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內涵,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於文採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可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資料助讀;師生共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論點的理解。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那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解放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來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之孫孔伋(jí)的再傳弟子。曾遊說於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功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事跡大都見於《孟子》一書。《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②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②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③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譯文: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論述,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後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最後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繫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於「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夥好辦事。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生4:我覺得,戰爭勝負取決於戰爭的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於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餘都是次要的。美伊戰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於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麼是合乎「道義」的?什麼是不合乎「道義」的呢?教師明確: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於維護和平,這是鑑於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
聲明:本文來源於21世紀教育。轉載出於傳遞信息和學習之目的。
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 請立即聯繫管理員,我們會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更多學習資料,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