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
幾個人在校門口向你招手,你毫無反抗意識,乖乖的走向那片深淵,他們將你逼入深巷的角落,對你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辱罵聲、嘲笑聲、難聽的綽號和髒話和大雨般落下的拳頭統統向你砸來,幾番折磨後,他們才結束了「今日份」的施暴,揚長離去……
你遍體鱗傷的蜷縮在角落裡,試想你究竟做錯了什麼?要告訴爸媽嗎?要告訴學校嗎?如果他們知道了會怎麼做?沒有人跟自己說被欺負了要不要告老師啊?被發現了會不會遭來更頻繁的報復?被同學知道了鐵定會因為害怕被施暴者盯上而選擇視而不見吧,沒準還會一起嘲笑你,孤立你……滿腦子的問題與設想的後果讓你杵在抉擇的路口上停滯不前,最後你默默擦掉了身上的腳印,遮住了傷口,在路邊小轎車的車鏡上確認臉上的拳印消了,整理好儀容,提前想好如何應對父母對傷口的詢問,佯裝若無其事的回家。和父母吃飯時該笑的笑,該說的說,回到自己房間時才卸下偽裝的面具,遭受的苦難只有你自己清楚——最後你擦乾眼淚,一邊做功課,一邊迎接「明日份」的噩夢,循環往復。
看到這裡,可能正在遭遇霸凌的孩子感同身受著,曾經被霸凌的孩子喚醒了多年前的記憶。
曾經有個案例,2018一樁「攔路打老師」事件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男子在路上偶遇初二班主任,想起上學時多次被老師體罰,於是心生惱怒,對著老師就是一通辱罵,扇巴掌,邊扇邊問老師還記不記得自己。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老師的過度體罰對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從而以暴制暴,最終以「釁滋事罪」判刑一年半。也許傷口會結痂,會癒合,噩夢卻永無休止,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遭受欺凌的創傷會永遠烙印在心底深處,也許就像「攔路打老師」事件一樣,在某一刻爆發。
有人開始納悶了:「為什麼不反抗,他在顧慮什麼?」「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和老師?沒同學知道?」「蒼蠅不叮無縫蛋,你自己肯定也做錯了什麼吧?」
按常理來說,凡事有因才有果,可校園霸凌大部分是沒有理由的,然而,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霸凌的方式也很多,也許被霸凌的孩子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被盯上。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遭受霸凌的孩子為什麼「不說」——
為什麼會有「校園霸凌」
關於被霸凌者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保護薄弱,缺乏安全認知,也沒有家長正確的告知遇到霸凌時該如何做,作為當事人沒有這個意識,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他們往往選擇了沉默,也漸漸認為自己是做錯了什麼才被霸凌的。通常性格膽小內向的孩子是最容易被霸凌者盯上的,他們害怕告知家長和學校後遭到更殘忍的威脅毒打,於是乖乖就範,對別人的施暴行為一昧的容忍遷就,忍氣吞聲,也更是助長了霸凌者的氣焰;
以及在把自尊心看得比命還重要的年紀裡,許多孩子不願意告訴父母和學校,認為被挨揍是一種羞恥,這些孩子要麼選擇一昧忍受,直到畢業或轉校後霸凌不了了之,要麼等待時機,醞釀一場要所有人付出代價的報復。此外,學校的保護不力與管理疏忽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的家庭不和諧、或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得不到該有的關心和愛護,認為就算告訴父母也無濟於事;也許以上種種原因都摻雜了一些,無論觸犯哪一條,孩子都不會告訴學校和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過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效應,指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任聽擺布的行為,一些孩子被霸凌時如果父母教育得當,老師處理得當,孩子會告訴父母和老師,繼續尋求他們的幫助,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孩子幾次遭遇霸凌,家長忽視,學校不作為,就會導致對現實的無望與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認為自己被欺負是理所應當的,不再逃避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效應。
關於霸凌者許多霸凌者往往有著相似的生活背景,他們要麼是被家人過分溺愛,形成嚴重的唯我獨尊的畸形心態,只考慮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要麼監護人不管不顧、家庭不健全,甚至有的家庭常年爭吵不休,遭過虐待挨打。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使孩子將這種不當行為正常化,無法用理性與規範來約束行為,將痛苦施加在其他孩子身上,藉此宣洩自己的情緒。同時從欺凌他人獲得了優越感。
有人說,選擇忽視的旁觀者與霸凌者同罪,如果他們勇敢舉報,遲來的正義會不會早一些?然而往往大多數孩子都害怕自己也淪為受欺凌者,於是選擇成為旁觀者、協助者、或霸凌者。其次,霸凌者可能從前也被霸凌過,因長期受到欺凌的影響,他們將痛苦施加在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從受害者變成施害者。或以懲戒之名,繼續作惡,催生出新的惡,以暴制暴,循環往復。
霸凌的幾種方式:
1.言語霸凌
霸凌者會製造一些無端的緣由為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對其挑釁、辱罵、嘲弄,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散播他人的謠言,讓孩子的心理嚴重受挫。言語暴力通常也是肢體霸凌的前奏。
2.肢體性霸凌
霸凌者藉以開玩笑之名,對受害者在身體上造成的直接傷害,如拳打腳踢、吐口水、絆倒推搡、砍傷打殘,還恐嚇同學不能告訴學校和家長,還有極少數「校園黑惡勢力團夥」專門對一些家境富裕、身體弱小、膽小怯懦的同學實施敲詐勒索,他們往往從索要一瓶水,一包煙,變本加厲到索要對方的零花錢。
3.性霸凌
性霸凌包括性騷擾、對他人的身體部位譏諷取笑,也有人會因為不符合「性別特徵」遭
受欺凌,比如一些聲音纖細的男孩被嘲笑「娘炮、娘娘腔」,胸部發育過早的女孩也可能被當做異類,還有的甚至強迫他人進行非自願的性行為,多人霸凌時常有扒衣服拍照錄視頻等行為。
4.網絡霸凌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欺凌也從拳打腳踢蔓延到了網絡上,由於傳播範圍廣,殺傷力大,霸凌者利用網絡散播流言,攻擊辱罵,發布威脅恐嚇的簡訊,毆打同學的視頻和照片。
5.關係霸凌
往往體現在霸凌者聯合其他同學對某個人孤立、無視和排擠,或是直接切斷他的社會連接,讓他覺得被孤立了。這種暴力通常通過散布謠言,冷嘲熱諷,挑撥離間達到傷害同學的目的。
無論是霸凌者、被霸凌者還是協助者與旁觀者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
對受害者而言,長期遭到欺凌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下降,還會因為恐懼出現遲到早退、逃課輟學等現象,變得更加膽小,內向而敏感,心靈脆弱的孩子因飽受非議不堪重負,造成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鬱甚至自殺而終;有些旁觀者會在自己沒有揭發霸凌惡行的事情中產生長期的愧疚感和抑鬱感。而對霸凌者而言,他們成年之後會比其他青少年更具有暴力傾向,缺乏同情心,偏激,更高的風險參與暴力事件、酗酒、吸毒,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我們無法從根源抵制校園霸凌的出現,但我們可以讓遭受霸凌的孩子採取一些預防與應對措施,讓霸凌現象儘可能降到最低,同時也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法制教育的通力合作——
1. 多交益友,上下學時結伴而行,不走僻靜人少的地方,也不能隨便與「問題」學生交往。
2.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學習一些武術、跆拳道、散打之類的強身健體訓練。
3.放學或假期遊玩時不去遊戲廳、酒吧、網吧等娛樂場所,以免被一些不良學生盯上。
4.當遇到校園霸凌時,一定要沉著冷靜,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採取迂迴戰術,儘可能拖延時間。如果已經遭到了霸凌,不要保持沉默,否則對方會變本加厲,應及時向老師和學校反應,把事情發生的原由經過一五一十說出來,特別是對你造成的影響和傷害,必須要求對方正面回應。
如果發現你的朋友被人欺凌卻不敢告訴父母,作為他的朋友應當去告訴他的父母和老師,防止霸凌事件對他造成一次次傷害。
家長要教會孩子堅定維權,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傷害你或讓你感到難過,所有不友善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並且給予孩子信念:家長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與支持者,要懂得尋求幫助。不能鼓勵孩子以暴制暴,以同樣的方式報復回去,也不宜採取「淡化事實」的處理方法,不要簡單地安慰孩子「這沒什麼,這會讓你更堅強」,或是因為霸凌者父母否認,就裝作它不存在,更不能指責受害者懦弱或膽小,讓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與自責。當發現孩子遭受霸凌後,建議及時帶他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對於霸凌者,孩子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做好榜樣,教會他們尊重他人,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暴力傾向,也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預防霸凌問題的根本。校園霸凌往往比我們想像中更普遍,也更嚴重,一次霸凌,足以毀掉一個孩子。我們應
當加以重視,及時發現被霸凌孩子的異常,趁早防範。如果你身邊有同學被霸凌,請不要縱容,更不能參與,請你保持冷靜,及時向老師與學校反映情況,懷著熾熱的心,永遠不要漠視身邊的悲劇。學校也應加強青少年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定期宣傳校園霸凌的害處,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夜再深,只要攜手,懷抱希望,黎明總會到來。」-/
——送給所有正在遭受霸凌,或曾經被霸凌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