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關於校園霸凌的碎碎語

2020-12-23 小蓮生活集合

好不容易出現一部拍校園的片子,我是老師,不能不看。

做了十多年學生和幾十年的老師,我這一生基本是浸泡在校園裡了,但關於霸凌的話題,更多卻是從媒體處獲得。不知是我運氣好,還是我遲鈍。

一輩子沒有打過人也沒有被人打過的我,對暴力當然是零容忍。

最近在聽心理學課,老師說每個人這一生多多少少都會有過自殺的念頭,只是絕大多數的人克制了,然後過去了。我便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時扒著一個井臺照自己,想,如果死了該多好啊。當時是1976年9月,我甚至會想,這樣死了,別人是不是會認為我是為偉人離世悲傷而死,那我是不是很崇高、很偉大?

而事實是,那段時間我走進了強烈的自我否定中,找不到意義感,又得不到任何的情感支持。後來進了高中,有了三五知己,有了電影、音樂和雜誌,精神突然就開闊起來,記得夕陽打在教室的窗玻璃上我也只看到美,看不到黑夜將至了。

想自戕是把箭頭朝內,霸凌就是箭頭朝外了吧。

影片票房已是10億+,因為校園霸凌話題本身的衝擊力(當然不乏明星自帶流量)。我是教育人,聊聊觀影心得吧。

01

哪些人在被霸凌?

有人說相比劇情,現實更殘酷。校園裡的暴力,是人一生難走出的噩夢。

那些曾經被霸凌的孩子通常是怎樣的呢?

*「在城裡上學,因為家裡窮,我成為全班欺負的對象。」

*「就因為我長得胖,那些女生就取笑我。」

*「因為被人誤會搶了她男朋友,被連抽十幾個耳光。」

*「因為不愛說話,沒朋友,就被大家欺負。」

*「因為沒給他抄作業」

*「因為沒給零花錢」

*「因為看不順眼」

……

(* 來自於網絡)

影片裡的陳念被霸凌可能是因為不合群,也可能是替墜樓的同學蓋了衣裳,也可能是家庭問題被網傳……

影片邏輯基本成立。

但仍有邏輯漏洞。

1)影片選了一個復讀學校,且師資超一流,主角以應屆生身份轉學而來,與她的家庭條件是否吻合?

2)債臺高築卻不讓孩子在公辦校正常就讀而轉學去復讀學校,且對孩子不管不問,讓孩子獨立面對催債者,缺席孩子最重要的人生時刻,這樣的家長人設是否成立?

3)東躲西藏賣假貨的母親,完全不存在的父親,這樣家庭的孩子,承擔的人生負荷要遠遠高於其他家庭,因而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的機率也會相對偏高,所以成為被霸凌者或霸凌者(壓力轉移、存在感、意義感尋求)的可能都會增大。片中有無呈現角色的多重性、複雜性?單純、積極、奮鬥的女主,其精神支持僅靠自己的夢想是否足夠?

4)衡水二中、安徽毛坦廠中學等以高考為目標的高強度備考學校,很少聽到霸凌類新聞,因為學習的密度大,學生的目標感強烈,需要釋放的剩餘精力不多,沒空做,沒心做,再加管理細緻嚴密,也沒機會做;師資和生源較好的城市普高出現該類新聞的機率也相對較少(只是說概率,不是絕對性),而在管理鬆散、生源相對較弱的學校則出現概率較大。本片將背景放在一所師資強大、目標強烈的復讀學校,是否具有代表性?

02

霸凌者去哪兒了?

網上有很多人站出來說自己曾經被霸凌,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自己是霸凌者。而一個被霸凌者的對面很可能是一群人,那麼霸凌者的數量要遠高於被霸凌者。

前一陣子還和同行聊天,說現在校園裡很少打架事件了,不像十幾年前,隔三差五就要處理一起學生間的打架,大家還覺得現在的男孩子不如以前陽剛有血性了。

結果各類信息一匯聚,發現校園霸凌現象竟是如此高頻、高比例。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霸凌,佔總學生數的三分之一。

*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約有58%的青少年經歷過校園欺凌。

* 校園欺凌案件裡,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重傷,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輕傷,在這其中,57.5%為故意傷害案件。

(*來源於網絡。)

不可思議,有如此多的霸凌事件,且如此殘酷,很多都是在我們視線之外。

可見,校園霸凌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不是從前那種臨時起意、公開約架,打後拉倒的那種,而是長期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欺凌。其實鼻青臉腫、鮮血淋漓的暴力行為具有一定的可視性,發生的時間、地點、頻率都受限,且被發現、被處理的機率很高(不管不問的學校我是很難理解想和象);而冷暴力的精神欺凌隨時隨地隨意,對人的傷害更便捷、更持久、也更難彌合。

還有,如果一半的學生被欺凌,假設另一半是欺凌者,那就覆蓋了所有的學生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那只有一種可能,即:有人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

而很多人只記得自己被欺凌,卻不記得欺凌別人了。

影片中的幾名學生,包括「欺凌者」在內,其實也都是「受傷者」,他們的遭遇,是家庭傷痕、社會傷痕的一種延伸,對弱者施暴或許是他們釋放壓力的方式之一。

人性是複雜多面的,校園也是,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除了小混混就是絕對的好學生。當人性的陰暗面被激發,那是超乎想像的。對於施暴者和受害者,其實都是輸家。

所謂青春疼痛,就是那段掙扎著成長、無奈中長大的歲月。如果影片在欺凌與被欺凌之間、在暴力與冷暴力之間,多些人性的複雜、多元以及善惡糾纏,或許就更貼近生活的本來面目了。

03

霸凌者是誰?

影片中的霸凌者,來自於一個父母齊全的家庭,生活優越,長得漂亮並且學習成績很好,目標是考北大。

在我們的教學經驗中這樣的孩子行為偏差的機率相對較小。以前有種說法叫雙差生,即學習成績差的往往伴隨著行為習慣差,因為在學業上找不到成就感和價值感,他們就會尋找其他出口去證明自己。成績優異的也會存在欺凌,更多是傲慢的鄙視、歧視,精神欺凌。

影片中的好學生霸凌好學生,有沒有可能呢?也有,就是她們之前發生了過節,過不去了,但片子裡的被霸凌者是隨機的,這個邏輯就難以理解了。

為霸凌而霸凌,通常是心理出了問題。

片中霸凌者父母對她的要求很嚴、很高,其中有一句臺詞「我爸都一年沒跟我說話了」,看來這個爸爸一定比女兒病得還重,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向內、向外尋求釋放的可能都很大。北大那個弒母的孩子也是在一個嚴格的家庭裡長大的。

過於嚴苛會讓孩子失去了價值感,從而走向黑暗。

更多的暴力就來自於暴力。有研究數據指出:50%的施暴者來自於有虐待行為的家庭,他們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從小就缺少了親情帶給TA們的安全感,暴力是他們對家庭的模仿,也是自我構築安全的模式之一。

安全感的缺失是很多行為偏差的導火索。

還有家長本身的缺位,更會導致生活與情感的雙重缺失。片中男主角是社會混混了,如果他以學生身份出現在校園裡,也有可能同時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那些把孩子從小就扔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那些藉口忙而不陪孩子的,那些嫌麻煩把孩子交給手機和電視的……孩子大概率不可能完整、順暢地成長。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長今天的缺位就是孩子終身的精神殘缺。

即使女主角不是被欺凌者,也有可能成為欺凌者。

而被欺凌者之所以不反抗,最重要的一條還是來自於成人世界的淡漠、粗暴,諸如「為什麼打你不打別人啊」、「等下再說,我正在忙著呢」、「笨蛋,打回去啊」……因為父母無法信賴和依靠,讓孩子不再開口求助或求救,這也讓校園欺凌更容易發生。

還有那些父母互相仇恨、互相埋怨、吵鬧不休而罔顧孩子的,父母指責呵斥總提「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不學無術一事無成還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也一樣,大概率會讓孩子墜入無助、無序、無能中。

沒有陽光雨露,還期待參天大樹,做夢呢。

溫馨溫暖的環境,會化解焦慮和恐慌,反之則是推高,並由此衍生出冷漠和敵視。

每一個施暴者的背後通常都有著一個問題家庭,他們對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還有一種施暴者是跟風。一些怯懦者因為恐懼或為獲取小團體的認可,加入到欺凌的隊伍中,又覺得自己只是施暴者的一員,法不責眾,無需承擔後果,——他們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暴行會造成什麼後果,懵懂、無知也是他們的標籤之一。

當然被欺凌的同學跳樓了,通常孩子還是會害怕的(他們不知道欺負人會死人),繼續欺負下一個,邏輯上似乎有點小小的牽強。

04

學校能做什麼?

孩子的發展萬萬離不開家庭,但也離不開社會與學校。

影片裡,除了班主任出場一下,其它時候,學校的角色是消失不見的。

如果是暴力欺凌,如影片中,如此顯而易見的傷痕,甚至墜樓,在安全大於天的當今,學校竟能無動於衷?像影片那樣,幾乎沒可能。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學校分分鐘都被架在火上烤,調解、疏導、安撫,跟蹤、摸排、處理……在能看得見的層面上制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確保不出事。

校長、德育主任、班主任的心一定吊在嗓子眼,痛失學生,對家庭和學校來講,都是晴天霹靂。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陪伴陪伴還是陪伴,怎麼可能關鍵證人、同班同學繼續被毆打凌辱而不被發現和重視?

如果這樣的憐憫心和警惕性都沒有,教育者很難繼續的。

如果是非暴力,不被發現,又因為孩子怯懦、性格內向、不善於人際關係或者特別孤僻,不敢求助於老師,但他們一定會表現出恐懼、憂鬱、情緒低落等,與學生日日泡在一起的班主任不會不發現,而發現了不管,就不是責任心、愛心的問題了,而是過不過得去的問題。誰都不想班級出事、學生出事,班主任的本能或者職責,都會讓他不由自主地去跟進的。

如果因為不被看見,而忽視、包容、沉默乃至縱容,蒙灰積塵的就不僅是學生的青春時代,而是師生共同的人生,以及祖國的明天了。

上級要求越來越嚴,社會期待越來越大,家長目光越來越挑剔,誰還敢漠視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命?

而更多的學校與老師,都不在這個被動的行列裡。他們滿腔熱情,滿懷愛心,恨不得把學生都當自己孩子來待,因為家校共建、師生共生,都是利益共同體,怎麼可能袖手旁觀?

更不必說那些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懷的導師、良師、名師了。

教育者在線、在場,這是校園的底線。如果師者不師,教者不教,校園霸凌自然猖獗了。

其實我們現在更擔心的是抑鬱、焦慮和躁狂。

05

社會在哪裡?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臺詞很美好,也很無力,其實他們只是抱團取暖而已。真正能保護他們的應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成年人的自覺,和制度的完善。

資訊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與方式越來越便捷,不加篩選的信息噴湧而來,孩子是沒有抵抗力的,不良信息(含暴力信息)也湧進未成年人的世界,讀什麼樣的書,看什麼樣的電影,玩什麼樣的遊戲,都會無形中在學生的內心世界掀起波瀾。

法律與成年人的介入,才會讓「校園欺凌」這個話題真的落地,真的得到解決。

現在在流動人口密集、留守兒童多的地方,欺凌事件還是呈高發態勢。

另外還有暴力低齡化的現象。近期就有多件駭人聽聞的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案件曝光,比如,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四川仁壽一初中生暴力襲擊教師案等。我們期盼所有的未成年人免受欺凌、遠離暴力,同樣希望所有的作惡、施暴能受到法律的嚴懲。

家庭有時是無力的,教育不是萬能的,社會必須擔起一定的責任來,而法律也將彌補其中的不足。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 的出臺,一定會促進這些問題更好、更進一步的解決。

期待。

至於懸疑、愛情、演技,以及影片帶紅的重慶取景地,還有東野圭吾的被牽扯,就不在我囉嗦的範圍啦。

願少年的你們都能如此美好。

願我們都能在他們的身後。

相關焦點

  • 關於校園霸凌,這4部作品比《少年的你》來得更早
    近日,電影《少年的你》的上映和大連14歲男孩殺人案件,讓校園霸凌這個事件再次得到了廣泛關注。嚴格來說,《少年的你》是第一部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電影,之前的《悲傷逆流成河》也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但校園霸凌不是主題,而是主角之間關係的催化劑。
  • 校園霸凌,為什麼欺負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為什麼欺負少年的你?》的熱映後,校園霸凌問題再次映入公眾視野。小越有話說校園霸凌是一場純粹的不幸,是人類群體暴力裡原始的「惡」,這種惡甚至可能降臨在任何人的身上,沒有人能置身之外。我們無法告訴少年們如何「長大」,我們能做的是為他們營造一個儘可能沒有波折的成長地,並且去看到他們的無助,陪伴他們,告訴他們:「我看到你被傷害了,我完全地支持你,保護你。」
  • 《少年的你》關於校園霸凌,我們低估了未成年人的惡意
    一近幾年校園霸凌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不管是《悲傷逆流成河》還是《少年的你》都在反應這一現象。其實校園霸凌一直都存在,因為我們忘了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我們也低估了未成年人的惡意。影片從胡小蝶跳樓的一幕展開,周圍的學生都在圍觀拍照,只有陳念給胡小蝶蓋上了衣服。而胡小蝶生前的朋友並不多,陳念是稍微親密一點的一個。陳念想起胡小蝶生前的異常,兩個人一起抬著酸奶,胡小蝶的表情明顯就不對。她給陳念說,你們看到他們這麼欺負我不做點什麼嗎?
  • 反思校園霸凌的《少年的你》,傷痕累累的少年和頑強的生命
    反思校園霸凌的《少年的你》,傷痕累累的少年和頑強的生命《少年的你》是根據玖月晞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和易烊千璽領銜主演。該片講述的是在高考前夕,兩個少年因一場校園意外而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互相守護彼此的故事。媒體對這部影片有一個較為從統一的定性:國內首部深度直觀展現校園霸凌的電影,一部嚴肅的校園青春片。影片以胡小蝶的縱身一躍開始,在距離高考還剩四十多天的時間裡,她的屍體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教學天井地面上,教學樓裡的每個人都成了此時的旁觀者,同學們拿出手機起鬨、拍照。
  • 如何拯救「少年的你」?代表建議對校園霸凌進行單獨立法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姝)電影《少年的你》令不少觀眾對校園霸凌感同身受。如何遏制校園霸凌?全國人大代表李亞蘭擬提交《關於校園霸凌立法的建議》,建議對校園霸凌行為進行單獨立法,如《反校園霸凌法》或《懲治校園霸凌法》。
  • 觀影療心|從《少年的你》看校園霸凌
    觀影療心|從《少年的你》看校園霸凌>觀影療心|從《少年的你》看校園霸凌 文\李倩cheer該片講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成年人的故事。負責調查胡曉蝶死因的警官鄭易隱隱察覺到校園裡的古怪氣氛,可他的調查卻屢屢遭到校方的阻撓。這是一部關於高中生,青春期的青少年霸凌的故事。我們試著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霸凌這樣一種扭曲的關係。
  • 《少年的你》直面校園霸凌,看看歐美國家都是怎麼做的?
    這不得不歸功於郭敬明在導演請就位中的唇槍舌劍,為自己的中國第一部校園霸凌題材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正名。反倒是人們忘記了悲傷逆流成河,記住了校園霸凌。 緊接著,《少年的你》幾乎毫不費吹灰之力就立刻上位,借著易烊千璽和周冬雨的精湛演出,把這個話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 《少年的你》,從少年到成人,繞不過的校園霸凌
    年度催淚大戲《少年的你》為周冬雨贏得了7個大獎,助她成為最年輕的「三金」影后,也再一次把校園霸凌這一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擺到了桌面上。01欺負人的人都是找軟的捏,你越忍他越欺負你電影中魏萊是校園霸凌的代表,她漂亮有錢、家世好,身邊圍著男男女女幾個跟班的同學,在班裡形成一個欺負他人的團夥。電影一開始,陳念的朋友胡小蝶是這個霸凌團夥的欺負對象。
  • 遇到校園霸凌怎麼辦?15歲少年制止校園霸凌被同學圍毆,釀成慘劇
    15歲的花季少年,就這樣慘死在同學的棍棒之下。當遇到校園霸凌,小盛挺身而出的勇氣可嘉,但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令人嘆息。有網友在下方留言:「我們還敢教育孩子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嗎?」但是在面對現實時,我們還需要告訴孩子:你的善行,一定要有鋒芒;你要正直,但一定要先學會好好保護自己。孩子遇到校園霸凌事件後,媽媽曝出了兒子和範某的聊天記錄:「想打你需要理由?」
  • 《少年的你》,不止是校園霸凌
    只要朝向陽光,你就不會看到陰影.                           -- Helen Keller`雖然「校園霸凌」是個熱門話題,可是我眼中的《少年的你》,More than that。有人可能會問了,校園霸凌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咱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
  • 《少年的你》魏萊和陳念:「校園霸凌」背後,沒有贏家
    然後迅速回勾起對校園生活、對青春往事的美好回憶……可是,也有一群人,校園記憶留給他們的,卻只有噩夢和恐懼,所謂的同學少年,帶給他們的,卻是難以撫平的傷痛。而這一切,都源於「校園霸凌」。電影《少年的你》熱映時,「校園霸凌」作為一個沉重的話題,迅速被推上熱搜。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蒼蠅不叮無縫蛋,你自己肯定也做錯了什麼吧?」按常理來說,凡事有因才有果,可校園霸凌大部分是沒有理由的,然而,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霸凌的方式也很多,也許被霸凌的孩子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被盯上。
  • 少年被15人校園霸凌刺傷3人,面對校園霸凌,王朔這樣教育女兒
    儘管我們對校園霸凌深惡痛絕,但校園霸凌還是時有發生。全國無數個校園霸凌事件不知道對多少個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有的孩子在霸凌中死亡,而霸凌者由於年幼尚不到法定年齡,又不用承擔刑事責任。有的孩子在霸凌中造成精神障礙,而霸凌者卻逍遙法外,恣意妄為。面對霸凌,我們該怎樣教育孩子?
  • 《少年的你》,15億票房,橫掃各類大獎,這部電影把校園霸凌說透
    原著是玖月晞連載於晉江文學網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打造,主演為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可以說這是一部展現校園霸凌題材的青春片,一場校園意外,讓兩個落單的未成年人,彼此守護、相伴成長,劇情虐心而又真實,感人之處多了一份對社會校園霸凌問題的深思。我很喜歡曾國祥導演的作品,之前《七月與安生》我就很喜歡。
  • 《少年的你》:6億背後的故事,反抗吧少年,讓校園霸凌滾蛋吧!
    每次看到關於校園霸凌的話題時,總覺得這些事情離我們太遙遠。可能由於醬姐心大無腦,所以時常覺得幸福感滿滿,但是醬姐所沒看到的,並不代表沒有人生活在陰溝裡。最初只是看到了《少年的你》的宣傳,還很激動,那時候還不了解易烊千璽,覺得周冬雨的演技肯定是沒得說的,後來電影延遲上映,再定檔,看網絡上說是預定就已經突破億了。周圍的人也很多喜歡易烊千璽的朋友也在第一天就去看了。在閨蜜回來後,我問她:「好看嗎?」
  • 從「心理學」分析《少年的你》霸凌現象
    簡介:電影《少年的你》講述了高考前夕校園事故的一系列故事。在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服裝設計八大獎。繼周冬雨憑藉該片獲得金馬雙材料電影後,易烊千璽還獲得了最佳新演員獎,前途不可估量。
  • 少年的你:孩子遭受校園霸凌魔爪,作為家長,熟記5個小妙招
    文丨巧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一、 你曾經了解過校園霸凌嗎?其實近期我們聽說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只是作為家長朋友們,你是否也會分不清什麼是校園霸凌?我們並不需要像學習一樣,記住它的定義,也可以說只是記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定義只是概括,在百度上一搜,你就能看到。而真正的校園霸凌,並沒有那一句簡短的話,說得那麼籠統。作為家長朋友們,孩子上學期間,最害怕的可能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讓家長朋友們覺得恐怖的就是校園霸凌。
  • 《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是開學的日子,一想到面對新的學校,或者可以見到熟悉的老師或同學你是怎麼想的?是不是大多數都是美好的記憶甚至是開心?但是有的孩子卻覺得:上學路上的每一步都像是走向地獄!沒錯,想說的就是校園霸凌!每個人都是校園霸凌的親歷者。
  • 校園霸凌,你了解多少?
    這幾天,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的熱播,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校園霸凌」刷爆微博及朋友圈。霸凌一詞是Bully的音譯,瑞士心理學家Dan Olweus在1970年將霸凌行為定義為:任何侵略性的,反覆的,存在不平等力量關係行為,都是霸凌行為。
  • 影后馬思純曾遭校園霸凌:面對霸凌,如何拯救少年的你?
    可能你會想不到,這些光鮮亮麗的一線明星,竟然也都遭遇過校園霸凌。 其實,現實中,校園霸凌真的十分普遍,不管你長得漂不漂亮,成績好不好,家裡有沒有錢,都有可能會遇到。 這種行為通常指一個或者一群孩子對「看起來比較弱」的孩子下手,打罵、侮辱,而對方卻無力反抗的行為。不僅發生在學校裡,還發生在網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