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哈裡王子大婚吸引了很多人關注,而就在婚禮開始不久前,哈裡王子的祖母伊莉莎白女王冊封哈裡王子為薩塞克斯公爵,梅根·馬克爾為蘇塞克斯公爵夫人,此前哈裡王子的頭號只是2015年6月5日女王冊封的高級維多利亞勳爵,或者只是威爾斯亨利王子殿下。那麼英國的爵位體系和咱們中國古代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兩者的有什麼不同呢。
英國爵位最高無疑就是伊莉莎白女王了,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全稱是「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他領土和屬地女王,大英國協元首,國教(聖公會)的捍衛者伊莉莎白二世」英國最頂級的貴族莫過於王室,然而由於此前英國群眾反應皇室開銷大,於是2010年女王便正式「裁員」,將王室人員縮減到4人,即女王,王儲查爾斯,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除了王室以外便是各種層次的貴族了。貴族的爵位大致可分為傳統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
英國傳統世襲貴族,就是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爵。因為在現代社會沒有冊封新的世襲貴族,所以被稱為傳統世襲貴族。公爵是第一等世襲貴族,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諸侯,英國君主分封王室宗親並授予公爵爵位,如威廉王子是劍橋公爵,之後逐漸也授予王室宗親以外的功勳卓著的重臣。和中國古代一樣,不同的爵位服飾截然不同。在正規場合,公爵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八枚金葉片。
第二等為侯爵,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斯邊疆的領主。15世紀以後侯爵的地位越來越高僅次於公爵,但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伯爵是第三等,英國古代,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係,在地方上統領男爵、騎士。子爵在英國上院貴族中資格是最淺的,英國子爵稱號發源於法國。男爵是貴族階級裡的最末一等,但正因男爵在世俗貴族中爛大街,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代名詞。以上的五等貴族是傳統的世襲貴族,不過最末的「男爵」同時也是非世襲終身貴族的冊封爵位。所有的終身貴族都會擁有男爵爵位,只授予個人而不可被世襲。另外,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也都可以稱為勳爵。此外還有個從男爵爵位可以世襲,但不屬於貴族。
終身貴族:英王一年兩次冊封終身貴族,一次是在君主生日,一次是在新年。目的是為了表彰具有突出貢獻的人,也是為了使得某些人士進入上議院而冊立的。比如,首相可以把對國家有貢獻有威望的人,提請國王加封為終身貴族,而其貴族等級就相當於男爵。被冊封的人將成為上議院的終身議員。但目前這已經成為英國首相報答政界好友,保護黨內人的一種方式。熟知的終身貴族有前「總督」彭定康、第一位華人終身貴族鄧蓮如、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等。
而中國古代的爵位都是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大體上還是分為王(親王、郡王)、公(國公、郡公、縣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在商周時期,爵位對應的都是封國,裂土分封,封邦建國。每個爵位都是世襲並且,封國上的領土、子民世代相傳。秦朝的爵位較為複雜,為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最高的五等為十六 大上造(大良造),十七 駟車庶長,十八 大庶長,十九 關內侯,二十 徹侯。沒有王公等爵位。漢朝的爵位在天子之下就是諸侯王,除了王爵其他都沿用秦二十等爵。
晉朝則開創了後來隋唐時期一直沿用的爵位制度。皇帝以下為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亭侯、關內侯。五等爵上加「開國」二字西晉時較少,東晉大多以此酬異姓功臣,常與原五等爵混稱,沿用至後世。隋文帝時期設爵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唐朝更細化了一下,國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從一品;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宋代的爵位相比於前朝則大大縮水,宋朝以前的爵位都基本上對應了相應的食邑,也就是皇帝封給有爵位大臣的百姓戶數,儘管隋唐時期已經縮水,但大臣諸侯仍能對自己封地上的百姓有很大影響力,但宋朝就完全將爵位和封地封民割裂開來,爵位獲得者對自己封地上的百姓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了。按月向官府領取自己的租稅食邑、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25文計算。而且宋代官員的這些封爵和食邑基本上都不能世襲。元朝大體沿襲宋朝之前的王朝,但不同的是國王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絕對的權利,這也是元朝諸侯王尾大不掉的一個原因。
而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為了讓江山不落入外人手中,就大肆分封自己兒子到各地為王,基本上在封國內,國王享有絕對的權利,老朱自己為人儉樸,但卻對自己子孫特別捨得,各種特權足以讓明朝的國王錦衣玉食一輩子了。最後朱棣搶了侄兒的江山,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大肆打壓藩王的各種特權,但是也不能讓他們和宋朝皇室遠宗子弟一樣生活極其借據,就開出了更加優厚的條件,把他們當豬養,這就造成了明朝藩王很難有所作為,大都混吃等死,更可怕的是隨著皇室的繁衍,皇室越來越大,到了明末記載在冊的皇室子弟已經多達一百多萬,而這一百多萬皇族除了混吃等死沒有任何其他權利,皇帝不允許、大臣更不允許。這就給明朝賦稅帶來極大的壓力,每年皇室消耗的錢糧佔到了全國賦稅的三分之一,這還沒加上各地宗室子弟的田畝租稅,明朝的皇室田地是不收稅的。明朝除了皇族爵位更為複雜了以外,其他爵位大體相同,但是明朝的文武封爵是兩個系統。
清朝的爵位就有點複雜,總體上依然是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除了清初的三大異姓王較為特殊外,其他王爵都沒有封土。而且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郡、縣號。比如清朝沒有秦王、楚王,只有睿親王、溥儀父親醇親王。清朝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清朝的蒙古爵位一般和宗室一樣,但有時會加上蒙古汗號世襲罔替,這也給清末蒙古獨立王公提供了契機。清朝異姓功臣爵位還是公、侯、伯、子、男,但卻分了九等。 1、公爵2、侯爵3、伯爵(三者都是超品)4、子爵(正一品)5、男爵(正二品)6、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7、騎都尉(正四品)8、雲騎尉(正五品)9、恩騎尉(正七品)。比如挽救清朝的曾國藩曾授封一等毅勇侯;大名鼎鼎的李中堂李鴻章授封一等肅毅伯(死後追封為一等侯);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死後追封為一等侯)
而且歷朝歷代基本上爵位繼承都分為兩種方式,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和終身爵位。世襲罔替即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罔替意為不更替;不廢除。比如隋唐時期的傳國公、傳國侯,清朝的鐵帽子王等。普通世襲,是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繼承者只能承襲低一級的爵位,比如隋唐時期的宗室子弟,降等繼承。終身制大多用於文官,一般只能本人享受爵位而不能傳給子孫,比如宋朝的文官爵位,名臣司馬光的溫國公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