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對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而言,博士後是一個神秘的「學霸」群體。他們的研究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何貢獻?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又有哪些夢想和期待?作為中國頂尖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就業是否存在問題?近日,本報記者走進西安交通大學的博士後流動站,探尋他們的生活軌跡。
學士念完上碩士,碩士上完讀博士,博士畢業該做什麼?
博士後!對於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而言,博士後無疑是一個神秘的「學霸」群體。
今年是我國博士後制度創建30周年。30年來,博士後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博士後群體已成為國家創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幹力量。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會見中國博士後青年創新人才座談會代表時指出,博士後具有深厚知識基礎和探索創新能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十三五」時期,我們要有效應對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剛性約束,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在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向更多依靠人才資源轉型過程中,以博士後為代表的拔尖人才將肩負更加重要的使命。
是「冷板凳」,更是「孵化器」
李滌塵說:「博士後的時候聲名不顯,但卻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搞研究,那時候對於科學的追求是非常純粹的,是興趣導向和國家需求導向,而非利益導向。」
「兩年的博士後時光讓人懷念,那是做學問的寧靜港灣,沒有壓力,不受打攪,完全沉浸在學習和探索的世界裡。」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機械製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李滌塵說,「博士後制度的建立,特別是通過學科交叉,對於培養我們獨立的工作能力,支持年輕的科研人員在博士畢業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意義重大,那段經歷為我後來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我從交大材料學院博士畢業,到能動學院做博士後。之前從事的是材料成分設計,只管材料,到能動學院以後我就開始研究鍋爐裡的傳熱管以及從不同方向過來的煤粉對它的衝擊磨損,包括使用高速攝像機來測試煤灰怎麼撞到這個顆粒上,彈撞方向是什麼。這種學科的交叉幫助我從以前單純材料的問題研究走向了具體化的工程問題研究,為我的多學科能力培養和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回憶起20年前做博士後的經歷,李滌塵眉飛色舞地述說著,「也就是那段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快速成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3D列印技術。現在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盧秉恆教授,當時剛從國外回來,找我和他一起做快速成型。當時因為覺得這個項目挺有意思,就跑去幫忙,現在反而做成了我的主業。」
如今的李滌塵已是全國3D列印行業的重要領軍人物之一。他建立了快速反求、快速成形、快速磨具的集成系統,提出紫外LED光源的3D列印技術,研究成果獲4項國家級新產品證書。他首倡的「生物製造」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人工頜面假體和關節假體,治癒了許多過去臨床無法醫治的患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接觸3D列印並把它持之以恆地做到今天完全是因為興趣和熱情,剛起步時我的科研完全沒有收益,也缺乏經費,而且當時這項技術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重視。」李滌塵說,「博士後的時候聲名不顯,但卻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搞研究,那時候對於科學的追求是非常純粹的,是興趣導向和國家需求導向,而非利益導向。但也就是在那樣的苦日子裡堅持下來,才讓我收穫到了今天這麼些成績。」
是科學家,更是夢想家
魏平說:「博士後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看能否達到心理預期,我身邊的同學,基本都是在站期間就已經確定了去向。博士後出站,基本都是搶著要的。」
魏平現在是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的一名在站博士後,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以及無人車研發兩個方向的研究。
「我們研究所是全國最早開始做的無人車項目的幾家之一,目前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無人駕駛汽車,在以前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的神奇造物,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它是完全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就是有朝一日讓無人車大量上路。」一提起自己正在參與的科技攻關項目,原本靦腆含蓄的魏平立刻變得滔滔不絕,「人類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源於夢想,而我們研究人員要做的是攻克每一個技術難關,讓夢想變成現實!」
在談到博士後出站後的就業問題時,魏平說:「博士後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看能否達到心理預期。以我身邊的這些同學、同事來說,基本都是在站期間就已經確定了去向,其中大多會留在高校或大型科研機構,也有一部分會進入企業從事專項研究。博士後出站,基本都是搶著要的。」
江西小夥子吳堅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現在在西安交大電氣工程學院的博士後流動站工作,一方面從事放電等離子方向的研究,一方面還參加了學校的「新講師」計劃,肩負一定量的教學任務。他說:「在清華讀博士的時候我參加了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的幾個研究課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交大電氣學院院長邱愛慈老師是我的合作導師,所以畢業後我就來了西安交大。2014年我以交大訪問學者的身份去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交流學習了一年,對於他們興趣導向、問題導向、討論為主的授課方式印象深刻。我現在也在給本科和碩士研究生上課,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已經開始將國外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融入我的課堂,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
魏平和吳堅都是80後,年輕的他們對於自己將來的科研道路有著不同的規劃,但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一種共同的光芒,那光芒叫理想,而他們只是西安交大600多位在站博士後的縮影之一。
據西安交通大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龔傑昌介紹,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首批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目前已獲批設置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5個,基本覆蓋了所有的博士點學科,累計招收博士後近1500名。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公布的2015全國博士後綜合評估結果中,西安交通大學的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數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共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評為優秀,優秀數量居全國高校第六。西安交大2015年博士後基金獲得數量在全國僅次於清華大學。
是平臺,更是橋梁
榮命哲說:「30歲左右正是博士畢業,剛剛踏足社會的時候,工作收入、住房、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紛至沓來。博士後制度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我國博士後制度建立30年來,為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科學研究、產業升級一線,作出了獨特貢獻。我認為,我國博士後制度的精髓在於:首先,它抓住了人才的成長規律;其次,他調動了國家、學校、指導老師等多方面的資源,出成果、出人才;第三,倒逼了我們國家科技體制的改革和進步,比如我們現在『人頭費』上不封頂;最後,將科研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緊密結合起來,讓成果不再只躺在紙上。」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榮命哲說,「年輕人是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這個時候是創造發明的最佳階段。但我們也要看到,30歲左右正是博士畢業,剛剛踏足社會的時候,工作收入、住房、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紛至沓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們免除這些後顧之憂,要讓他們無憂無慮地全心全情搞創造、攻難關。博士後制度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龔傑昌介紹說,西安交通大學師資博士後實行獨立於校內教師的薪酬體系、培養體系、職務晉升體系和考核體系,通過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所有的師資博士後在出站時都能有1年的國外交流學習經歷,其中優秀者將在出站後被學校直接聘為副教授。注重博士後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結合,注重校企聯合,近年先後承擔10多項「973」計劃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另外主持「863」計劃重大(重點)項目70餘項。為促進產學研結合,該校多年來也一直把與企業聯合招收博士後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先後與國內60餘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立有密切聯繫和合作關係,累計招收百餘名企業博士後人員。
據悉,由西安交通大學提交,以「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和「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鎮項目」平臺為依託,建立「中國西部新絲綢之路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的申請,已由陝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上報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榮命哲表示,該示範中心的建立不僅僅是為了給交大、給陝西培養人才,更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示範中心將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智力支撐平臺,更將成為溝通我國與世界各國教育、學術、文化的紐帶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