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位語言學家做了一項試驗。
先是找到了200個孩子,這200個孩子年紀相仿,情況相仿。然後將這200個孩子分為A、B兩組。
研究人員要求A組孩子成員的父母依舊按照原來的習慣和孩子相處,而研究人員則經常給B組家長一些意見,幫助B組的家長和孩子們有很好的交流習慣。
這個實驗一直堅持到了孩子上小學。然後對著200個孩子進行測試,結果發現,B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智商全都明顯高於A組的孩子。
英國也有生理學家做過類似的實驗,實驗內容是對4萬名不同地區和性別的孩子進行長期追蹤調查,
那麼得出的結論也是從嬰兒期開始就與父母有更多交流的孩子,在心理素質和智力方面都高於常人。
但是不同時期的孩子能夠聽懂的話也不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就交流自然也是不同的,那麼今天就將孩子4歲前分為8個階段,來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孩子的智力。
0-3個月孩子來到世上,正是都對什麼都好奇的階段,這其中特包括聲音,尤其是媽媽的聲音,孩子是最熟悉的,也是最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的聲音。
所以媽媽多給孩子一些回應,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但是孩子也是在吸收,所有也要重視。可以模仿孩子發出單個音節,只是聲音就行,不用非得是某個字。
3-6個月孩子會更願意發出一些單音節的聲音,而且除了媽媽,對於其他的聲音也會很好奇,兒歌、撥浪鼓之類的,而且也會願意去模仿,雖然模仿得不像。
多帶著還有聲音的玩具,當孩子在發出聲音的時候,家長可以也模仿孩子的聲音,和孩子互動起來。
6-9個月孩子在這個階段在說到媽媽的時候孩子會看看向媽媽了,也就是將語言和人物能夠聯繫起來了,而且孩子可以說疊詞了。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了,指著鏡子說鏡子,指著桌子說桌子,說話的時候吐字清晰一些,說的時候慢一些,有利於孩子模仿。
9-12個月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一些自己的需求了,雖然吐字不清晰。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稍微強求一下孩子,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的想法。
12-18個月孩子變成一個小話癆,很喜歡說話,雖然有些時候吐字不是很清晰。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文字遊戲,以及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即使有些時候真的聽不懂,但是是要保護好孩子對表達的熱情。
18個月到2歲詞彙量迅速增加,在這期間多和孩子溝通,豐富孩子的用詞,多帶著孩子讀繪本,以及玩一些類似打電話一樣的遊戲,增長孩子的詞彙量以及讓孩子多表達。
2-3歲孩子喜歡問「為什麼」、「這是什麼」,正是探索欲最強烈的時候,家長認真地對待孩子的問題,並且帶著孩子多和小朋友相處,讓孩子掌握一些社交語言。小朋友之間一起玩,不僅鍛鍊社交能力,詞彙量也會增長相當多。
3-4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例如。雖然有些邏輯還不是很痛,但是家長還是要依舊耐心聽孩子表達自己,以及和孩子討論,而不是單方面的教孩子。
多給孩子講故事的機會,這也是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中的邏輯能力。
有專家推薦給了我一套語言啟蒙書,專門幫助0-3歲的寶寶做好語言啟蒙。《寶寶學說話》共10冊,採用階梯式的鍛鍊方式。從簡單的《象聲詞訓練》《日常字詞》到一些高難度的《語言遊戲》《學說句子》《看圖學說故事》。
書中的畫面具有故事感,寶寶看的時候會更專注在其中。同時結合著場景,有視覺的直觀刺激,去教寶寶一些詞彙,寶寶將詞彙和畫面相結合,是更容易去理解的。
例如:結合著圖畫,寶寶更容易理解,小雞發出的聲音是「嘰嘰嘰」,蜜蜂的聲音是「嗡嗡嗡」,小狗的聲音是「汪汪汪」,小羊的聲音是「咩咩咩」。
還有一些進階的鍛鍊寶寶語言發育的兒歌,兒歌有韻律,家長在給寶寶讀的時候更朗朗上口,也有利於寶寶模仿。而且每個兒歌下面都會有一個親子提示,「在朗讀前,先問寶寶西瓜出現在什麼季節?這個季節都有什麼?引導寶寶說出兒歌的內容,然後再帶寶寶朗讀兒歌。」最大程度的去幫助家長去開發寶寶的語言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