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品級,品級越高代表手中的權力越高,喜歡看清朝題材影視劇的小夥伴經常會看到正一品官員的身影,這些人雖然在朝廷佔據一席之地,但卻不能算是清朝品級最高的官,清朝雖然沿用了漢人的九品十八級制度,但實際上在他們們眼中,有一些爵位比官位更高。
首先清朝常用的爵位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等爵位,這些爵位在清朝幾乎只有滿清皇族才有機會獲得,當然這些爵位的品級肯定是比正一品要大的。非皇族成員還有機會獲得公爵,侯爵,伯爵,不過這種爵位幾乎只針對滿族和蒙古族,漢人要想獲得這樣的爵位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四個漢人獲得了這三個爵位。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原漢人不信任,他們更信任滿族和蒙古人,尤其是在清初時漢人發動的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運動,讓清朝的統治者頭疼不已。
和珅是滿族人,他是乾隆時期的寵臣,在36歲的時候就獲得了三等伯爵,論品級已經完全超過了朝廷的一品大臣,然而和珅的仕途並非只有這些,在剿滅白蓮教時立下大功,被乾隆特封為一等公爵,這是非皇族成員所獲得的最高爵位了。
漢人獲得公爵的有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這三位都是在亂世之中靠著自己的戰功得到這個爵位的。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表現出色,攻下南京之後,慈禧特封他為一等公爵,他的弟弟曾國荃被封為一等伯爵,曾國藩成為了清朝史上第一個獲得公爵的漢人。
左宗棠原本是二等伯爵,後來因為收復新疆立下了大功,被晉封為二等公爵。李鴻章就不用多說了,這位晚清重臣,一生為清朝立下了無數功勞,很多人稱「有了李鴻章清朝多活了五十年」。發起洋務運動,開創了近代中國的工業基礎,對於近代中國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他被封為一等公爵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鴻章等人即使對清朝的貢獻再大又怎樣呢?耗盡一生只得到一個公爵,而清朝皇族成員一出生不是親王就是貝勒,差距如此之大,可見清朝滅亡也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