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朱宛玲):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0年中國的經濟工作做出了「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評價,對明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會議特別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還指出「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為什麼今年的經濟工作獲得了這樣的評價?為何對宏觀政策做出了保持連續、穩定、可持續的要求?會議所說的「時間窗口」又指什麼?在19日舉行的2020-2021中國經濟年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對以上問題做出了詳細解讀。
韓文秀指出,2020年,中國遭遇了三重複合衝擊: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讓中國經歷了經濟社會運行一度停擺的自然時刻;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恣意妄為,中國面臨的遏制打壓明顯升級。而即便面臨這樣的形勢,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卓著。「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總量將突破100萬億元,增長2%左右。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由去年的16.3%上升到17.5%左右。『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 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是最有代表性和國際可比性的指標。」
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對此,韓文秀指出,要結合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微觀主體的實際情況和未來政策空間餘地來把握和理解。「首先,由於今年基數陡然降低,明年經濟增速在數據上看,可能會比較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我國經濟增長8.2%,世界銀行預測增長7.9%,經合組織預測增長8%,主要是基數效應導致的數字現象。數字好看,日子未必都好過,微觀層面可能並沒有那麼光鮮。許多中小企業經歷了疫情的衝擊,可以說是大病初癒,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來恢復元氣。一些企業也擔憂政策撤火,如果太急可能會難以承受。今年減免社保繳費政策實施之後,保基金收支壓力,也明顯加大。同時今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也採取了一些重大的舉措,宏觀槓桿率上升超過20個百分點。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但是也要考慮長期的可持續性。」
韓文秀表示,在上述背景下,宏觀政策需要把握好時、度、效。一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政策支持力度,不急轉彎,防止出現政策懸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二是保持政策的可持續性,在經濟恢復常態化運行的情況下,使宏觀政策逐步回歸常態:「考慮到經濟逐步恢復常態化運行,需要穩妥退出一些臨時性的救助政策,這是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內在要求。」
韓文秀指出,在更加注重科學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方面,該進的要進,該退的要退,該穩的要穩,要做好各項政策的協調、銜接平衡,打好時間差,避免政策退出的疊加效應;要綜合考慮宏觀和微觀,根據各方面經濟指標變化情況,根據實際相機靈活決策,留有政策的儲備和後手。「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基數效應,明年經濟增速前高后低,坡度會比較陡峭,但是從今明兩年的平均來看,(經濟增速)與現階段我們的潛在增長能力是大體相當的。明年穩增長壓力不像往年那麼大,這就形成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要用好這個時間窗口,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為經濟可持續恢復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會議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韓文秀指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來展開,需要堅定不移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裡要強調的是要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經濟工作的主線。同時要注重需求側管理,既包括調節需求總量和結構的政策完善,也包括調節需求總量和結構的制度安排。要通過需求側管理,把我國巨大的國內需求潛力釋放出來,更好發揮需求牽引供給,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