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皮膚劃痕:自戀的暴力

2020-10-03 築愛心理

青少年皮膚劃痕:自戀的暴力(節選)

Catherine Rioult

石巖 譯

精神分析家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

近些年來,青少年的劃傷皮膚的案例越來越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青少年常常用衣服把這些劃痕遮蓋起來,因為他們感到羞恥。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會把這些劃痕發在某些網站上,由此可以通過社交網絡了解到他們的一些隱私。他們之中很多人也正是通過這種迂迴的途徑第一次了解到這種現象,並且親自嘗試。

在這下面到底有著怎樣的邏輯?怎麼理解這些青少年們的精神運作——通過傷害身體來抵擋他們的焦慮?我們從自戀的焦慮來思考這些症狀,並且檢查在自戀的脆弱性這一背景下,這樣的做法如何彌補自戀的故障。

什麼是皮膚劃痕?

它指的是持續不斷地用銳器劃開皮膚表層,使得血液流出並留下不可消除的劃痕。

最初做這一行為時,她們(多數是女孩做這樣的行為)幾乎都感到一種貶低感和羞愧感。她們說這樣的行為會讓她們感到放鬆、安慰或自由。她們指出,這麼做之後會覺得好很多,「幹這樣的事讓她們好過。」對她們來說,生理上的痛苦要比精神上的痛苦更容易承受,因為生理痛苦是有限的,而且能夠幫助她們更好地感受自己的身體。

多數情況下,她們想要的流血持續時間很短,因此不得不再次劃傷皮膚,以便得到期待的衝動目標,也就是得到其滿足。

許多人已經研究過這一行為。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David le Breton(2013)講到這是「付諸行動」。按照巫術的思維模式,劃傷自己的人會說她們想要把壞血或者壞想法放出來。在傳統社會中,劃痕可以起到保護自己免受惡靈傷害的作用。讓我們想想法國傳統醫學許年來所用的著名治療方法,即為了治病,就要把壞血放出來。以同樣的精神,當今的劃傷自己的人也會說淨化/洗禮這個詞。

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Xavier Pommereau(2006,p58)將劃痕定義為「自我施加的針對皮膚的暴力」,涉及到的是那些「具有強烈的自戀缺陷、同一性痛苦」的青少年們。在他看來,這些行為症狀涉及到的是表達功能、登錄功能和交流功能。

這些劃痕實際上是呼喚得到幫助,但又不主動說出來。所以,重要的是馬上給這些青少年們提供一個家庭環境之外的說話的空間。最開始進行的評估需要涉及到這種症狀的精神結構是怎樣的,因為它有可能是神經症的症狀,也有可能甚至是嚴重的精神病的症狀。然後就需要創造一個聯繫,以便允許她們表達Catherien Chabert(2000)所說的「難以說出的或難以消化的精神傷痕的無意識具象figuration的嘗試」。嚴重的自戀缺陷導致無法用一個能指來在世界中代表自己。如果說這種警報信號沒有被聽到,如果沒有被處理,她們就有可能發展到更嚴重的階段,直至企圖自殺。不過,多數情況下,她們會說並沒有打算自殺,只不過是想要那些無法承受的痛苦消失。

這些青少年把我們放在一個矛盾的位置上,因為她們一方面用症狀發出警報,一方面又不想談它。她們常常和父母起衝突,而且想要和父母切斷聯繫,然而父母又有著支撐的功能、容器的功能,能夠支撐她們的自戀。

這使得這種症狀非常特殊,因為這與青少年期的發展過程本身所引發的精神病理學的困難相連:這是一段躊躇的時期,年輕人在尋找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自戀和皮膚劃痕

自戀是理解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人格、精神生活結構的構建的關鍵概念。

即使我們在弗洛伊德的一些文章中看到過一些相關的說法,直到1914年,他才在《自戀導論》裡提出自戀的概念。他把原始自戀描繪為自我的力比多投注起源於和母親的所有那些最初關係。嬰兒那裡的自我和「非自我 」未分化狀態中,弗洛伊德隱約看見一些自戀行為,源自自我的力比多或者自戀力比多與客體力比多之間的分配。

在母親或照顧嬰兒的人的支持下,自我保存衝動和自淫衝動(而且均源自身體)的聯合,將會創造出原始自戀的情緒卸載的重要部分。

青少年的身體與自戀

在發展過程中,嬰兒通過將母親轉化為一種精神表象進而將其內化,並與其分離。青少年期會修訂與母親的這些最初關係,但是也會修訂早發的自戀脆弱性。正是依靠著它們的質量,青少年期才會或多或少順利進展。如果整個童年初期的內化的能力出現了問題,將會在青少年期暴露出來。實際上,恰恰在這個時刻,青少年應當擺脫原初關聯,和這一內在表象分離,以便於一些新客體編織新關聯。青少年必須哀悼童年的那些客體,也就是與父母形象的幼兒關係。對他們來說,要想解除與俄狄浦斯客體的關聯是非常困難的。與此並行的是,父母們也需要去處理對他們的孩子的哀悼的工作。恰恰經常在這裡發生衝突,造成傷害。

青少年期的發身對身體造成了巨大影響,這使得身體成為自戀的見證。

我所接待的大多數青少年都會說她們的身體形象不好,在身體形象方面遇到障礙。

身體的變形強迫主體進行精神上及關係上的重新調整。精神方面的身體遭受了現實中的身體變形的影響。這個身體既陌生也熟悉,及被愛也被厭惡,即被渴望也被恨。而且這總是聯繫到父母的形象,害怕和他們相像。

當焦慮和痛苦顯現出來的時候,身體變成了內部攻擊性的投射地點。它總是準備著被用作接受溢出精神層面的東西並將其登錄,例如那些暴力方面,不論是它們指向自己或是指向別人。身體成為坐落衝突的地點。

有時候,精神器官被自我所不能掌控的過度興奮擾亂。

此外,在青少年期,從事性行為的可能性將帶來一種既是實在的也是幻想性的焦慮,這也會動搖自戀的平衡。隨之而來的是幼兒性理論與發身期性理論之間的衝突。

自戀與重歷的鏡子階段

拉康把自戀的概念安置在非常早的時期,兒童在自認為是一個整體之前,在他是父母的欲望客體、幻想客體的時期。

在彼者的目光下,尤其是從母親那聽到的信息出發,兒童構建一個有關他自己的形象。在兒童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掌控之前,他還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整體,因為他依賴彼者以便存活。

兒童總是在拉康所說的鏡子階段中,一點一點地理解到鏡子中的這個形象是他自己的形象,他承認了它。僅僅注視鏡子中的自己並不足以獲得一個身體。被這樣一個形象所捕獲的過程必須伴隨著一個第三者的在場。鏡子階段的效果在於得到身體本身的全體表象。這是從碎片向統一的過渡。

但是,兒童將要認同的那個形狀是一個誘餌,其實他並不是這個形狀。由此所創造的主體與其自我的自戀關係一直都處於想像性之中。拉康(1936、1949)寫道「在與這一形象的愛若關係中,人類個體固著於一個形象,這個形象使得他異化為他本身,將來被稱為他的自我的這一激情組織的能量和形狀恰恰源自那裡。」

按照以前渡過鏡子階段的方式,青少年給自己創造一個屬於他的相對比較穩定的形象,他將能夠以此為支撐,以便一點一點地整合他所體驗到的各種新感覺。母親回應兒童的各種需要的方式將印記銘刻在青少年看待自己的目光之中。

相關焦點

  • 2天4起傷人案上熱榜——大多數的情感暴力,源於嬰兒期的全能自戀
    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暴力類型有兩種:一種是應激性情境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另一種是高壓控制暴力(Coercive Controlling Violence這兩種暴力的類型都可能在分手時對伴侶造成傷害。應激性情境暴力指的是伴侶雙方由於無法處理好感情的分歧而產生的應激性暴力舉動。它是由特定情境激發的,一次分手,一次因矛盾衝突產生的謾罵、詛咒,一次背叛、肢體衝突等等都可能引發。
  • 皮膚被指甲劃到,出現劃痕久久不消退是怎麼回事?快來文章找答案
    皮膚劃痕症是我們經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的症狀是用指甲或一些比較堅硬的東西劃在皮膚上,就會有一道一道的劃痕,並沒有癢的感覺,也沒有疼的感覺,一般情況下是,十幾分鐘就能夠自己退了,這就屬於一種生理性的一種異常反應,還有一種生理劃痕症,是由於皮膚受到刺激之後發生的反應,是局部的皮膚受到一些劇烈的摩擦之後
  • 資料:青少年犯罪率驚人 防範校園暴力犯罪
    如果調閱一下各地的報刊,就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報導,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嚴重的惡性案件。這些報導和其他千奇百怪的事情同時擠在大小報刊的社會新聞版上,成為新聞生產和消費的一部分。在這種「司空見慣化」的中間,不知掩藏了多少青春的殘酷和悔恨。
  • 熊玲:解讀青少年的另類暴力——沉溺殺手遊戲
    我們似乎能體悟一點,難怪青少年那麼喜歡殺戮遊戲。比起真實暴力,殺戮遊戲更具吸力。為什麼?因為它對青少年來說,能讓他們充分實現攻擊性願望,而又不遭致反攻擊的威脅。打暴力遊戲,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恐怖活動。青少年打暴力遊戲的過程,是充分體驗較量、殺戮、徵服所帶來的刺激和痛快的過程。
  • 適度自戀更容易走上人生巔峰?
    自戀,作為一種性格特質,通常帶有貶義,但同時也可以是一種自信的積極態度。科學研究發現,適度自戀有利於個人發展,讓你更容易走上人生巔峰。Narcissistic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tend to be more satisfied with life than their peers相較於同齡人,自戀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對生活更滿意
  • 從社會學觀點分析「霸凌」——控制青少年的暴力傾向
    《少年的你》是2019年的一部優秀影片,片中的霸凌( BULLY)事件讓人望而生畏、令人髮指……校園暴力問題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在校園暴力實事件中,遭受語言攻擊和身體攻擊的佔了所有校園暴力中的大部分。校園暴力事件的特點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但它透露出來的卻是一個學校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取向。而校園暴力事件往往是一群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所造成的,而被害者經過此次事件也有可能會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情緒,這種傷害不僅僅只是來自於被害者身體上的傷害,更大的傷害來自於被害者的心理。
  •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意欲查禁暴力網路遊戲
    義大利欲查禁暴力網路遊戲  法制網訊近日,義大利司法部長、青年政策和體育部長、教育部長和羅馬市長紛紛發表講話,表示要查禁一個名為《玫瑰守則》的網路遊戲。生產商規定該遊戲是供16歲以上青少年娛樂的,但是卻無法保證低於這個年齡的兒童參與其中。  該遊戲進入義大利以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少年家長的強烈反應,紛紛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查禁《玫瑰守則》一類的網絡暴力遊戲,並且認為不斷上升的青少年犯罪與網絡暴力遊戲的泛濫有直接的關係。 馮娟紅(責任編輯:徐豔麗)
  • 長沙市望城區南華青少年素質教育學校【】 - 關於我們
    郴州實惠的問題青少年教育中心,學校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誨人不倦的大愛精神,來幫助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有厭學、早戀、叛逆、自卑自戀、揮霍無度、厭學逃課、離家出走、人格異常、打架鬥毆、暴力傾向、親情冷漠等不良行為習慣和不健康心理的青少年,
  • 蕁麻疹皮膚劃痕,你的三焦不通!一張方子,祛風通三焦,風疹自消
    在蕁麻疹患者裡頭,有這麼一類人,身上只要一抓撓,就出現小道道,高出皮膚表面,醫學講是條索狀風團。這個被稱為皮膚劃痕症,也叫人工型蕁麻疹。 這個病不好治,但是患者確實不少。
  • 為什麼最近新聞總是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暴力犯罪為什麼會頻繁發生
    為什麼青少年犯罪會這麼頻繁?以後會不會成為增加的趨勢? 如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越來越多,也許是父母教育失敗,或者童年與父母分離的孩子,整個人生都會被"缺愛"的陰影籠罩著…… 也許他們了解到未滿14
  • 受網絡暴力內容影響 中國青少年犯罪率五年狂飆七成
    中國政府日前表示,受網絡暴力內容影響,過去五年來,中國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將近70%。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研究人員說,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所謂的「新的青少年暴力文化」。據悉,中國政府越來越擔心青少年受計算機和網絡暴力遊戲的影響,並且制定了新的條例限制網絡提供暴力遊戲活動。此外,在一些城市日益上升的吸毒現象和許多地區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 美國調查:如今大學生更加自戀
    美國五位心理學家所做的一項最新綜合研究表明,如今的大學生比過去的大學生更加自戀、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較嚴重。心理學家擔心,這一趨勢會對人際關係和美國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瓊·特溫吉說:「我們不能總是對孩子們說『你很特別』之類的話,這會讓他們自我感覺太好,現在的孩子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已經很嚴重了。」
  • 自戀型母親的羈絆
    什麼是自戀?自戀的人,活的像個太陽。認為身邊的人都應該像行星圍繞著自己轉,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應該享有特權,特別對待。本篇討論的是自戀的母親帶給女兒的因果羈絆。目的是為了建立自我理解,自我信任,自我關愛。特質一:不承認孩子的感受,會把女兒看成自己的附屬品,不承認女兒是個獨立的個體。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強加給孩子。
  • 皮膚一划就很紅,還有點凸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平時皮膚有點癢輕輕抓一下,或者只是輕輕被劃一下,皮膚就會出現明顯的紅印子,甚至有點凸起,這是什麼問題?」你說到的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皮膚劃痕症,其本質是過敏性體質的一種皮膚表現,也有稱之為人工蕁麻疹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據統計,人群中有1.5%~5%的人可見。
  • 加拿大布魯克大學:調查顯示暴力電腦遊戲導致青少年「道德不成熟」
    暴力電腦遊戲影響青少年道德觀。一項研究顯示,長時間玩暴力電腦遊戲能導致青少年「道德不成熟」。
  • PS如何使用蒙塵與劃痕進行磨皮?
    PS磨皮有很多種方法,下面教給大家一種快捷的操作,比如說使用蒙塵與劃痕進行磨皮和高斯模糊磨皮原理相同,一起來看看吧。1.首先我們要將人物皮膚的斑點進行磨皮磨掉。2.先複製一個圖層,使用濾鏡雜色中的蒙塵與劃痕選項。
  • 汽車劃痕讓司機心痛,怎麼樣預防汽車劃痕呢
    及時修復劃痕損傷如果發現車輛漆面有各種細小的劃痕摩擦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最好及時修復,防止這些細小的劃痕,不斷擴大,如果有水漬的話,劃痕就會慢慢腐蝕生鏽,漆面損傷也會擴大,最後導致整個車漆腐蝕鏽蝕掉。此外車主們可以根據車輛劃痕輕重程度,來選擇不同修復防護,例如劃痕蠟、補漆筆、封釉等等。如果您的愛車出現劃痕,你是選擇,鍍晶,拋光,打蠟......還是???
  • 延津法院開展「防範校園暴力事件 預防青少年犯罪」法治宣傳活動
    延津法院開展「防範校園暴力事件 預防青少年犯罪」法治宣傳活動 2020-05-08 0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暴力測試小米手機的硬度和屏幕防劃痕實驗,結果出乎意料
    小米手機在國內一直享有盛譽,今天,我們就來測試下小米手機的硬度和屏幕防劃痕實驗。人們現在對手機的質量要求也是提高了,畢竟一部手機便宜的幾百貴的幾千甚至還會貴一些。如果買回來沒有用多久就壞了哪個人都會心疼的。
  • 沉迷與輕信、網絡暴力低齡化 媒體聚焦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北島在評論區回覆:「這是討論詩的平臺,但不應使用語言的暴力。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北島和林有有的扮演者,他們遭遇的正是在部分青少年網民中流行的「祖安文化」。以隨意「問候」親人生死、無意義對罵狂歡的「祖安文化」,正在青少年中「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