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允許孩子的攻擊性和自戀

2020-11-17 南星教育林老師

1,允許二寶的攻擊性

我的二寶在三歲左右的時候經常咬人,動不動就打人。非常的具有侵略性。經常搞得每個人的身上都青一塊紫一塊的。那段時間是全家人都非常頭痛的時間。

道理沒少跟他說,說過就忘,然後被一頓打,哭一場,然後又忘記了,又繼續再來。如此往復循環,簡直讓人疲於奔命。

大概持續了半年多的時間,那這個時間段過後孩子的攻擊性就逐漸的減少了,像偶爾還會咬別人,或者是在他生氣的時候還會打人,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頻繁。

我覺得應該跟我有關係,就是當所有的人都批評他的時候,我會包容他。我會慢慢的跟他說道理,而不是像他的爺爺奶奶,那張口就是你這個壞孩子。

我不一樣,我會跟他說道理,我說你是不是想跟別人玩,所以你咬別人對嗎?他點點頭。

我說,但是你咬別人,別人會痛的,你知道嗎?爸爸的咬咬你好不好?他搖頭。

這個時候我告訴他說,好孩子不應該咬別人,這樣子會給別人造成傷害的。

他似懂非懂的看著我。

這個時候我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允許孩子攻擊性表達,允許他展現現自己的壞孩子的一面。

可能對於他來說,咬別人沒什麼對錯概念,就好像在他一歲的時候經常喜歡用嘴巴嘗試吃東西一樣,那個吃手的敏感期,和這個時候的孩子的攻擊性,二者似乎都是在和世界建立聯繫的一種表現。


當它的攻擊性得到我的包容之後,他身上的生命力就開始流淌了起來,我的二寶比起我的大寶要活潑了許多。

2,不被接納攻擊性的大寶

我想起大寶養育過程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可能他得到的寬容會允許就是少一點,因為那個時候我忙於工作也忙於自己焦頭爛額的情緒管理。

所以抽不出時間去關注大寶的敏感期,導致我的大寶現在特別的溫順,可能在他攻擊性應該表達的時候都被打壓了,導致他內向,不太願意說話。

我想兩個兄弟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在他們敏感期,或者說在在他們攻擊性表達的時候得到了不同的反饋,一個是得到允許,一個是被打壓了,導致他們的生命力也受到了不同的展示。

大寶的生命力明顯的比二寶要弱一些,而二寶則充滿著強悍的野性的生命力,做什麼事情都非常的利索,乾脆。

比如要二寶道歉,他會很容易的就跟別人道歉。反觀我的大寶,要叫他做一件事情很難,跟別人道歉,難上加難。

當然了,大寶優點是專注,他會聚精會神的去做一件事情,這點是無人可以匹敵的,包括我的二寶。


所以在兩個孩子身上,我看到的是不同性格的逐漸變成了一個過程。

可以說在敏感期是關鍵塑造期。當孩子的攻擊性得到允許和看到的時候,他生命力就發展的比較強悍。

而當他的攻擊性被批評否認,甚至被打壓的時候,他的生命力明顯的就減弱了。

3,被接納的自戀

在自戀這一點,兩個 孩子很像,都是屬於比較自戀的人,比如我的大寶對於每一次的考試他都。感覺非常的良好。

雖然他的學習並不是非常的用功,回來後很少看到他去主動的複習,這點也讓他的媽媽特別的煩惱。

但是他的成績一直保持著中上遊,而且是比較輕鬆的保持,所以我一直勸孩子的媽媽悠著點,既然大寶有他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節奏,我們就不要強加我們的方式在孩子的身上。

因為我們認為好的方式並不一定適合他,這個時候我要保護的是孩子的自戀,我要讓他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我的大寶現在今年初三了,我還是給他足夠多的自由。讓他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並且他的成績也還好,在年段也是排到六七十名以內,在班級前15名。

我覺得這樣的成績,對於他這樣的付出來說已經足夠了,所以我給他最更多的是讚許、嘉許和允許。

而在教育我的二寶的過程中,我也刻意的培養他的自戀。我總是對他做的任何一件事情給予接納和認同欣賞。

只要是周末的時候,我都會帶二寶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他接觸更多的人和事,他也和很多小朋友很容易的搞好關係。

這個跟他生命的活力也是是匹配的,當孩子的內在獲得了愛,當他的內心住下了一個愛自己的人,住下了愛他的父母,那麼他就可以非常安心的去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所以他會擁有很多的小朋友。

這一點,二寶比我的大寶要好多了。

允許孩子攻擊性的表達,其實就是允許他的生命力的表達,這一點,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上面是不被看到的。

我們的教育只看到分數排名成績,可是我們卻為了這些分數排名成績打壓了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力,不允許他的攻擊性,不接納他的叛逆。。。。

最終這個孩子的生命力被折斷了,隨之而去的是他的創造力和力成績,那是無根之水。

當一個孩子只有學習做動力的時候,其實那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因為除了學習好,他就一無所有了。如果考不好,那就徹底完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去跳樓的根本原因。

成績是支撐孩子唯一的支柱,萬一支柱都被抽去了,那麼這個大廈只能倒了。

k在我看來,接納孩子的攻擊性和自戀,就是接納孩子的生命力,而孩子的生命力一旦被接納被祝福之後,他的學習成績,他的學習興趣就會從內心噴發出來,這才是真正可靠的可持續的內驅力,比起我們給他外部的壓力那要好上10000倍。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師

每日原創家庭教育文章第二年第604篇

2020年11月16日

相關焦點

  • 自戀,性,攻擊性(590)
    1,自戀我覺得學習心理學,真是是顛覆之前的三觀。比如以前我們說:謙受益滿招損。可是心理學告訴我們說,謙虛的代名詞叫做猥瑣,自滿的代名詞叫做自信。或者說自戀。而自戀可能是人的根本屬性——假如一個人都不愛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那麼這是要把自己往絕路上面趕的節奏。所以,我覺得世俗的文化裡面有一些誤導的成分。
  • 被壓抑的自戀、性和攻擊性(603)
    1,被壓抑的自戀十幾年前,當我抑鬱的時候,我總是不敢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真實看法。特別當我對別人有一些負面的看法和意見,我總是不敢把它明確的表達出來,而是把他們硬生生的吞回到肚子裡去,這種感覺讓我特別的受挫。
  • 健康自戀的發展
    作為一個孩子,你需要別人看到你的真實樣子,你也需要表達你的感受並得到認真對待,你需要讓父母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這些都是正常的自戀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在依賴共生和依賴無能階段得到充分的滿足,你就可能擁有健康的自尊。當你凝視著自己的臉龐時,你能從母親對你的本質的反映中,找到一種本源的方法,滿足你在依賴共生階段的自戀需要。這就是嬰兒了解他們真正的樣子的方法。
  • 允許孩子犯錯誤的心理學依據
    換句話說,就是每天都在無情的自責,無情的批評著自己,所以我的自戀維度是很低的,那個時候自己的自尊是水平是很低的,老是處於被虐待的地位。那當我慢慢的走出抑鬱的泥潭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力量逐漸強大。自信心也逐步的提高了。於是,這些被追殺的夢就逐漸的淡化了。在學習了武志紅老師的《從全能自戀到真實自信》後,也逐漸意識到說,即便是那些夢,也可能只是一種啟示,一個來自潛意識的啟示。
  • 發脾氣,是孩子絕望前的最後求助,身為媽媽的你聽懂了嗎?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接納,處理掉孩子的情緒,他內心的全能自戀就會得到處理,孩子會懂得接收自己的弱小,逐漸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現實。這也會讓孩子維持一部分全能自戀。孩子的心理會滯留在嬰兒狀態,會覺得自己能控制所有,因為有全能自戀的存在,孩子就會用各種行為去抵消自己的焦慮。他會覺得:只要我一表達攻擊性,全世界都會滿足。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 家長應該如何做
    4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我們能做什麼1、讓孩子表達在攻擊性不會對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傷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擊性。因為,一旦遏制孩子攻擊性的表達,孩子的攻擊性很可能會由指向外界轉為指向自身。比較輕的結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為;比較重的,比如,孩子會自閉、抑鬱。任何一個放棄表達自己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努力表達後徹骨的絕望。2、積極共情,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攻擊性無論我們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擊性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第一步,我們都要先接納孩子。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呢?
    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攻擊他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向周圍尋求幫助的信號,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幼兒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如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情感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可能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同時個體認知發展水平的受限,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觸覺敏感期的出現也都有可能觸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 發脾氣,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既然成年人很多還保有全能自戀的幻想,更不要說孩子。「全能自戀」的感覺,在孩子身上,是無比真實地存在的。因為全能自戀的存在,孩子會認為:只要我一表達我的攻擊性,這個世界就會被摧毀,或者,我們對面的這個人就會被摧毀。所以,有一個階段,孩子認為:自己似乎應該為周圍發生的所有壞的事情負責。
  • 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覺得自己很特別,這是自卑還是自戀?
    顯性自戀會明顯地表現出來,而隱性自戀雖不會如此直白,但卻會在行為和言語中體現出一種莫名的「別人/這個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應被呵護」的感覺。當自己的特權感受到威脅時,他們會表現出極強的敵意和攻擊性。3. 共情匱乏(empathy impairments):自戀者並不真的關心他人。如果他們表現出共情,多半是為了營造自己的人設,或者事件本身也與自己的利益掛鈎。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個唐僧式的父親就把孩子所有的熱情都扼殺了。所以我們說,要「接納」孩子的個性特點。那麼「接納」,是否就像很多家長理解的,就是不切實際地肯定和讚賞呢?並不是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所長,有所短。
  • 孩子做事慢、做錯事,父母憤怒指責:請放下自戀,給孩子真正的愛
    健康的自戀,會讓人自信,既照顧自己的自尊,也能看到別人的優點。但自戀過了頭,則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傷害。那麼這類父母有什麼特點呢?(1)自我感覺良好,誇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父母很自我,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等,他們喜歡通過貶低別人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 怎樣看待孩子的攻擊性,看待孩子的所謂「忤逆」
    攻擊性是人的本性被傷害被攻擊了就想反擊想攻擊這是人性 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小孩子發脾氣表達不滿哭鬧都是能量滿滿的表現那些低眉順眼的乖孩子是攻擊性被父母滅掉了的可憐人他們的攻擊性到哪兒去了攻擊自己去了一輩子的可憐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成長
  • 孩子攻擊性太強?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破解攻擊性背後的秘密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孩子的年紀也越來越大,出現越來越多的壞毛病,相比於以前乖乖聽話的小孩子,現在長大之後的孩子會存在著自我意識了。前幾天有位媽媽告訴我說,因為自己不小心動了孩子房間的某一樣物品,於是孩子就對媽媽大發雷霆,甚至不讓媽媽再進入孩子的房間裡,面對其他事情也一樣,只要是有關於孩子的物品,都不允許別人碰一下。
  • 童俊:自戀是一種哀傷和愛的無能
    這一成就按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充其量只是滿足了最基本的人的生存需要;而更高級的有關愛、受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些在我們文化歷史上鮮見的人文元素,則需要我們這個古老而又顯原始的文化能夠繼續思痛,能夠對我們文化中無所不能的自戀現象進行哀悼埋葬,才有超越發展瓶頸的可能。
  • 精神病和自戀的孩子
    因此,在施雷伯,同性之愛的回歸升華為自戀,即自我性慾的過度依附。在弗洛伊德看來,這種倒退的運動說明了兒童的發展是反向的。因此,他描述了以下序列:自戀、同性戀對象、異性戀對象的愛情。這裡是喚起統一的精神時刻和阿米巴的相互作用的性慾,這在《自戀:導論》中得到了擴展。綜上所述,佛洛伊德提出疑問,單憑性慾的退化能否解釋與現實失去聯繫。在沒有給出答案的情況下,他假設力比多障礙可能是由自我的異常改變引起的。他進一步補充道:「的確,這類過程很可能構成了精神錯亂的獨特特徵。」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這類父母往往非常情緒化,會為了一點小事就責罵、甚至體罰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承接並習得」了這種暴力的應對方式。在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他們會用自己習得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攻擊性行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 孩子,別怕,我在這兒,盡情釋放你的攻擊性,摧毀想摧毀的一切吧
    他們認為,攻擊性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很難相處,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攻擊性從孩子的身上消失。,而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不應該被盲目壓制。所以,作為父母,一定不要盲目壓制孩子的攻擊性,如果孩子喪失了攻擊性,可能一生都會生活得很壓抑,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 青少年皮膚劃痕:自戀的暴力
    然後就需要創造一個聯繫,以便允許她們表達Catherien Chabert(2000)所說的「難以說出的或難以消化的精神傷痕的無意識具象figuration的嘗試」。嚴重的自戀缺陷導致無法用一個能指來在世界中代表自己。如果說這種警報信號沒有被聽到,如果沒有被處理,她們就有可能發展到更嚴重的階段,直至企圖自殺。不過,多數情況下,她們會說並沒有打算自殺,只不過是想要那些無法承受的痛苦消失。
  • 孩子總是打小夥伴?別急,學會這三個方法幫助孩子改掉攻擊性行為
    文/小曼聊育兒孩子有攻擊性行為,經常和別的小朋友打架,甚至會打爸爸媽媽,揪頭髮。這讓家長很頭痛,覺得寶寶脾氣壞,不懂禮貌,想盡各種辦法糾正孩子。其實,攻擊性行為一般發生在膽子大的孩子身上,膽子大的孩子才敢公開表示敵意和攻擊別人,藉助這種行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膽子小的孩子一般不敢向別人揮舞拳頭,他們選擇順從和忍受。長期被壓抑的孩子一旦爆發後果會更加嚴重,出現難以修復的心理問題。
  • 自戀型母親的女兒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生孩子的經歷會改變人的一生,當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時,絕大多數人都會進入一種叫作「永久父母」的新狀態裡,並一直待在裡面。時間匆匆,自戀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女兒也做了媽媽,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伴隨著令人陶醉的興奮感和對未來的想像,但同時也有可能被持續不斷的恐懼和焦慮所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