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觀點分析「霸凌」——控制青少年的暴力傾向

2020-12-12 小文品人物

《少年的你》是2019年的一部優秀影片,片中的霸凌( BULLY)事件讓人望而生畏、令人髮指……校園暴力問題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在校園暴力實事件中,遭受語言攻擊和身體攻擊的佔了所有校園暴力中的大部分。校園暴力事件的特點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但它透露出來的卻是一個學校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取向。

而校園暴力事件往往是一群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所造成的,而被害者經過此次事件也有可能會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情緒,這種傷害不僅僅只是來自於被害者身體上的傷害,更大的傷害來自於被害者的心理。導致被害者將這種不開心的心理情緒引入到別的青少年身上,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的增多,這種現象的出現會讓更多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和身體上受到傷害,後果不堪設想。

01結構緊張理論的觀點

校園暴力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是一種越軌行為。結構緊張理論認為越軌學生因身處弱勢群體而影響了學業成功,他們通過非常規手段爭取別人的認同;社會控制理論認為施霸者與社會聯繫的紐帶被弱化;標籤理論解釋越軌的標籤是如何「烙印化」的;破窗理論認為校園霸凌長期存在是由於教育部門和司法部門對越軌者沒有有效的制約措施所致。

在我國,學生間的傷害事件是非常常見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出現會造成學生們的財產損失,嚴重的損害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不小的社會影響。而這種越軌事件之所以發生並長期存在,主要原因就是社會環境。

越軌行為的出現它是一種社會現象產生出來的,而不是越軌者一時的衝動而產生的。在校園裡,如果一個學生或者多個學生每天身邊都會出現一些人,對這個學生或多個學生實施身體上的傷害,和精神上的欺凌,這種不良的負面影響就會影響這個學生或多個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精神上正常行為。這些人通過一些非常規的途徑——校園欺凌來獲取他們在學校裡的「社會地位」所以,結構緊張理論的出現就是這種社會現象映現出來的。

02破窗理論的觀點

對於破窗理論,認為環境可以對一個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一扇窗戶被打破沒有人去修理和打破的人沒有被訓斥就會導致暗示性縱容讓更多的窗戶被打破,並將其越軌行為進行升級。

在校園裡,校園暴力無論怎麼去制止它都會產生的,這種現象只能去疏導,讓這種現象在校園裡不斷的減少,減少到他的發生頻率非常低,但是這種方法就需要學校的領導者和老師進行去疏通,讓學生知道校園暴力的危害,從而去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有些學校就會為了聲譽從而去掩蓋這些事件,老師為了自己的績效就會掩蓋這類事情。從而在學生之間就會像破窗效應一樣,導致更多的校園暴力產生結果只能將這些事件引導向社會,社會學者就會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出此類事件對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03標籤理論

標籤理論認為一些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就會被學校裡的一些學生被認為壞孩子、麻煩製造者、有問題的。這些人就被這些人打上了標籤,標籤過於明顯後,接著一個集體裡就會認為這些人是校園暴力的產生者,他們獲得了一個不為學校、社會所接受的一個汙名。

只有對青少年這種不健康的暴力傾向實施控制,避免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避免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傷害,才能讓青少年能夠有一個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必聽|免費微課】看見暴力——¹與慰安婦的心理工作/²青少年校園霸凌/³處理婚姻暴力(洪素珍/王浩威/林方皓)
    校園霸凌這個現象逐年在增高。根據去年臺灣一個單位的調查,在這裡青少年遭遇霸凌的情形,隨者學齡層的下降,而有增多的趨勢。其中「在學校被同學罵、嘲笑或捉弄」的比例最高,其中國小佔19%、國中佔8%、高中佔4%;其次調查問及「有同學到處說你的壞話或你不想認人家知道的事」,國小佔12%、國中佔7%、國小佔6%。
  • 美國校園霸凌及其控制
    這個官方定義讀上去甚是拗口,比如它特意排除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不過稍加思索,這不就是,一個或一群學生,欺負其他學生?這種事情,一點也不新鮮。每個上過學的人,可能自己都曾遇到過類似的事,或者曾從同學或老師的口中聽說過這樣的人或事。沒錯,「霸凌」雖是個外來詞,但霸凌本身,卻不是什麼外來的事件,而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 「案例」校園霸凌對青少年認知、行為及人際關係的影響
    02諮詢分析人際關係方面F同學因受童年經歷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認知偏差; 首先,霸凌行為本身來說,是一種攻擊行為,霸凌者強加傷害,壓力和威脅於受害者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攻擊的霸凌行為會逐漸減少,但是言語霸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增加;女生傾向用非直接語言例如群體排斥,散布流言,而男生傾向用直接方式攻擊。
  • 對「校園霸凌」說「NO」!
    小侄兒咬咬嘴唇更加小聲的湊到我耳邊說:「學校有個壞孩子老打我和其他同學,我想學搏擊可以保護大家!」我突然意識到小侄兒是遭遇了校園霸凌事件了。校園暴力事件像此類校園暴力事件已經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不是一次兩次了。那麼原本是教育青少年學校為何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校園霸凌事件呢?
  • 童年遭受霸凌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深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護理政策和評估中心助理研究員胡博利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採集的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的樣本數據分析發現,與沒有童年被霸凌經歷的人相比,童年遭受過霸凌的人在老年時期伴有更嚴重的抑鬱症狀,也更可能對生活不滿意。
  • 《少年的你》熱潮已褪,校園霸凌的背後,是被語言暴力毀掉的娃!
    由此可見,觀眾或者社會對於校園霸凌這個現象,因為《少年的你》的熱播,再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那麼,校園霸凌事件為何會出現?到底是學校監管方面的不足,還是孩子的教育缺失?我們經常會在公眾場合聽到父母訓斥自己的孩子,動手、動嘴的都是常態!
  • 關於校園霸凌
    看到這裡,可能正在遭遇霸凌的孩子感同身受著,曾經被霸凌的孩子喚醒了多年前的記憶。曾經有個案例,2018一樁「攔路打老師」事件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男子在路上偶遇初二班主任,想起上學時多次被老師體罰,於是心生惱怒,對著老師就是一通辱罵,扇巴掌,邊扇邊問老師還記不記得自己。
  • 北大六院心理專家:霸凌別人,你以為你不吃虧?其實吃大虧
    有人叫好,有人罵學校,有人揭黑幕……吃瓜群眾如此強烈的代入感,也說明了大家對霸凌事件的關注,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對孩子成長的關注。同一事件,不同人會從各自的角度,結合自身的經歷和閱歷等,發表不同的觀點。心理學 家也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神醫六六特別採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科主任黃薛冰。關於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在精神心理領域的地位在此就不贅述,先上一張黃薛冰的照片,再上她的觀點。
  • 美國校園霸凌治理的有效對策
    當前,美國的校園霸凌治理主要是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框架下進行的,該框架有利於分析校園霸凌的形成原因、事先預防、過程演變、後期幹預以及效果評估等,在實踐中採用系統、互動、聯繫、整體的方法提升校園霸凌治理的實效性。針對當前校園霸凌的特點以及面臨的主要挑戰,美國在總結以往校園霸凌治理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 資料:青少年犯罪率驚人 防範校園暴力犯罪
    如果調閱一下各地的報刊,就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報導,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嚴重的惡性案件。這些報導和其他千奇百怪的事情同時擠在大小報刊的社會新聞版上,成為新聞生產和消費的一部分。在這種「司空見慣化」的中間,不知掩藏了多少青春的殘酷和悔恨。
  • 向全世界的校園霸凌,說NO!
    根據美國政府網站的調查數據,在6 12年級的學生中,有7%的人曾經遭受過網絡霸凌事件。 而由於網絡的特殊性,信息傳播的速度快,波及範圍廣,也使得消除影響減免傷害等補救措施變得難上加難。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網絡霸凌也有可能逐漸演變為網絡暴力,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後果。
  • 從「心理學」分析《少年的你》霸凌現象
    《少年的你》是一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說到校園霸凌離我們不遠。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這通常發生在我們身上或周圍。面對霸凌的校園,家長的關懷不深,教師的管理不到位,社會的懲罰力度不夠,導致霸凌人得不到應有的教訓,使霸凌人受挫。為什麼校園霸凌屢禁不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罪魁禍首。
  • 「校園霸凌」為什麼我的孩子最近不愛笑了?
    ,我的孩子不想交流了之前有一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讓我們對「校園暴力」再次產生了重視我們不由得感到痛心,尤其是自己的孩子遭受了校園霸凌。據研究表明,遭受過校園霸凌的兒童與青少年會出現心理、軀體、以及學業方面的損傷。
  • 被隱匿的校園之惡——校園霸凌
    第三類叫「網絡霸凌」或「電子霸凌」(Cyber Bully),是高科技時代的新產物,即通過電話、電郵、網絡、手機簡訊等電子手段,向欺凌對象實行攻擊、誣衊、恐嚇等。專家特別指出,網絡霸凌可能是現實社會中第一、二類霸凌在虛擬世界的繼續。有的人把實施第一、二類霸凌的錄音、錄像散布到網絡,對受害人施加進一步的傷害。
  • 校園霸凌背後的深度心理分析,細思極恐!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可見,校園霸凌不是個例,而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社會和教育問題。 二、霸凌從何而來? 挪威學者丹奧維斯(Dan Olweus) 將校園霸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4]。
  • 校園暴力又惹禍!不堪欺凌父親替兒出頭殺同學
    校園暴力連帶學生們的家長及監護人的責任缺位與錯位。」  王順安認為,「在學校的表現尤其是霸凌行為絕對與家庭教育的不當乃至錯誤有關,家中小霸王及其目空一切爭王爭霸的習慣性作派,以及父母親的正反肯定、鼓勵和放縱,必然影響到校園的霸凌作派和行為,一旦在校吃虧,就會尋求家長和社會人的幫助,很少找校方和老師。」
  • 關注校園霸凌後兒童心理問題
    除了因暴力而產生的身體影響,心理的影響一般更加深層以及長遠,甚至直接影響人格發展。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童年時遭受的霸凌,其影響可能會從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中年。「我們要擺脫任何『霸凌只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觀點,老師、家長都應該意識到,發生在學校操場上的事件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影響。
  • 關於抵抗校園霸凌
    你也許是唯一一個了解自己所有痛苦的人,你也許想過自殺;也許還想過用暴力報復整個學校,把整個學校看作你的敵人;可能你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只把這種想法停留在幻想範圍,但是對於一個容易受到傷害的人來說,絕望或者憤怒或者兩者同時爆發形成對自己或對學校的暴力,直到校園霸凌引起了更廣範圍的關注為止。
  • 被霸凌少年刺傷同學被判正當防衛:近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過霸凌
    根據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IS)發布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遭受霸凌,受霸凌行為影響的孩子遍布所有地區,無論地域和國家收入水平。 2003年底,浙江大學心理系教授鄭全全的課題《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顯示,有49.2%的學生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有87.3%的學生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 對校園霸凌說不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校園霸凌事件高達61.2萬件,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減少校園霸凌,日本學校採取了各種措施以抵制校園霸凌現象。 如今的校園霸凌現狀如何?日本的校園霸凌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各國如何避免和應對校園霸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