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劃重點啦。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常考易考點匯總。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題目是編者加的,為全文的結論。「道」即孟子主張的「仁政」「王道」思想,文章由此引出「民心」。題目的意思是得到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多;失去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少。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結論是?表明了作者什麼主張?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的主張。
3.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麼?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麼?
天時 地利 人和
人和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怎樣提出論點和論證論點的?
文章開篇直接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然後從佔據天時的攻方與獲得有利地理條件的守方兩個角度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個分論點,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再從理論上論證的「人和」者需「」得道」,順利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特色
(1)邏輯嚴密、論證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爭實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個分論點,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闡述,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的「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論證有力。
(2)運用排比、氣勢磅礴。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運用排比,氣勢磅礴,極富感染力。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
文章通過列舉戰爭實例論證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表現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國主張。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個句子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麼?
不能。從「域民」到「固國」到「威天下」是治國的三個階段,必須做好前一階段的事,才有可能實現後一個目標,它們之間是遞進的關係。
8.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說,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善養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後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卻以酷刑殘害臣民,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相關事例還有:秦朝末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英美等抗戰國得道多助,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9.《孟子》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說服力極強,請結合本文分析其語言特色。
孟子善於運用排比和對比增強語勢,具有說服力;且句式整散結合,表達靈活,自由奔放,語式更加強烈。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與「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形成對比,輔助論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運用了排比,增強語勢。
如果對您有幫助,點讚收藏關注哦,小編會不定期分享初中語文重點課文知識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