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寶寶會叫媽媽,是說話早嗎?
「寶寶快3個月了,有一天奶奶抱著他,嘴裡一直哼哼唧唧的,像是餓了想吃奶。我正在上廁所,奶奶抱著他在門外面等。突然,聽見寶寶一聲清脆的「媽媽」,特別清晰特別著急的聲音,把我嚇了一跳。寶寶這算是會叫媽媽了嗎?才三個月就會說話了,是不是有點早?」
這是一位媽媽發給我的私信。類似的私信還有不少,有媽媽說我家孩子6個月的時候會叫爸爸,為什麼不是先叫媽媽呢?還有媽媽說,我家孩子5個月,自從叫了一聲哥哥,就誰也沒叫過,怎麼逼她都不開口,到底該怎麼教她說話呢?也有媽媽提問,我家孩子8個月才第一次喊爸爸媽媽,是不是說話太晚了?
3個月寶寶會叫媽媽,跟寶寶會說話其實不是一回事。仔細看那位媽媽的表述,你會發現,寶寶是在肚子餓了想吃奶的情況下,情急之下逼出來的一句話。叫「媽媽」和哭著喊吃奶,對寶寶來說,都是表達的同一個意義,其實是一種條件反射。
2歲前,寶寶學會說話有三個必經階段
第一階段:聲音發展階段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聲,就是哭。從出生到6個月,寶寶最重要的語言就是哭,這是他表達餓了、困了、累了、尿了的唯一辦法,聰明的寶寶會通過不同的哭泣聲來表達意思,大人仔細聽就會感覺出來。
但除了哭,寶寶還會發出無意義的聲音,這是他對大人聲音的模仿。他會用這種方式跟大人互動,比如大人跟他說話,寶寶就會咿咿呀呀,但這種交流不是語言性質的,而是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這個過程會讓寶寶有互動的感覺,覺得很開心。
如果寶寶這個階段偶爾蹦出「爸爸、媽媽、哥哥、阿姨……」等這樣的詞語,說明寶寶正在進行有意識地模仿。但這種模仿,離他真正掌握這個詞還很遠。所以你會發現,寶寶偶然說過一次,就再也不說了。所以父母要儘可能用誇張的表情和清晰較慢速的語音跟寶寶對話,他學起來最容易。
第二階段:被動語言交際階段
從6個月到1歲,寶寶的語言掌握很初級,可能會幾個簡單的詞「爸爸、媽媽、奶奶、爺爺」,還無法滿足他跟大人溝通交流的需要,但是,這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夠對話語有初步理解了,以被動方式參與交流。用大白話說,就是他不會說,但能聽懂話了。
那麼,他聽懂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呢?這時寶寶的主要語言就是肢體語言,他會通過表情和動作告訴父母,他想表達什麼。比如拒絕時寶寶會搖搖頭,要大人幫著拿一個物品時會用手指去指,想出去玩會往大門外面跑,想做推車會往車上爬。這時寶寶的動作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發展,聽辨語音能力也大大增強,但是說話能力跟不上,父母多觀察寶寶的行為舉止和表情,就能跟他交流互動了。
科學研究表明,寶寶10個月的時候能夠聽懂所有的語音,所以,從這時開始,跟寶寶互動的任務就要從讓他懂變成讓他說了。儘量有意識引導寶寶多說話,多指讀。
第三階段:特殊語言交際階段
1歲半到2歲半,是寶寶的語言發展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從開始學說話到能主動參與語言交流,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多用獨詞句、雙詞句、電報句,這屬於兒童的特殊語言。到寶寶3歲時,他能夠掌握的詞彙量在1000左右。
這一階段的父母,要讓孩子多跟不同的人交流,鼓勵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義,當孩子習慣於用動作或者表情表達時,大人一定要用語言引導他把這件事說出來。讓孩子明白,說才是最佳表達途徑。另外,父母要充分利用身邊環境,把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多樣的事物都介紹給寶寶。介紹要清晰,簡短,並且鼓勵寶寶複述。
還有個最好的學習語言的辦法,就是多讓這一階段的孩子跟稍大的孩子玩,讓語言能力更好的小朋友帶動他說話。孩子之間的交流能幫他快速提高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