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王先生還記得,當年自己的同學裡出了個博士後,這個名頭令他非常景仰,「我以為這應該是人生能拿到的最高學位了。」
如今,王先生的兒子已經博士畢業,選擇留校做博士後,但這是找不到工作的無奈選擇。王先生也明白了,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獲得博士學位後,獲準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只是一種身份和經歷,但待遇並不高。
不過,與街坊鄰居說起兒子的博士後頭銜時,他往往還能收穫不少羨慕和稱讚;但在兒子小王的心裡,這一頭銜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也已成為「就業中轉站」的代名詞。
找不到工作,就先做博士後吧
小王的師兄師姐中,有好幾位博士畢業後進入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他們的工作,與讀博時沒有太大的差別:住宿舍,在課題組做課題,每天準時到實驗室報到……一邊做科研,一邊尋覓工作機會。
不久前,一位在流動站工作了3年的師姐找到了一份教職,隨之離開;還有人則在繼續等待,等著有高校需要相關方向的教研人員。
王灝從本科起就一直就讀於一所「985」高校,專業是材料科學。對他來說,發論文不是問題,「我們專業的要求是兩篇SCI論文,影響因子總和在4以上,隨便表徵表徵、測試測試,數據改好看點,就能做出一篇新的文章來,導師幫幫忙就沒問題了。」
但是,王灝對自己的困境看得很清楚:「我們做的東西可以說沒有實際意義,也就是說,沒有與我們專業真正對口的工作。」他的本科同學大多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碩士同學「改行還來得及」,找到與專業方向相近的研發崗位也不太難,而讀到博士,「再轉行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對於像王灝這樣的理科博士生來說,多數情況下出路只有一條——當老師。然而,與博士數量大幅增加相對應的是,很多高校的教師已趨飽和,一流高校也多注重引進擁有海外博士學位的教師。如果暫時找不到單位,就只能在博士後流動站裡,邊做邊等。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面臨與王灝相同困境的博士生不在少數。在高校的理工科專業中,理學側重理論研究和科學培養,利於深造;工學則側重技術應用。像王灝這樣的理科生,研究的是「上遊的上遊」,是基本理論問題,換句話說,他學的所有知識,在任何一家企業都「用不上」。
「現在留校已經不可能,想去二類大學都很難了,不是學歷不夠,是人家根本不缺人。」吉林大學化學專業的小徐告訴記者:「因為找工作難,導師會說『要不然你留下來做幾年博士後吧』,或者是『你去××老師那裡做博士後吧』。××老師就是導師在圈內的朋友,其實就是給對方介紹一個廉價勞動力,一種熟練的還算廉價的科研勞動力。」
在湖南大學已經做了兩年博士後的劉翠(化名)透露,自己的收入每月大約在四五千元,申請到項目的話,還會有一些額外的經費,「養活自己足夠了,但當初讀本科和碩士時的同學,月薪上萬的已經很常見了。」
讀了博士,找工作反而更難了
1978年,18名學生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入學;至2009年,這個數字是24。63萬人。1981年,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共有151個,2007年達到34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達1739個。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1996年超過韓國,2000年超過印度,2002年超過英國和日本,2005年超過德國。
然而,隨著博士生數量的大幅增長,博士學位似乎也越來越不值錢了,比起本科生和碩士生來,他們找工作甚至更難。高校裡普遍流傳著「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順口溜。
小金8年前從一所重點大學本科畢業,輕鬆找到了一份雜誌社的工作,工作3年後,她懷著不斷「充電」的想法,辭職考上了財務管理的碩士生,並選擇了碩博連讀。沒想到的是,如今已近30歲的她,找工作卻比本科畢業時要費勁兒多了。
在屢屢碰壁後,小金終於發現,用人單位擔心她在工作不久之後就要結婚生子,即使她不斷解釋說幾年內沒有結婚的打算,對方仍願意選擇更年輕的應聘者。「女生求職本來就處於劣勢,上了年紀的女博士就更沒人要了。」她苦笑道,其實結婚對她而言更是八字還沒一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