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就開始信奉「自然規律」,講究順其自然。自然所指的是人類周圍的一切未經人類接觸改變的東西,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個環境。人類在這個自然環境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對「好壞」觀念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發現了事物的好壞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
其中最經典的是《道德經》的創作者老子給人們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比較複雜,其中有很多件事件交叉在一起的發生。我們用「好壞」觀念來仔細分析一番。
首先,得到這匹馬是好事,然後這匹馬丟了,是壞事。隨後這匹馬又回來了,並帶回別的馬來,這是好事。但這是否就是事物由壞變好了?不是的 ,因為這己經是兩件事了。馬自己回來是一件事,帶回來別的馬是另一件事。前一件事補回來損失,是好事。後一件事憑空得馬,卻是另一件事的開始。這裡就出現了交叉另一件事的現象。
然後塞翁之子出去騎馬,結果把腿摔斷了,這是壞事。這裡需要區分一下,如果塞翁之子騎的是原來的馬,那麼這件事就經歷了「好~~壞~~好~~壞」四個變化,並且以後發展的事情還在這個變化之後,另外憑空得馬的事情就算完結了。如果騎的是帶回來的馬,那麼前面丟馬的事情就完結了。以後只能計算在帶回來馬的「好~壞」之中。(原故事寫的不祥,只能分開討論,畢竟不管騎那匹馬都能把腿摔斷。)
後來打仗了,塞翁父子因為腿斷未去徵戰,而去打仗的十有八九都戰死了,塞翁父子因斷腿得以保全性命。其實,從腿斷開始,這件事已經由圍繞著馬為主體的事件交叉到了以戰爭為主體的事物之中,是另一件事了。而且以後的事情自身並未參與,只是從思維之中推算出避開戰爭死亡的結果。所以,塞翁失馬的事情在腿斷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以後的發展是以戰爭為主題的另一件事。戰爭本身是一件很壞的事情,它是以人的生命作為代價的,毀滅生命是很平常的,所以這最後一件事只有一個「壞」的變化。
在這個故事中,老子宣揚了一個「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的理念,闡述了事物好壞之間有所聯繫。可以說,「塞翁失馬」的故事牽涉很全面,讓人從中總結出很多規律性的東西:在沒有外界事物的幹擾下,自然發展的事件都是由好變壞的,例如得馬與失馬,復得馬與騎馬摔斷腿。而且如果有主體物質的連接,就會生出許多這種由好變壞的變化,只要沒有外界事物的過度幹擾,就可以不變的進行下去,直到這個主體的消亡。所以一件自然發展完整事物的變化規律是由好變壞的。而自然發展的(多件)事物的規律是由好變壞再變好變壞~~
從中也可以看出,沒有物質的支持,事件的發展只能作為交叉因素存在於別的事物中,如果交叉因素超過主體的主導力量,就能毀掉主體物質,改變事物的發展規律,直接結束事物的發展(例如戰爭毀滅生命)。至於最後想像中的因腿斷未出徵得以生存,則是忽略自身因素給戰爭帶來變化的一種推論,是好壞思想過度的評論,就好像彩民們常說的,「想到一個號沒有買,結果那個就中了」一樣,只是多餘的「意淫」而已,不足一論。
現代哲學也提出了事物的兩面性,認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其實,人們對於事物的了解還是差的很遠。例如:人們通常都認為死亡是件壞事,那它好的一面在那?很多人答不上來。為什麼找不出它好的一面?因為並非隨時隨地所發生的都可以被稱為事物的,一件完整的事物才會有它的兩面性,完整的事物最少要有它前因後果兩個部分。把一個人的一生看成一件事物的話,出生是好事,死亡就是壞事。人們經常把事物的前因後果分別當成一件單獨的事物來對待,就找不到事物的兩面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