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級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2021-02-13 伊人頻道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內涵,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於文採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可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資料助讀;師生共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論點的理解。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那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解放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來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之孫孔伋(jí)的再傳弟子。曾遊說於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功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事跡大都見於《孟子》一書。《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②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②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③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譯文: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論述,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後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最後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繫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於「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夥好辦事。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生4:我覺得,戰爭勝負取決於戰爭的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於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餘都是次要的。美伊戰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於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麼是合乎「道義」的?什麼是不合乎「道義」的呢?教師明確: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於維護和平,這是鑑於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

 

  

聲明:本文來源於21世紀教育。轉載出於傳遞信息和學習之目的。

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 請立即聯繫管理員,我們會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更多學習資料,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部編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課案名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 【益華專欄】《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設計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楊益華 一、設計依據1.文本價值把握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古詩文單元。孟子的文章,長於雄辯,以前選在九年級,多從議論文的角度去教學,部編版選在了八年級,就不宜從議論文的角度去學習了。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應從整體把握入手,重在了解觀點,體會古代論辯文的特點,至於議論文的文體特徵則不宜過多強調。
  • 劃重點啦,部編八年級語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易考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常考易考點匯總。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題目是編者加的,為全文的結論。「道」即孟子主張的「仁政」「王道」思想,文章由此引出「民心」。題目的意思是得到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多;失去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少。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局限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千年以來一直是被奉為真理般的存在,讓人斷斷不敢去質疑,它說得到底是對,還是錯的。今天我便要大聲地呼喊起來,因為這句話早已不合時宜,若不指摘出來,那就是誤國誤民,罪莫大焉。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過於強調「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原文如下:
  • 一課譯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hoto/Pexels]「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道」即道義、正義(morality and justice)。中國人自古推崇道義,認為道義是決定戰爭或事業成敗的根本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只有奉行道義,才能贏得內部的團結一致、贏得民心(only by upholding justice can one achieve internal unity and popular support);否則就將不得人心,從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otherwise, popular
  • 《孟子》三章其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孟子》三章中我們會學習到關於孟子的三篇文章,分別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八年級重點文章也是培養中學生對古代文言文閱讀興趣的培養。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大丈夫孟子,孟子與大家見面了。需要同學們注意,孟子是孟子,和莊子是莊子。不少玩過王者榮耀的同學會把莊周以為成孟子。
  •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練習3篇
    (一) 閱讀回答下列問題(共4小題,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中國人的信仰之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摘要: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有一個論述國際博弈鬥爭制勝之道的政治信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多助的天下之所順,攻寡助的親戚之所畔,最終必然取得勝利。國際間的博弈和鬥爭,雖然離不開實力的較量和謀略的應用,但決定博弈勝負的關鍵在於人心向背。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寶庫中,早就有對此的深刻探究和揭示,並成為指導國家間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政治信仰和博弈戰略。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不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不對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之前得道,之後多助,之前失道,之後寡助,並不是正被多助的人一定得道,這一點要搞清楚。多助本身是一種福報,叫大威勢,怎麼來的?當然,還有一種得道多助叫做匡扶大義。他們為了護義,一呼百應是可能的。這種條件下義在則多助在,義亡則多助亡。我們種任何的福都要知道,不會馬上成熟,所以只能用數量和願力加持,讓善業淹沒掉惡業。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複習資料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學常識。1.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2.
  • 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感
    今天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感覺棒極了!這篇文章其實我已經上了多遍,但每次上我都是翻一下教參,看一下重點難點,然後就開始上,無非是介紹一下作者,翻譯一下,講一講重點字詞,最後再說一下孟子文章的語言特色,就結束了。雖說流程沒有問題,重難點也有突出,但總感覺學生沒有投入其中,每次都是我講學生記,沒有半點新意與活力,上課上得讓人鬱悶。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識點複習+試題精練
    ㈡寫作特色⑴嚴謹論證,層層推進開篇即點出中心論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爭例子加以證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後以得「人和」則「戰必勝」作結,突出了「人和」是戰爭取勝最重要的條件。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實錄二例(湖北一等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此課例獲2011年湖北省初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散文,出自儒學經典《孟子》,這是了解孟子散文特色進而深入學習議論性文體的不可多得的課本資源孟子的散文,多記錄他為宣傳仁政與王道所演說的文章為了打動諸侯,利於其政治目的,因而文章邏輯嚴密,
  • 《孟子》兩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相關閱讀: 初三年級文言文全集翻譯(人教版) 八年級文言文全文翻譯(人教版) 初一年級文言文翻譯與賞析(人教版) 中考備考:閱讀理解專項練習精選彙編(50篇)
  • 九年級下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案設計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孟子名軻(前372~前298),字子輿。魯國鄒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師)、散文大師。孟子在儒家學說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體系,對後來的儒家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地方繼承者,有「亞聖」之稱。孟子的觀點最主要有兩點:性善論和仁政.
  • 新華社評論員:誰得道多助,誰失道寡助?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誰得道多助,誰失道寡助?新華社評論員有一種抹黑叫顛倒是非,有一種詆毀叫倒打一耙。誰得道多助,誰失道寡助?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明。縱觀歷史,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以和為貴、兼善天下的理念一脈相承。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主題,中國的外交辭典中沒有「擴張」二字。
  • 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題(8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他是一代王侯,卻不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落得如此下場
    「得道多助」,這句話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應證。一位好的君王應該心懷百姓,知民情,曉民意,為人民做實事,做好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道寡助」,與之相反的是岐王李茂貞,作為一代王侯,卻不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為了利益連自己的親妹妹都下殺手,簡直人性泯滅!這樣的所做所為,也對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 香港醫護不延長罷工,梁振英:罷工正式失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就在香港全力抗擊疫情之際,一些反對派伺機炒作「全面封關」,切斷內地和香港的聯繫,甚至還煽動醫護人員以罷工要挾特區政府。此外,醫護人員拋下病人參與罷工為也引起香港市民不滿。
  •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文朗讀+注釋+翻譯
    點擊上方的「彭波語文工作室」馬上關注公眾號■■■■■第22課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