬姓宗室之國,可見當時的周王朝宗室之興盛。

然而最終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姬姓宗室也是逐漸的衰落,春秋五霸,還有晉文公這個姬姓宗室。

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唯有燕國一個姬姓宗室苟延殘喘,最終竟然還是被秦國這個曾經給周王朝養馬的國家統一了六國。

總結宗法分封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分邦建國,達到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其實這和商王朝時期的狀況相似。

但是分封制的基礎是建立在周王朝的強大之下,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分封制度也是會面臨著瓦解的局面,這是無法改變的。

相關焦點

  • 公侯伯子男:公爵相當知府,伯爵即縣長
    公侯伯子男:公爵相當知府,伯爵算縣長 鄒藍/文,圖現代中國的常用術語就是封建,有人動輒說人封建思想。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那麼英國的爵位體系和咱們中國古代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兩者的有什麼不同呢。貴族的爵位大致可分為傳統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英國傳統世襲貴族,就是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爵。因為在現代社會沒有冊封新的世襲貴族,所以被稱為傳統世襲貴族。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爵位如何,你知道多少?
    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秦、齊、韓、趙、魏、燕、楚,雖然他們都是獨立的諸侯國,但有個名義上的周天子,而這些國家的爵位等級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等級深嚴的古代這些國家其實地位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戰國七雄的等級。
  • 漢朝歷史上的四位「冠軍侯」:除了霍去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呢?
    侯爵,這是古代歷史上比較常見的一個爵位。在周朝時期,侯爵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也即是一個地位較高的爵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冠軍侯,就是漢朝歷史上含金量十足的一個爵位。冠軍侯,是西漢曾經出現的列侯爵號,取「功冠全軍」之意,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分封名將霍去病。這個侯爵是漢武帝專門設立的,其地來自於南陽郡下屬的穰縣盧陽鄉及宛縣臨菑聚。在漢朝歷史上,共有四位「冠軍侯」,那麼,問題來了,除了霍去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呢?
  • 他是英國哪一級的爵位?能世襲嗎?
    那這個爵士跟我們國家歷史上曾經的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等爵位有相同之處嗎?他的爵士爵位在英國爵位體系中屬於哪個級別?能世襲嗎?1917年,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設立了大英帝國勳章,以表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做出傑出貢獻的軍人。後來,逐漸擴展到社會經濟政治各個領域。
  • 歷史上周王朝滅亡後,周天子的後人去了哪裡,得到了怎樣的待遇?
    談秦說漢(287)歷史上周王朝滅亡後,周天子的後人去了哪裡,得到了怎樣的待遇?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駕崩,東周王朝滅亡。到了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時,已經沒有周天子了。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實施中央集權制管理。東周王朝的遺民之東周公與西周公成了秦朝的臣民,照樣交稅租、服徭役,其待遇與平民無異。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開啟東周王朝,到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即位,其實東周王朝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名存實亡了。周赧王晚期,名義上他仍是天子,實際上人們已經稱呼他為周君了。
  • 科普: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
    謂公侯伯子男也。此據周制也......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和《續漢書·百官志》都明確記載了某些職官的位,表明官僚體系中,還存在著以「公卿士大夫」序列排列的位。「公卿士大夫」的說法起源於先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公卿大夫相繼於朝」的記載。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引言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後,為了管理龐大周王朝的領土,也為了犒賞追隨自己的功臣,採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看五等爵位的不同
    爵位構成了歐洲封建歷史的重要組成,同樣,在中國古代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但我們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似乎很少發現像歐洲歷史一樣出現大規模的男爵現象(在歐洲,男爵往往代表的是那些普通的世俗貴族,群體很大)。中國關於五等爵位最早的描述出自《禮記·王制》,裡面說道「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西周分封了八個一等公爵諸侯,為何都沒有成為春秋大國?
    西周建立以後,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初封國地位平等,直屬中央管轄,但國君的爵位各有高低。周王朝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分封的對象是周王室親族,功臣,上古先賢,還有一些邊遠的部落。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這個「君侯」,既不是西周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裡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軍功爵」裡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內部貴族變相實施的一種「封君爵位」。試著來細談!第一種:西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西周分封制度)第一等為公爵。公,代表著正直無私和善於治理百姓。天下為公者,可稱公。
  • 周王朝到底分封了多少個諸侯國?
    上一篇,周武王在姜子牙、弟弟周公的輔佐下,聯合其他部落,輕鬆滅了商紂王,開啟了800年周王朝的歷史。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進入西周,這個時候建都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因為各諸侯國在滅商的時候都有功,還順帶滅了一些其他諸侯國,中原地區幾乎被周王朝聯合其他諸侯部落所控制。《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周朝為何不自己佔領天下,而要搞分封制度,導致自己最後沒有土地
    《國語·周語中》載周襄王之言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裡以為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它對諸侯國的地位及國君的身份有明確的等級規定,使天子與五等諸侯間的名分區別嚴格起來。在周室政令所及的範圍內唯天子可以稱王,此外稱王則是僭越違禮。王號開始具有爵位上的獨尊意義,是周代政治秩序較商代為嚴密的顯著標誌。
  • 明朝文官是不能封為公侯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
    ——餘秋雨圖片來自網絡我國自周朝開始,就出現了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漢朝把五等爵位變成了王和侯兩種,能夠得到這份殊榮的都是皇帝的本家、外戚和有功之臣,後來又把擔任丞相一職的人封侯。自漢朝以後,尤其是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封爵就變得異常混亂,基本上在朝廷內任職的人都可以獲得五等爵位。到了明朝,形式為之一變。
  • 周王朝為什麼採取分散自己權力的分封制
    一提到分封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他的代表國家周朝,分封制的起源是那裡已經無從考究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周王朝將這一制度發展到了頂峰,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使用分封制的王朝。周朝使用的分封制確實讓周王朝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越來越強大,可是時間一長,周圍的附屬國開始逐漸脫離了周王朝的掌控,甚至開始逐步蠶食周王朝,周王朝最後也是因此而滅。那麼周王朝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最後害了自己的分封制,而不選擇中央集權制那?
  • 分封制度的黃昏:從熙熙攘攘的初封到「泗上十二諸侯」的輓歌
    前言:這是一次類似於「雲臺二十八將」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冊封典禮,周公旦站在高高的祭壇上俯瞰眾生,臺下則湧動的是無數張期待的面孔:公侯伯子男,我該是什麼爵位,又將帶著族人去向何方呢?諸如楚部落等小邦則憂心忡忡:這次輪得到我嗎?
  • 西周最高爵位諸侯,幾百年被視為另類,春秋時期卻一度稱霸
    武王伐商,周朝建立後分封天下。有個諸侯國,儘管是最高爵位,幾百年間被視為另類,史書沒有記載,春秋後期,一度稱霸。周代分封諸侯五等爵,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左傳》記載:「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居其列。公爵是最高爵位,分封了黃帝,炎帝,堯,舜,夏朝和商朝的後裔。此外周天子的宗室也分封了兩個公爵國,虞國和虢國。周武王的爺爺季歷有兩個哥哥太伯和仲雍,當初讓賢給弟弟季歷,出奔吳地。吳地當時還是荊蠻,太伯和仲雍接受當地習俗,「斷髮文身」,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在當地建立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