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手記:央行數字貨幣的理想與現實間還差什麼
從行走想像奔跑,從奔跑想像飛翔,人類文明的進步向來是在想像中不斷印證,不斷實現,不斷突破。
如今,數字人民幣從概念一點點轉換為現實,已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等四地先行試點,落地推廣可期。
在我們談論數字人民幣的時候,有一些是現實,更多的恐怕是理想。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我們還需要搭建怎樣的一座橋?
現實:主要用於替代現金,集中在小額、零售、高頻等場景
「央行數字貨幣注重替代M0(即現鈔),並且保持了現鈔的屬性以及主要特徵,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將是替代現鈔的最好工具。」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曾說。
而據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介紹,央行數字貨幣DC/EP(數字貨幣及電子支付工具,即數字人民幣體系)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而不是由央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
當前,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主要集中在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
穆長春提到:「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裡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
8月18日,據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一位蘇州地區銀行技術部門主管透露,目前深圳、蘇州等試點主要集中在零售、交通卡充值、餐飲等小範圍場景封閉試點,若金融機構的相關技術趨於成熟且獲得央行相關部門允許,應用場景可能會延伸到醫療、教育、電子商務服務、旅遊、文化消費等更多場景。
暢想一:形成「數字貨幣一本帳」的新型數字貨幣體系
「央行數字貨幣如果只是替代M0,那將只能影響到貨幣總量中不足4%的部分,對央行數字貨幣政策實施、貨幣總量調控的影響將是有限的。」中國銀行原副行長、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
根據王永利在《央行數字貨幣與運行機制變革》一文中指出,央行數字貨幣能夠實現的最重大的突破是形成「數字貨幣一本帳」的新型數字貨幣體系,形成後將對提高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防止貨幣持續嚴重超發,維護貨幣金融穩定等發揮極其重大的作用。
他在文中指出,新型數字貨幣體系建設可能的選擇是:所有的社會主體(包括金融機構)直接在央行數字貨幣平臺開立「唯一基礎帳戶」,同時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立「業務專用帳戶」,專門記錄戶主開辦具體業務時引發的權利義務變化及其結果;社會主體發生數字貨幣收付時,相關信息需要同時傳送央行與業務相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帳務處理,相關帳戶處理結果要反饋給戶主;央行與經辦業務的金融機構也要逐筆調整往來關係,保持帳務處理上的收支平衡。
由此,可以實現央行對數字貨幣收付流通全方位、全流程的嚴密監控,增強數字貨幣反洗錢、反恐怖輸送、反商業賄賂與偷稅漏稅的力度,又可以在央行之外實現有限匿名,適度保護商業秘密與個人隱私,不會對現有貨幣金融體系產生巨大衝擊。
換言之,王永利認為,數字貨幣可能只是從替代M0起步,但決不應僅僅只局限於此,而應該儘可能替代所有貨幣,實現貨幣運行體系的深刻變革。
萬向區塊鏈與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則認為,央行數字貨幣不太可能從M0擴大至M1(狹義貨幣)、M2(廣義貨幣)。
他表示,從法律關係上來說,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M2很大一部分是商業銀行的負債,是存款。央行數字貨幣將來變成M2,在邏輯上很難通。並且,如果把商業銀行存款變成了數位化的M2,意味著也像現金一樣可控匿名,中國的存款回到了非實名開戶的狀態,金融監管很多就沒法做。
暢想二:「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新體系」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近期撰文指出,要運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全力實現人民幣的跨境支付功能,通過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DC/EP)解決計價問題,暫時擱置人民幣的儲備功能,在(DC/EP)框架下完善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直接匯率詢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新體系」。
他認為,要注意兩個關鍵:第一,是攻克現有體系的網絡外部性,實現新體系的網絡外部性。第二,是如何確定數字人民幣與其他法幣的合理兌換比率。
鞠建東建議,央行在新體系建設中應堅持三個原則。服務原則:央行只負責數字人民幣的供給、監管和清算,並對數字人民幣餘額進行定時清算。市場原則:央行將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結算領域的應用場景交給市場化平臺主體運作,鼓勵自由競爭。底線原則:央行作為監管者,負責實需鑑定、合規審查以及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稅的「三反」工作,打擊任何利用平臺進行的違法違規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只有在資本帳戶開放的條件下,中國的數字貨幣才能實現高效的跨境支付清算。
「目前中國開放資本帳戶的條件來看,條件並不完全成熟,我們還需要加快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儘快使這些條件具備起來。」徐奇淵稱。
他指出,目前我國的匯率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不過外匯市場的流動性、衍生品的風險對衝工具還需要加強建設。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以及市場主體本身的市場化改革,都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因此,不管是從資本帳戶開放、匯率形成機制完善,還是從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來看,數字貨幣的發展還受到除了技術之外諸多市場條件的限制,其作為新生事物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仍然有待觀察。
「走到某一個極端,這個世界就變得很有意思了」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當前數字貨幣可以講兩個方向,也是兩個極端。第一個方向是國家直接把數字貨幣發給個人、工商企業,完全繞開金融機構。另外一個是以Facebook為代表的Libra這種完全無視國家主權的數字貨幣。
他表示,如果央行數字貨幣從兩層結構變為一層結構,央行直接把貨幣發給個人,不需要通過銀行就知道每個人具體情況,那就沒有必要有商業銀行了。另一種像Facebook的Libra,某種意義上是想繞過國家主權,以等值的金融資產作為定價的錨,但很難在短期內逆轉國家主權。
「最後政府會邁出哪一步,我的理解是兩步都邁不出來,」劉俏說,「個人感覺(數字貨幣)並不會改變貨幣理論太多,因為只是用符號去替代紙幣,但是走到某一個極端,這個世界就變得很有意思了,我們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