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8個心理疏導問題為你支招

2021-01-10 澎湃新聞

防疫期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給出這些答案。

1、在小區做志願者,有時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家裡人勸我別去了,我覺得他們都不理解我。

答:

感謝您的辛勤付出,您做得很好!允許負面情緒適度宣洩,不要憋著;和家人好好交流溝通,相信他們終究會理解和支持您;您也可以和親朋好友傾訴,「抱團取暖」很重要;積極地自我對話(自我暗示),肯定自己的價值;合理安排生活,適當從疫情中抽離出來,工作以外的時間在家做些喜歡的事情。

2、疫情防控以來,我和同事一直加班工作,最近突然吃東西沒胃口、暈眩頭痛、睡不好,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

答:

感謝您為疫情防控工作的付出和努力,辛苦了!工作負荷過大時,情緒和身體都會受到影響,出現緊張、焦慮和各種身體反應。

建議適當調整工作量,注意休息;可以做一些放鬆練習,比如冥想、正念;如果仍無改善,可以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3、小朋友在家裡呆不住,老是吵著要外出,怎麼辦?

答:

愛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疫情期間家長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做到正確的示範。在我們要求小朋友不出門、少出門時,家長首先要身體力行,做好表率。

第二,認真傾聽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積極交流,耐心傾聽,充分理解。

第三,陪孩子玩一些創造性的、教學類的、活動性的遊戲,比如故事接龍、童話表演、居家小運動等,通過多種方式來轉移小朋友的注意力,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

4、我是一名孕婦,每天很慌,應該如何調適?

答:

首先要理性接納。孕產婦在疫情影響下,更容易感到焦慮,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其次要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除產檢外,儘量不要外出,居家休息。

第三要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規律作息,學習一些孕期知識,做適當的家務和居家運動。

還可查詢權威資訊,包括醫療機構的線上諮詢,但要避免信息過載。

尋找情感支持也是好方法。可以跟家人、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員支持,及時排遣不良情緒。

5、我現在經常睡不著覺,怎麼辦?

答:

要堅持規律作息;睡前避免瀏覽疫情信息,避免接觸讓自己情緒激動的事情;認真安排飲食,營養均衡合理;學習自我放鬆的技巧,例如心理著陸技術、呼吸放鬆等;每天做一些居家鍛鍊,建議達到心率120次/分,微微出汗,每天持續20-40分鐘為宜,但不要在睡前運動。

6、我們小區有人確診了,還是我們樓的。好恐慌,怎麼辦?

答:

面對災難、危機,焦慮、恐慌的情緒是人類的正常反應和求生本能。但 「誇大」自己所面臨的危機,常會導致一些問題。可通過以下方式來調節:

第一,檢查現實問題對自己的威脅有多大,並找到應對措施。周圍有人確診新冠肺炎,是否意味著自己一定會被感染呢?答案是否定的,做好個人的防護很關鍵。

第二,分散注意力。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聽歌、看書、看劇,都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與其擔心還沒發生的事情,不如先享受當下的生活。

7、老是宅在家,沒有任何興趣,情緒也很低落,怎麼辦?

答:

要通過「三個善用」來改善:

一要善用居家運動,帶動情緒。

二要善用想像,增添樂趣。設想一下,當疫情解除後,你的玩耍計劃,並做成攻略。

三要善用正念,提升敏銳度。可以通過呼吸訓練、身體掃描等練習幫助自己更好地覺察當下,平衡理性與感性的信念,減少評判。

8、最近因為出不了門,大人小孩都很煩躁,我也經常失去耐心。我和孩子的爭執比平時更多了,怎麼辦?

答:

在無法出門的情況下,父母與子女的物理距離變得很近,心理上的摩擦也會增加。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一要善於傾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跟孩子共同去解決一些問題。

二要善用言語技巧。儘量描述事實,有可能的話,多給孩子積極的回應,而不是只給予負面評價。

三要多多換位思考,互相理解和體諒。

四要給孩子多留些「獨處」的空間,不要整天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9、我是一個老年人,平時習慣每天外出散步,現在家人不讓出門,覺得很不習慣。

答:

多與家人交流溝通,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聽聽他們的看法和建議;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如讀書、練字、做飯、做手工等;利用微信視頻、電話等與親戚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排解鬱悶情緒;做一些適合自己的居家健身和放鬆運動。

10、疫情期間,有親人去世,要不要告訴小朋友?

答:

要及時、簡潔、清晰地告訴小朋友親人得病、去世的消息;讓情緒穩定的成年人照顧兒童的生活,給兒童安排穩定的生活和規律的生活;每天留出親子時間,給予兒童聆聽、肯定和回應,教兒童表達情緒、放鬆減壓,一起做開心的事情;避免將自己的情緒轉嫁給孩子,避免製造更多的傷害。

11、總是有朋友相信各種信息,作為醫務人員的我即便告知事實,他們依舊錶示質疑,這讓我很鬱悶。

答:

上海疫情信息的透明度一直是很高的。在目前的疫情背景下,對於不太了解的事情,人們總是更容易想到不好的一面,這有利於做好預警和預防。但其實大家內心都不希望發生不好的事。另外,對於疫情過度關注的人,也容易出現各種悲觀的猜測。對醫務人員的信息老是不信任,其實不是因為他們覺得數據不真實,而是可能他們從其他「小道消息」等接收到的信息跟我們說的不一致,許多人寧願相信各種「消息」,因而不信任我們。

可以和他們多聊聊我們擅長的,如何做疫情防護或者聊點生活常識,引導他們避免過度聚焦在疫情相關的謠言上。

12、我一想起新冠肺炎就很怕,吃不下飯,有時還腹瀉。請問如果不害怕了,食慾和腹瀉的問題會好轉嗎?

答:

情緒與我們的軀體反應的確緊密相關。焦慮、害怕等情緒如果沒有很好的「宣洩口」,就可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並表現出腹瀉、便秘等情況,也會影響食慾。如果您本身沒有軀體疾病和明顯的外在誘因,可以通過調節情緒,來緩解這些不適。

13、我最近一有風吹草動,就擔心自己染上了新冠肺炎。去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陰性,我還是控制不住要焦慮,晚上睡不著。

答:

疫情期間,這種恐慌較普遍。遇到這種情況:

一是通過官方平臺了解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包括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信息,然後尊重、相信現實。

二是及時尋求援助,抱團取暖,很多人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在交流過程中可以互相幫助。

三是對自身要求過高、對周圍人要求過高的人,在疫情期間的焦慮往往會更嚴重些,要學會放下,學會放鬆,告訴自己不可能面面俱到。

14、前幾天,家人與小區保安發生爭執,當時我就爆發了,當著保安的面責備他。我很後悔,覺得自己控制不住情緒。

答:

這是蓄積已久的情緒,正好你家人做了一件和你的焦慮相關的事情,促使了焦慮情緒大爆發。

要審視自己和家人的溝通情況,做些調整;平時蓄積的壓力、焦慮過度,要找到合理的途徑去宣洩。比如,增加體能鍛鍊,跑跑步;在室內可以摔摔抱枕、打打拳擊等,定期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讓情緒波動變小;循序漸進地向家人進行科普,讓他們慢慢加強防控意識。

15、我平時很堅強,最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想一些不好的事情,動不動就很想哭。

答:

這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作怪」。平時我們會通過自我防禦,掩蓋自己很多真實的需求和想法,讓周圍的人覺得很「強大」。在疫情下,整天待在家裡,這種防禦就沒有了,這時候潛意識裡的很多東西就會呈現到意識層面,往往很多都是不好的,如對自身不滿意、對社會不滿意、感到無助孤獨等。

可以試試學會自我定位,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麼存在於這個社會,我想要什麼,我的底線是什麼……給自己設立一個問題庫,從中篩選出你認為最重要的幾個問題,反覆進行思考,把這幾個問題想透了。如果出現一些極端想法,則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16、最近,我每天洗手都要洗十幾遍,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答:

這是一種強迫行為,其實是可以主動控制的。

在平時的生活中,關注自己的行為模式,主動地去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強迫性洗手為例,重複洗手時提醒自己「它又出現了」,然後刻意減少洗手次數,兩三天後你就會發現不用洗那麼多次手,也照樣好好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則要藉助家人幫助監督。如果情況仍然嚴重,需要向專業人員尋求幫助。

17、近期,夫妻倆都宅在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動不動就吵架,怎麼辦?

答:

這看起來是在疫情下,兩個人不得不見面發生的摩擦,但其實這種摩擦早就存在了,只是在特定環境下爆發了出來。

建議從現在開始:夫妻之間建立一種特定交流行為,如每天兩人對視5分鐘;如果兩個人都想改變,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多聊聊,說一說共同的目標、有什麼困難,將來的需求和希望;交流也是一種互動藝術,要多培養和學會說話的技巧。

18、以前孩子白天在幼兒園,就晚上帶一帶他,現在一天24小時帶著他,快被「神獸」逼瘋了,怎麼辦?

答:

成年人的節奏很快,很多人的耐心被磨得消失殆盡了,而小孩是無憂無慮的。其實可以正好趁著這個機會,立一個家庭的規矩,告訴孩子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另外,如果孩子想玩,就讓他玩透,陪他玩,怎麼玩很有講究,尤其是對低齡化的小孩,可以進行一些益智類的遊戲等。當然,無論如何每天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放鬆一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護心情:五個關鍵詞看中國官方為心理健康支招
    疫情之下護心情:五個關鍵詞看中國官方為心理健康支招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疫情之下護心情:五個關鍵詞看中國官方為心理健康支招作者 李京澤 李純>恐慌、焦慮、消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同人群產生了心理壓力甚至是心理健康問題。
  • 疫情期間幼兒及家長心理疏導之初探
    那我們應該如何的幫助孩子及家長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防護呢?一、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可能會出現的異常行為1.生理方面:出現「厭食、早醒、難以入睡、尿床、全身不適」等等。2.情緒方面:出現「煩躁、鬱悶、焦慮、容易生氣、愛哭鬧」等等。3.行為方面:出現「比平常更粘人、發呆不動、沉默少語、精神不集中、吃手、尿頻、暴力傾向」等等。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家長如何讓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面對疫情和延期開學,廣大家長們該如何調整自己和孩子們的情緒,保持孩子們健康的心理狀態呢?市委文明辦會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組織心理專家給您支招。 這個假期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好時機,家長可以結合老師推薦的書單和孩子的興趣,每天花1個小時陪著孩子閱讀即可。二要每天練字半小時。讓孩子每天沉心靜氣練幾頁字,每天堅持半小時,不僅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還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三要認真完成寒假作業。
  • 疫情期間孩子心理疏導建議 心理諮詢師教您靜心備考
    疫情期間孩子心理疏導建議 心理諮詢師教您靜心備考  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漳州不少心理專家表示,疫情期間,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情緒波動,並以科學的方式積極疏解,幫助孩子慢慢轉變心態。  家長要給孩子正面影響  記者:如何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有了不良情緒該怎麼辦?
  • 「我快要崩潰了,不知怎麼辦」…疫情期間,心理疏導志願者幫你邁過...
    她是崇明區教育局的一名心理專家,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已有20年,疫情防控期間成為了一名心理疏導志願者。在崇明,像她這樣的心理疏導志願者還有很多,早在2月初,崇明便已組織專業力量做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心理疏導體系。疫情防控,眾志成城,志願服務在四處湧現。除了醫護志願者、社區防控志願者、物資運送志願者等,心理疏導志願者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 做好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 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因為疫情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而且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傷害。那麼,在中小學生居家而不能到校學習的情況下,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做好中小學生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一是提供心理幹預和疏導的在線平臺、熱線等途徑。居家學習期間,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宣洩心理不適的渠道,增加交流機會,減少心理問題。
  • 心理疏導居家期間學生學習、心理如何調適?聽聽老師的建議
    所以,針對學生寒假在家,如何做好複習,不至於功課落下太多,學校給家長和學生3個建議,希望大家可以參考。1明確學習計劃沒有老師現場督促,學習一樣可以及進行。如果,在家每天都能夠保證至少學習9個小時以上,則基本上不會落下課程。3與學校老師、同學保持聯繫在這個關鍵時期,一定要與學校的老師、同學保持聯繫,因為,學校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安排,比如,老師會把握大家的學習進度,安排具體的學習任務、布置線上作業、統一安排線上直播課程等,要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主動學習。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情緒焦慮時,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我們在此列出一些有專業心理學支撐的實用心理技巧,告訴你應該如何判斷、應對這類「應激反應」,希望能幫助你度過這段特殊的時光。以下這幾種表現(改編自CMHS,2004),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判斷:我是不是已經陷入「過度應激反應」了?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烏魯木齊市:指導居民經常性開展家庭下水道消殺新聞發布會上,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尚玉嵐,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居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後,是如何做好居民小區防疫工作的。組織開展各類線上文體娛樂活動、網上心理諮詢服務,引導居民舒緩情緒、理解配合防疫工作。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心理壓力大?專家:要努力保持內心的平和狀態新聞發布會上,新疆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徐向東針對接受醫學觀察人員如何做好心理調查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徐向東說,接受醫學觀察人員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壓力,是正常的反應。
  • 疫情期間,黃山市民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且聽專家怎麼說
    今天(2月5日)上午,黃山交廣邀請來自市疾控中心的心理諮詢師——胡向青作客黃山交廣直播間,融媒體可視化直播,和黃山市民聊一聊,疫情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緩解我們的過度的「應激
  • 許燕:疫情防控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楊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在疫情和後疫情時期,人們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近日,新華網《「疫」線觀察》欄目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
  • 戰疫一線專家教你保持心理健康——1.在疫情中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隨著疫情的擴散,焦慮和恐慌也在蔓延。面對關乎生命的大事,感到焦慮和恐慌是正常的,因此,我們要在高度重視疫情的前提下,採取適當措施調適壓力,減少疫情對心理的衝擊,保持心理的健康。(一)照顧好自己1.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和規律性,適當運動鍛鍊,合理飲食充分飲水,保證按時睡覺和高質量的睡眠。2.
  • 迎戰疫情,他們用愛守護孩子心理健康
    疫情發生以後,如何調節學生的心態?內江一中心理教師陳建麗一直在思考。「最近心情比較煩躁,害怕被感染。」陳建麗接到學生的來電。「你先平靜下來,我們慢慢說。」陳建麗首先安撫來電者的情緒,然後通過傾聽、勉勵,慢慢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
  • 疫情下中小學生心理「巧」疏導
    疫情下中小學生心理「巧」疏導原創作者|李忠林(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慄江小學)近期,突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武漢告急,黨中央審時度勢,沉著冷靜,科學施策,有效應對,全國聯防聯控然而,由於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和寒假的延長,給部分中小學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長時間的蝸居和負面信息也客觀造成了他們情緒的波動,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有的甚至還會留下陰影。因此,疫情期間,既要關注身體健康,也需關注心理健康。
  • 心理專家說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區出現了本土疫情,各項防控舉措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近日,輸入性確診病例的川航飛行員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防控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如何才能既保持健康的身體,又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為此,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的專家進行了解讀。
  • 防疫科普┋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做好心理幹預和疏導?
    疫情期間主要心理問題應對法精神衛生專家楊甫德介紹, 受疫情影響,一些人心理會受到衝擊,產生焦慮、恐慌、失眠等症狀,如何緩解這種壓力,讓自己平穩度過疫期? 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應對。●疫情心理應激產生四階段●首先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機產生規律。 經歷非正常重大事件後,很多人可能會出現心理應激,通常經歷4個階段:第一階段:警覺反應期主要表現為震驚、恐慌、高度警覺、不知所措,或者頭腦裡一片空白。
  • 名山區教育局:解放小學五舉措開展疫情期間心理健康教育
    四川新聞網雅安2月24日訊 為切實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更好保障學校教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更好地對學校師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解放小學實施五個舉措對全校師生進行疫情防控期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分層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
  • 心理研究所|疫情後,心理疏導怎麼做?官方指引來了(內附圖解)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家多次強調和部署心理應對和疏導工作,2020年3月1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再次發布心理疏導部署文件,強調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尤其是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的心理疏導工作」的指示精神,進一步指導各地加強患者及其家屬等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
  • 開學初,幼兒心理疏導小妙招,推薦給家長閱讀
    為緩解家長和幼兒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幼兒園給家長和幼兒幾點溫馨的建議。 疫情期間有效的兒童心理防護方法,提供給您參考: 問題一
  • 老師為幼小銜接順利過渡支招——做好心理疏導 培養良好習慣
    老師為幼小銜接順利過渡支招—— 做好心理疏導 培養良好習慣 梅州日報一成長 梅州日報一成長微信號 mzrbcz 功能介紹 梅州日報誠意出品,專注梅州教育事業發展,關注孩子成長點滴,分享教育心得、育兒知識,記錄梅州小記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