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性,攻擊性(590)

2020-11-04 南星教育林老師

1,自戀

我覺得學習心理學,真是是顛覆之前的三觀。比如以前我們說:謙受益滿招損。

可是心理學告訴我們說,謙虛的代名詞叫做猥瑣,自滿的代名詞叫做自信。或者說自戀。

而自戀可能是人的根本屬性——假如一個人都不愛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那麼這是要把自己往絕路上面趕的節奏。

所以,我覺得世俗的文化裡面有一些誤導的成分。可能有一些聰明人並沒有被這些傳統的文化所誤導。


可是對於我來說,我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受害者。比如說,我是一個之前我是一個極度謙遜的人,甚至可以說極度沒有自我的人。

並且我還自慰說,我這是謙虛啊,多有素質啊。

可是我越是謙遜自卑就覺得沒有價值感。甚至經常摻雜有內疚感和負罪感,為什麼呢?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其實就是因為自我的驕傲的自戀的那一部分都被自己給活活的殺死了。被傳統文化,家庭觀念,學校教育。

所以剩下的那些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價值的東西。於是,我會在高考失利的情況下陷入抑鬱也就不足為奇了。

極度的謙虛就是極度的猥瑣,我對此深有感觸。我的過去就是一個最佳答案,一個準確的備註。

2,性

弗洛伊德說,性和攻擊性也是人的根本屬性。性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被接納的,是不被祝福的。可以說中國人在之前都是活得有一點性壓抑的。

這點從我們的文化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太沉悶了。我們獲得太君子,我們太古板了,於是性這個根本屬性被逼入了潛意識。

可是這又是人的最根本的需求。不被祝福的根本需求是有罪的,所以,我們都是帶著有罪的意識在進行著性這件事情。

難免的,每一個人都難免帶上了猥瑣的面具。


我覺得現在我們的性觀念比以前已經好了很多,但是我想還不夠,我們應該再陽光一點,應該大力的宣傳性的健康,確保性動力的正常流動。

從根本上說,性,證明是剛需,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文化上也是認同的。

只不過傳宗接代的手段,卻被忽視,有意識的忽略了,所以這個事情做的實在是太猥瑣了。並且這說明中國人特別的狡猾。

我們都知道房間裡面有個大象,可是我們都視而不見,我想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性。畢竟,它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原動力之一。而且可能是最強大的原動力。

3,攻擊性

最後再說一下攻擊性。我們一說到攻擊性,似乎就覺得這不是一個好東西,比如說像我這樣的謙謙君子來說,活得猥瑣活得自卑,那是免談攻擊性的。

我經常看到那些可以隨意的攻擊別人,隨心所欲的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那些人,並且我很喜歡跟他們在一起。

似乎因為自己不敢那麼做,但是別人輕輕鬆鬆的做到了,所以,我通過和他們在一起,實現了自己的部分攻擊性的欲望。

當然,這種攻擊現在逐步的在我身上恢復起來,比如說現在我的老婆會經常的說,我的脾氣比以前大了很多。


而且不管是有多少人在場,我都敢於維持自己的立場,甚至敢於攻擊別人,這在以前可能是不可想像的。

因為我是一個讓好人,一個沒有邊界的爛好人。誰都可以越界來攻擊我,而我卻不敢去維護自己正當的權利,更不要說去攻擊別人。

非常感謝心理學,他讓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命力,重新讓我做回自己,並且我還要祝福自己身上的生命力能夠伴隨我。

或者說我希望我能夠找到生命中的激情,我想心理諮詢和家庭教育,就是目前我生命中最大的激情了。

而這些激情將帶領我走向更遠的地方,我將展現自己的自戀、攻擊性和性。徹徹底底的做回自己,不管別人怎麼看我。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活出攻擊性,就是活出生命的活力。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師

每日原創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590天

2020年11月2日

相關焦點

  • 被壓抑的自戀、性和攻擊性(603)
    1,被壓抑的自戀十幾年前,當我抑鬱的時候,我總是不敢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真實看法。特別當我對別人有一些負面的看法和意見,我總是不敢把它明確的表達出來,而是把他們硬生生的吞回到肚子裡去,這種感覺讓我特別的受挫。
  • 接納、允許孩子的攻擊性和自戀
    這個時候我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允許孩子攻擊性表達,允許他展現現自己的壞孩子的一面。當它的攻擊性得到我的包容之後當孩子的攻擊性得到允許和看到的時候,他生命力就發展的比較強悍。而當他的攻擊性被批評否認,甚至被打壓的時候,他的生命力明顯的就減弱了。
  • 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覺得自己很特別,這是自卑還是自戀?
    加州伯克利大學的PaulWink進一步提出,自戀者其實應該分為兩種類型:自大暴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顯性自戀)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隱性自戀)。來一起看看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
  • 慢養良育(總序159):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攻擊性
    出生第716天(一)(總序159):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攻擊性。最近,她總是喜歡尖叫,看到大人捂住耳朵的樣子她會很興奮;還喜歡抬腿踢人,踢沒踢到無所謂但必須踢個過癮,而且大人越是禁止她踢的越厲害;還有就是喜歡動手打人,一般是打別人的胳膊、後背、大腿等處。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3)
    自尊動機(我們為什麼需要自尊?)●當我們遭遇威脅性的社會拒絕時,自尊會促使我們更加敏銳的覺察他人對我們的期望。●社會拒絕會降低我們的自尊,同時增強我們渴望被接受的意願。●自尊的威脅也可能發生於朋友之間,因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脅性。
  • 健康自戀的發展
    這些都是正常的自戀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在依賴共生和依賴無能階段得到充分的滿足,你就可能擁有健康的自尊。當你凝視著自己的臉龐時,你能從母親對你的本質的反映中,找到一種本源的方法,滿足你在依賴共生階段的自戀需要。這就是嬰兒了解他們真正的樣子的方法。如果母親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反映出她對你的期望,也許是為了照顧她未滿足的自戀需要,這可能會扭曲或歪曲你的自我形象。
  • 小說《香水》中的死亡母親與攻擊性自性化 (下)
    (上)移情-反移情(笑)我看大家都笑了,我們諮詢師很多時候能把內心這些話講出來,TA也很羞恥很痛苦,只有非常安全的小組中,一對一督導中,同行們能夠理解一下。TA要說我到大眾的情況下去講,大家很多人不理解TA,進一步攻擊、貶低TA,所以督導保密,對諮詢師也是很重要的抱持和容器。
  • 2天4起傷人案上熱榜——大多數的情感暴力,源於嬰兒期的全能自戀
    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暴力類型有兩種:一種是應激性情境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另一種是高壓控制暴力(Coercive Controlling Violence)。此時如果養育者可以較好滿足嬰兒的基本需求,回應TA,嬰兒和養育者之間就成功建立了依戀關係,由一個人的孤獨狀態進入了兩個人的關係情感中從全能自戀中發展到健康的自戀。如果養育者忽視,對嬰兒缺少回應,嬰兒的日常生活不被滿足,TA就會退回(或滯留)於全能自戀的精神狀態,成年以後將精力用於追求自我滿足,沒有能力與人建立健康關係。
  • 自戀母親的六張面孔—讀《母愛的羈絆》(2)
    特別是擁有自戀情緒的母親,她們為了填補自己空洞的內心,會瘋狂地控制女兒們的行為、情緒,甚至嚴重影響到女兒們的成長。在自戀型母親身邊成長的女兒,似乎不管做什麼都是錯的。作者在書中給我們指出了自戀型母親的六張面孔,幫助我們更好地分辨,並從中獲得解脫。第一張是「浮誇外向型」面孔。
  • 自戀媽媽的9個特質—讀《母愛的羈絆》(1)
    答案很可能來自於媽媽身上一種叫自戀的特質。什麼是自戀呢?卡瑞爾在書中告訴我們,自戀指的就是目中無人,過分專注於自我。《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把自戀描述為一種人格障礙,它包含為兩種心理特徵,一種是情感的匱乏,另一種則是強烈的自我關注。
  • 心理學:自戀的人掩蓋自卑的5種形式,越自戀越自卑?(深度)
    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一個人怎麼會又自戀又自卑?——匿名的心理學家輕微的自戀是人之常情,但嚴重的卻是一種人格障礙,也可以稱作「有病」。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迫切需要他人的讚賞。他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但在這種自信的面具後面,隱藏著一種脆弱的自尊,哪怕是最輕微的批評,都會傷害到他們。
  • 青少年皮膚劃痕:自戀的暴力
    青少年皮膚劃痕:自戀的暴力(節選)Catherine Rioult石巖 譯 精神分析家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Xavier Pommereau(2006,p58)將劃痕定義為「自我施加的針對皮膚的暴力」,涉及到的是那些「具有強烈的自戀缺陷、同一性痛苦」的青少年們。在他看來,這些行為症狀涉及到的是表達功能、登錄功能和交流功能。
  • 《童年之謎》:自戀是天生的?理解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活
    對於女孩小薇(化名)的遭遇,我更認為她不是遭遇了性侵,而是性虐。撕破了的帶血的床單、無數次被身體傷害、強迫看變態的A片,還採用一些噁心的性侵手段,對這個披著人皮的偽君子,公眾除了憤怒還是憤怒。該事件正在被江蘇警方調查,調查結果何時能出來,我們只能靜待。
  • 自戀型人格的軟肋是什麼?怎麼知你的自戀程度?自戀是一種病 得治,自戀型人格的特徵,自戀心理測試NPI量表,超準自戀型人格測試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自戀是人活下去的基本動力,每個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自戀情結。無論是安靜的自以為是,缺乏同理心,還是自命不凡高度敏感;每個人都在尋找歸屬感和自我認同,尤其在社交媒體充分發展的當下,年輕人是越來越自我、自戀。區別在於,你能否利用合理的自戀,增強個人魅力,亦或是放任自己的自戀毀了自己的人生?
  • 小心你身邊的自戀人格|面具下的極端自戀者(書評)
    「你這個人好自戀哦」,『「你怎麼那麼自戀啊」,這樣的話語在我們生活當中並不少見。然而,過度自戀的人,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自戀人格障礙患者,這個,我相信很多人就不是那麼清楚了。有人會問,那這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有,有很大的關係。
  • 路怒和高血壓,性和抑鬱(592)
    最近我忽然意識到,這個高血壓可能就是因為我太急於壓抑住自己內在的一些憤怒的力量,我拼命的壓制住了自己內在的攻擊性。可是這股澎湃的力量卻在體內找不到出口,只好通過高血壓的方式流動了起來,這就是心理問題,或者說情緒問題導致身體出現問題的一個原因吧,人家說怒火攻心,可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 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引發熱議:自戀型人格更容易當上老闆?
    文 | 小落 擁有自戀的品質可能會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但很難是好領導,因為下屬通常很難接受這麼一個苛刻又缺乏同情心的老闆。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CEO自戀」是怎麼回事。
  • 自戀型母親的女兒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讀《母愛的羈絆》(4)
    而且你也並不會因為這些錯誤而成為一個自戀的人,你是有可能改變的,你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千萬要記住,作為一名自戀型母親的女兒,想要做個和自己媽媽不一樣的母親,就得找到最終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應該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和觀念為基礎的,甚至也可能包含著一些媽媽的觀念。
  • 自戀流行病
    自戀研究領域的專家珍·溫格認為,全球正遭到自戀現象侵襲,一項調查了3.7萬名大學生的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自戀人格特質的增加速度和肥胖一樣快。《韋氏大詞典》將流行病定義為一種「影響了數量超乎尋常的人口」的苦難,她認為「自戀絕對符合這個定義」。強調自我欣賞的文化始於上世紀70年代。
  • 精神病和自戀的孩子
    在對同性戀的研究之後不久,對精神病的研究使他能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即自戀的角度,認識到從自動性愛到客體之愛的過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路。一方面,力比多已經從外部世界撤退,另一方面,在自我中有一個過度的性量。因此,在施雷伯,同性之愛的回歸升華為自戀,即自我性慾的過度依附。在弗洛伊德看來,這種倒退的運動說明了兒童的發展是反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