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新解——老子真的理解這個故事的意義嗎?

2020-12-17 靈魂為什麼害怕陽光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開始信奉「自然規律」,講究順其自然。自然所指的是人類周圍的一切未經人類接觸改變的東西,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個環境。人類在這個自然環境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對「好壞」觀念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發現了事物的好壞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

其中最經典的是《道德經》的創作者老子給人們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比較複雜,其中有很多件事件交叉在一起的發生。我們用「好壞」觀念來仔細分析一番。

首先,得到這匹馬是好事,然後這匹馬丟了,是壞事。隨後這匹馬又回來了,並帶回別的馬來,這是好事。但這是否就是事物由壞變好了?不是的 ,因為這己經是兩件事了。馬自己回來是一件事,帶回來別的馬是另一件事。前一件事補回來損失,是好事。後一件事憑空得馬,卻是另一件事的開始。這裡就出現了交叉另一件事的現象。

然後塞翁之子出去騎馬,結果把腿摔斷了,這是壞事。這裡需要區分一下,如果塞翁之子騎的是原來的馬,那麼這件事就經歷了「好~~壞~~好~~壞」四個變化,並且以後發展的事情還在這個變化之後,另外憑空得馬的事情就算完結了。如果騎的是帶回來的馬,那麼前面丟馬的事情就完結了。以後只能計算在帶回來馬的「好~壞」之中。(原故事寫的不祥,只能分開討論,畢竟不管騎那匹馬都能把腿摔斷。)

後來打仗了,塞翁父子因為腿斷未去徵戰,而去打仗的十有八九都戰死了,塞翁父子因斷腿得以保全性命。其實,從腿斷開始,這件事已經由圍繞著馬為主體的事件交叉到了以戰爭為主體的事物之中,是另一件事了。而且以後的事情自身並未參與,只是從思維之中推算出避開戰爭死亡的結果。所以,塞翁失馬的事情在腿斷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以後的發展是以戰爭為主題的另一件事。戰爭本身是一件很壞的事情,它是以人的生命作為代價的,毀滅生命是很平常的,所以這最後一件事只有一個「壞」的變化。

在這個故事中,老子宣揚了一個「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的理念,闡述了事物好壞之間有所聯繫。可以說,「塞翁失馬」的故事牽涉很全面,讓人從中總結出很多規律性的東西:在沒有外界事物的幹擾下,自然發展的事件都是由好變壞的,例如得馬與失馬,復得馬與騎馬摔斷腿。而且如果有主體物質的連接,就會生出許多這種由好變壞的變化,只要沒有外界事物的過度幹擾,就可以不變的進行下去,直到這個主體的消亡。所以一件自然發展完整事物的變化規律是由好變壞的。而自然發展的(多件)事物的規律是由好變壞再變好變壞~~

從中也可以看出,沒有物質的支持,事件的發展只能作為交叉因素存在於別的事物中,如果交叉因素超過主體的主導力量,就能毀掉主體物質,改變事物的發展規律,直接結束事物的發展(例如戰爭毀滅生命)。至於最後想像中的因腿斷未出徵得以生存,則是忽略自身因素給戰爭帶來變化的一種推論,是好壞思想過度的評論,就好像彩民們常說的,「想到一個號沒有買,結果那個就中了」一樣,只是多餘的「意淫」而已,不足一論。

現代哲學也提出了事物的兩面性,認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其實,人們對於事物的了解還是差的很遠。例如:人們通常都認為死亡是件壞事,那它好的一面在那?很多人答不上來。為什麼找不出它好的一面?因為並非隨時隨地所發生的都可以被稱為事物的,一件完整的事物才會有它的兩面性,完整的事物最少要有它前因後果兩個部分。把一個人的一生看成一件事物的話,出生是好事,死亡就是壞事。人們經常把事物的前因後果分別當成一件單獨的事物來對待,就找不到事物的兩面性了。

相關焦點

  • 庚子雜說——塞翁失馬,可能需要新的理解
    「塞翁失馬」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個故事如此有名,中華文化語境下的人們對它如此熟悉,熟悉到竟然沒有一個影視劇製片人願意拿出來拍攝一部影視劇,就因為大家如此來回反轉的情節,都已經過於熟悉,完全沒有了新鮮感。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的是對的嗎?為何塞翁到最後還是一場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的是對的嗎?為何塞翁到最後還是一場禍?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研究治國和人生,對於人性的善惡好壞已經研究到了精髓,所以當代人發現人生感到困惑,讀一讀古代的經書和古籍就能豁然開朗。作為炎黃子孫更加要細細品讀其中精髓,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講到的寓言故事,名字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人只知其表面意思,卻不知故事結局,所謂福禍終有個結局。故事講的是在邊塞的附近有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主人非常喜歡騎馬射箭,經常帶著自己心愛的馬跑到各個地方騎馬射箭。
  • 成語文化故事:塞翁失馬,是福是禍?
    從前人們把與北方胡人居住地相連接的地方叫做邊塞,「塞翁失馬」講的就是一個住在邊塞的老翁把馬丟了的故事。這個住在邊塞的老翁平時為人處事非常豁達,而且還很好客,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和他交往,就是在邊塞地區做生意的買賣人也都尊稱他為「塞翁」。
  • 成語故事丨塞翁失馬、雪中送炭、囫圇吞棗的故事
    今天貓小帥和大家分享成語塞翁失馬、雪中送炭、囫圇吞棗塞翁失馬塞翁的馬丟了,他的鄰居來安慰他,可塞翁覺得這可能是件好事情。買想到過了幾天,丟失的馬自己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匹高大的駿馬。塞翁失馬用來比喻壞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塞翁失馬衍生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雪中送炭門外下著大雪,吃飽穿暖的宋太宗坐在火爐旁還是覺得冷,想到缺衣少食的百姓正在冷凍挨餓,就請開封府尹準備了大量的衣物和木炭,發給窮苦的百姓們。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中,隱藏很深的伏筆
    大家在很小的時候,都讀過《塞翁失馬》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原文的文言文,我們就先不管它了。我們就讀白話文好了。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徵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小時候,看過幾句《道德經》和小夥伴們還在爭論,到底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道德經》中有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
  • 【醬紫FM】「塞翁失馬」的故事,教會了我們什麼?
    我們或許都聽說過「塞翁失馬」的故事,但你可曾知道,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什麼?其實,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記住要樂觀,因為你的境遇可能很快就會改變;當人生一帆風順之時,要腳踏實地,因為世間事物有著一種變化的習慣。
  • 塞翁失馬裡的大智慧,故事中福禍相依的道理,你知道嗎
    塞翁失馬講述了一位邊塞老翁得馬失馬而遭遇的福事和禍事,而老翁的幾次反轉經歷,也恰恰印證了老子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寓言故事很有意思,也不長,但是轉折點倒是挺多的,這也是這個故事的亮點所在。老翁幾次禍事,反而造就了日後的福氣,而幾次大好事,反而讓自己日後面臨危機。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絕對之禍福之分,禍和福是相互依存的。這就說明了福禍相依的道理,一定程度也應了老子那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道德經五十八:我們誤讀了塞翁失馬的寓言故事,那不是智者的眼光
    塞翁失馬的寓言故事被我們誤讀了,我們認為塞翁失馬是智者看問題的眼光。其實這是人們借用塞翁的樸實語言,來為自己的執著心找藉口,尋個開脫。在老子看來,沒有福哪來的禍?沒有禍哪來的福?禍福難道就這樣永無休止的轉化下去嗎(孰知其極)?這種是是非非就沒有個止境嗎?其無正(dìng)。"其無定"這一句完整的表達應該是"若其無以定"。
  • 中華成語故事——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用來表示雖然暫時受到損失,卻因此而得到好處;或用來比喻壞事可以變成好事。成語故事:古時候,在靠近西北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善於推測吉兇禍福的人。這個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啊!你總不能跑到胡人那邊去找啊!」那個說:「哎!事已至此,你就自認倒黴吧!」……說是安慰,但是大家七嘴八舌的,嘲諷的也有不少。屋子裡亂鬨鬨的,就在這時,他的父親走了進來,冷冷地說了一句:「有什麼好難過的?誰說這就不是一個好事呢?」鄰居們聽了,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 《塞翁失馬》有關知識點解讀
    塞翁失馬西漢/ 劉安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內容和思想《塞翁失馬》通過一個循環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
  •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藉助可言的物,詮釋道的意義
    在老子看來,給予所描述的事物一名稱,實際上是對這個事物進行了限制、損害了其完整性,對事物的理解不應僅僅限於事物的名稱扣「可道之道」,更應理解隱含於「可道」名後的「常道」的意義。老子的這理念與符號學的思想不謀而合。符號學並不把文本本身作為研究重點,而是更關注文本與其指涉物、文本意義的關係,「符號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傳播內容中被隱藏的意義」。
  • 老子「貴身」觀念的現代意義
    因為,禮樂體系或理念被理解為普遍的、客觀的,而戴上真理的帽子。然而,老子與此相反,主張作為掌握「天下」的條件,在於「愛身」或「貴身」;在「身」與「天下」的對比中,主導權或出發點反而在「身」。    老子不僅不接受由「名」構成的理念或價值體系本身,而且將其視為社會矛盾的導火索或人心不安的要素。由「名」構成的理念或價值體系的最基本的否定性作用就是因為「區分」。
  • 每日一積:思維導圖學成語故事—塞翁失馬
    成語故事 塞翁失馬1.基礎知識【成語】:塞翁失馬【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頭兒。他養了許多馬,有一回,老頭兒家的一匹馬跑丟了。左右鄰居知道了,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老頭兒並不著急,他笑了笑,說:「這不算什麼損失,跑了一匹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是什麼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
    我們不管是在語文的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經常會聽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那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在靠近邊塞的一個地方,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中新網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只能做賭徒、酒鬼嗎?不行,他告訴自己他一定要成功!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換一個方法。他想出了一個「迂迴前進」的路:先當售貨員,再要求當行銷員。幸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了。但他欲成功的這條路上, 換來的是太太患上精神分裂症。  林的意志、恆心與持久力都讓人驚嘆。他是一個行動者。從他的敘述中,我肯定了他。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美國前總統裡根、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中國的馬雲等,都讚賞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 富商思維:「成功」新解!
    出現自我迷失的,一般都是沒真正理解什麼是「成功」在現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把成功理解為獲得大量的金錢,用金錢作為成功的標準,而忽略了你身邊本來就擁有的成功。如果,你能每天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多多陪陪孩子玩遊戲,多多聽聽他跟玩伴的故事,多多講講你的故事,跟孩子一起參與某項目活動,讓孩子體驗到愛與被愛,他就能正能量地成長,他就會有某項熱愛的興趣,你再多花點時間,讓他的興趣發展成專長,那麼,你就是成功。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用道家的道理解讀道家的思想 要想理解《道德經》中的每一句話,都必須依照道家思想的標準及方法,去領怪揣摩其中的意義,方能了解老子的真實意圖。如果我們用別家學說的思想,比如用儒家的觀點來分析判斷《道德經》,那看到的只是儒家的《道德經》而非老子的《道德經》。所以,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思想成見,用老子的思想來解讀《道德經》。
  • 網際網路圈那些塞翁失馬的故事
    但古語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時候,暫時的困難反倒會成就未來的成功,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網際網路行業,由禍轉福的例子比比皆是。逢兇化吉的難兄難弟大家知道這匹黑馬是怎麼殺出來的嗎?這還得從一起盜車事件說起。當時,LG在美國僱傭的一輛運送G2手機的卡車在印第安納州連車帶貨被盜。由於這樣的盜竊案件在行業內實屬頭一遭,全球多家媒體都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LG方面則借勢為G2做了一次極棒的產品營銷——他們先是很淡然的表示已買保險,財產損失不大,然後又暗示G2的品質已經出色到吸引來了竊賊。
  • 莫讓「新解」成「曲解」(青眼)
    不少年輕人也紛紛開動腦筋,為成語標註「新解」。  千年之前,孟子有鑑於行仁者力之不敷,因而慨嘆「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後世援引此語,漸成「杯水車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